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经水少”之名首见于晋代王叔和《脉经》。唐代以前,诸医家多将其归于“月经不调”之范畴,名为“月水乍多乍少”。宋代以降,历代医籍对月经过少之认识日以益善。明清时期,形成较为系统的辨治体系。纵观历代古籍,其病因病机分“虚”“实”两方面,分别为肾精亏虚、血虚、亡失津液、脾胃虚弱、寒凝血瘀、痰湿阻络、肝郁气滞;治法以滋肾益肾、滋阴补血、补脾益胃、温经活血、祛湿化痰、疏肝行气或针灸疗法为主。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痉病的病名源流发展。方法 通过计算机检索《中华医典》和《中国基本古籍数据库》,收集整理痉病病名文献,根据不同病名及年代先后顺序对其中医病名发展源流进行考辨。结果 共收集痉病病名相关古籍条目866条,涉及古籍书目156本,其中痉病病名种类有“婴儿索痉”“伤痉”“柔痉”“刚痉”“阴痉”“阳痉”等28种。“痉”字始见于《五十二病方》。秦汉时期继承“外邪致痉”病因学说,分痉为刚、柔二类。至隋唐时期发现“外伤复感风邪”亦可致痉,创立“金疮痉”之说。宋金元时期,总结和梳理“风痉”“风寒痉”范畴。明清时期温病学迅速发展,系统辨治九纲痉。结论 不同历史时期,痉病命名不同,并随着后世不断的发展,使痉病的分类、病因病机、症状特征逐渐完善。  相似文献   

3.
现有1000多户、5000余人的清驿,是一个南北长三公里的大自然村,是云南省永胜县也是丽江市最大的自然村,更是丽江明清古建筑保护最好的文化村落。据丽江市博物院等单位统计,清驿现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近600院(所),其中,明代建筑6座,是2011年丽江市“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中最大的亮点,有关部门正在申报“全国文物保护单位”,拟将清驿整体申报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相似文献   

4.
“白癜风”这一病名最早见于《补辑肘后方》,晋隋时期,命名为“白癜风”“白癞”“龙舐”“白定”“白癜”。唐宋金元时期,出现“白癜风”“癜风”“白驳”等称谓,并趋于固定。明清时期,除沿用上述名称外,又出现“白驳疯”“白癜疯”“白驳风”“白屑风”等相关病名。历代医家认为白癜风病因病机主要包括六淫侵袭、气血失和、脏腑虚弱;治法以疏风活络、行气活血、益气扶正为主,另有关于外治法、灸法、食疗法应用的记载。  相似文献   

5.
5月11日,中共荆州区委做出决定,追授陈明清同志“优秀党务工作者”荣誉称号,并号召全区广大党员干部向陈明清同志学习,情系基层、心系百姓,无私奉献、忘我工作,把“三万”活动引向深入。目前,全区上下正在掀起向陈明清同志学习的热潮。  相似文献   

6.
《黄帝内经》载有“心在志为喜”,“喜”属火而归于心,适度喜乐可助心行血以养神,并可改善由心气虚所致的悲忧状态。现代医学习惯性地将“喜”视为一种良性情绪表现。然而“过喜伤心”易导致喜证的产生,其病机主要与心火旺盛有关,病性多为实或本虚标实。“喜伤心”相关理论对癫狂、胸痹、心悸、不寐、郁证等心系病、神志病的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王士雄(1808-1866),字孟英,晚改字梦隐,清*钱塘人。一生中多经历温热、霍乱、疫疠等传染病的流行,对时疫温热病颇有研究,常有发古人未发之见,为明清时期温病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其主要著作有《温热经纬》(1852年)和《随息居重订霍乱论》(1862年)。 在《随息居重订霍乱论》(首次刊行是在1839年,时名《霍乱论》。本文所据本为上海卫生科技出版社1958年出版)一书中,王氏着重探讨了历代医学文献对霍乱病的认识,并结合自身临床实践体会,总结出该病的发生发展规律。认为所谓霍乱,是指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挥霍闷乱,成于顷刻,变动不安”之证,且有寒热证候和时疫性(传染性)与非时疫性(非传染性)之分;病因“有因饮食所伤者,有因湿邪内蕴者,有因气郁不舒者”,有因感受“臭秽”邪气者。在论述了霍乱病的病因病机及证候表现之后,王氏还在该书中特列“守险”一节,专论预防霍乱病的具体措施和注意事项,说明王氏已经意识到预防对于杜绝该病发生、蔓延的重要性,从中可以反映出王氏预防医学思想。本文浅析如下。  相似文献   

8.
中图法分类号R242祖国医学认为“怪病多痰”,对一些疑难重症多从痰入手治疗,并且认为病久成瘀,故多采用痰瘀同治的方法,却很少论及痰气同治。事实上,“病之生也,不离气乎,而医之治病也,亦不离气乎”(《景岳全书》)。气对痰病的形成、发展和转归起着决定性的...  相似文献   

9.
笔者从事中医男科临床工作多年,对男科病常据“怪病多属瘀”、“久病成瘀”、“血脉流通,病不得生”等论说,采用化瘀法往往收到满意的疗效,现介绍如下。1阳痿陈某,男,55岁,教师。1994年10月15日诊。自述10年前感觉同房力不从心,逐渐性欲减弱,阳勃不...  相似文献   

10.
明代新安医家孙一奎对中风一证多有创建。其认为中风的病因是“血病、痰病为本,外邪为标”,是由于外感与内伤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应简单以“内风”与“外风”分类。对于中风的治疗,孙一奎认为应以养血除风、顺气化痰为主,主张内外同治,不可偏废。此外,孙一奎对中风的先兆症状非常重视,强调饮食起居的慎养。  相似文献   

11.
黄公望是元代中后期著名的山水画家与绘画理论家,在开启了明清文人画风的元四家中居于首位,在中国绘画美学史上有着无可替代的显赫地位。画家的作品体现着独特的画学思想,明清以来盛传“家家子久,人人一峰”,沈周、董其昌、沈颢、清代“四王”、乾隆皇帝、恽格等人以及近现代史上的艺术家对黄公望的推崇显示了黄公望画学思想的魅力。黄公望的影响深远与画家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个人的主体精神有关。  相似文献   

12.
缺乳首见于《神农本草经》,称之为“乳难”。其后又衍生出众多称谓。自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始有专门论述,至明清对于缺乳的病因病机趋于完备。缺乳病因病机有虚实之分,虚者有气血不足、先天无乳;实者有气郁血滞、痰湿阻滞。临床治疗以益气补血、通经下乳、涤痰通乳、理气通乳为主,并辅以外治法和饮食调养。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利益理论主要是围绕“义利之辨”展开的,通过对先秦时期、两汉时期、宋明时期及明清时期各个代表人物对义利观的探讨,可以得知,对利益的阐述始终离不开伦理道德,对利益的追求始终与“义’’紧紧联系在一起。占主导地位的是强调追求利益必须符合“义”。  相似文献   

14.
慢性肺原性心脏病(简称肺心病)属祖国医学“肺胀”、“痰饮”、“喘证”等范畴。病机多为久咳痰喘,耗伤肺之气阴,宣降失司,痰浊阻络,气道受阻,痰滞胸中,而治节失司,不能朝百脉以助心行血,又致血脉瘀阻,血瘀是慢性肺心病的主要病机之一。川芎嗪具有抗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粘度、改善微循环、扩张血管、抗感染等作用,近年来广泛应用于肺心病的临床治疗,取得了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15.
糖尿病病机及辨治浅探顾再强蓝海珍(安徽省来安县中医院239200)关键词:糖尿病;病机;辨证论治中图法分类号:R255.4;R587.11病机糖尿病多属中医“消渴”范畴。古人把消渴分为上、中、下三消,上消多饮属肺,中消善饥属胃,下消多尿属肾,但临床上...  相似文献   

16.
杨骏认为血管性痴呆的病位在脑,髓海空虚为本,脑络瘀阻为标,治宜化瘀通络、填髓益智。灸法可以温经通络,兼具补益之效,压灸百会,悬灸神庭、大椎,可达化瘀血、通脑络、填髓海、醒神智之功效。  相似文献   

17.
做了两次头部手术的宋金春,每到下午头部会疼上好一阵子。但作为团风县方高坪镇土库村的党支部书记.他仍坚守在岗位上。“我也想多休息下.但你是村支书.老百姓找你办事你就得办。”他还对记者幽默地说,“这个病和当年曹操的病差不多,可是曹操不敢做手术,我比他胆子大.”  相似文献   

18.
“阳濡弱,阴弦紧,更遇温气,变为瘟疫”观点萌芽于《难经》,完善于《伤寒论》,并从此作为瘟疫脉象得到广泛运用。明清时期,医家对瘟疫的致病因素存在“更遇温气”与“更遇湿气”之争,究其原因可能源自当时伤寒、瘟病混淆不清,以及“温瘟”不分。古籍记载濡弱脉代表阳气不足或者湿气内盛的体质和病程的初始阶段,弦紧脉代表病程深入发展,这对现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治疗亦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解表剂”作为中医学现代规范名词,其从名称到内涵,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春秋至秦汉出现“解表”的概念与初步的运用。晋唐时期,“解表剂”的内涵进一步发展和丰富。宋金元时期,出现“辛凉”与“辛温”两类“解表剂”,扩展了内涵。明清时期,首次出现“解表剂”一词,其内涵与现代“解表剂”相同,类似名称还有“解表方”“发表方”等。明清时期的医家将解表剂分为辛温解表之剂、辛平解表之剂、辛凉解表攻里之剂等,丰富和发展了“解表剂”的名称与内涵。现代中医界将具有解表功效类的方剂名称统一确立为“解表剂”。  相似文献   

20.
张锡纯对冲气为病的辨治任何(安徽省中医文献研究所合肥230061)关键词:冲气为病;张锡纯;辨证论治中图法分类号:R228张锡纯说:“冲气上冲之病甚多,而医者识其病者甚少。即或能识此病,亦多不能洞悉其病因,而施以相当之治法。”张氏对冲气为病的病机及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