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五体即皮、肌、脉、筋、骨,是中医解剖学的概念,它反映了人体由浅入深的五个不同层次。痹是病因病机的概念,“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痹者闭也,以血气为邪所闭不得通行而病也”。因此,顾名思义,所谓五体痹证就是指由于和五体相合的脏腑、经络的气血不足,感受了风寒湿热等邪而导致皮、肌、脉、筋、骨等部位气血闭塞不通的病证。《内经》对痹证的分类,主要有按病位区分的五体痹和以病因病性区分的风寒湿痹(《医宗金鉴》分别称之  相似文献   

2.
张仲景治疗痹证为《伤寒杂病论》较有特色的内容,对痹证的病因病机、证型分类及治疗方法均有详细论述,其治疗特色主要为善用汗法、温法,善用麻黄、附子,重视顾护脾胃。  相似文献   

3.
《伤寒论》337条云:“凡厥者 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指出厥逆的含义及其病因病机。然厥证不同,施治则异。兹对《伤寒论》不同厥逆证治作一初探。 一、寒厥:多见于伤寒少阴病阴寒内盛的危重阶段。禀气不足之人,复感风寒之邪,重伤正阳;或治疗失误,汗下杂施,均可病及少阴,导致真火式微,阳气不能布达于四  相似文献   

4.
《黄帝内经》中有关于泄泻的论述,如“湿盛则濡泻”“脾病者,虚则腹满肠鸣,飧泄,食不化”“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肾者胃之关”“肺脉……小甚为泄”,这些论述阐释了泄泻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及治则治法,对临床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阴火”这一病理名词,始见于东垣著作,其明言“阴火”者,在《脾胃论》中有十八处,《内外伤辨惑论》有八处。从这些言及阴火的内容来看,其中言“阴火”病因者五,言病证病机者十一,言治疗原则者二,言治法者五,用药加减者三。但“阴火”实质是什么?仍属似明似昧。现择其论述较为完整(病因、病机、病证)的一段,作为探索“阴火”实质的主要内容。《脾胃论  相似文献   

6.
《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皮肤病学的理论基础,揭示了皮肤病的病因病机,其所蕴含的相关养生理论在饮食调养、情志调摄、慎避外邪、规律作息方面对皮肤病的日常预防调护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月经过多之名最早见于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称“月水来过多”。金代刘完素《黃帝素问宣明论方》首次将“月水过多”作为病名单独列出。元代朱震亨《丹溪心法》将月经过多病机分为血热、痰多、血虚,奠定了该病辨证论治的基础。月经过多病因病机可概括为气虚不摄、血虚不固、血热妄行、虚寒不摄、情志内伤、痰湿阻滞,治法以益气摄血、补血养阴、滋阴凉血、温经止血、疏肝健脾、化痰祛湿为主。  相似文献   

8.
历代医家对中风病因病机的认识,唐宋以前多以“内虚邪中”立论,唐宋以后多以“内风”立论。详察中风病因病机,归纳起来不外虚、火、风、痰、气、血六端。临床常采用清热通腑、平肝潜阳、解毒通络、活血化瘀、化痰通络等治法,虽取得了一些疗效,但仍不能令人满意。因此深入开展中风病因病机研究,探索相应的治疗方法,已成为提高中风临床疗效的关键。本文旨在分析气血与脑关系的基础上,结合中医病因病机理论和临床实践及现代医学发病机制,认为“气虚血瘀”是中风病主要病机特点,并对其内涵及意义进行探讨。1中风病“气虚血瘀”病因病机的理论与…  相似文献   

9.
《素问·至真要大论》“病机十九条”,是辨别病因、病证,分析病机的范例。历代医家多极为重视,不仅作注者皆详加阐释,而且刘完素特撰《素问玄机原病式》以发挥之,现代学者著文讨论的亦颇不乏人。可见其对中医病机学说影响之深。 《至真要大论》是一般所称运气学说七篇大论之一,为王冰得“先师张公秘本”以补《素问》亡失,后人多疑其非《素问》旧文。此说是否,本文姑且勿论。但其传至王冰,盖亦难免“错简碎文”(王冰《素问》序)而有鲁鱼亥豕之误了。即以“病机十九  相似文献   

10.
血证源流考     
从病名、病因病机、治则治法3个方面对血证的源流进行考证.分列历代对于各种出血表现的不同命名,总结了历代医家对血证病因病机的认识,同时对血证的治则治法进行深入剖析,以期拓宽临床思路,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1.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院校各专业的必修课。其内容包括阴阳五行、脏象、气血津液、经络、病因病机、防治原则等。教和学好这门课,不但是学生学好其他各门学科的基础,而且对以后从事临床或科研工作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笔者仅就对《中医基础理论》的教学,谈几点粗浅的体会,不妥之处,敬请指教。  相似文献   

12.
本文就余国佩《医理》的“燥湿为纲”观点,从自然、人体到疾病的病因、辨证、治法、用药方面阐述了其思想内容,并对其学术价值作了评价,认为此种观点构成了一种独特的医疗思想体系,不仅对中医病因病机学说理论和临床施治有参考意义,而且也为中医“返博为约”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13.
王士雄(1808-1866),字孟英,晚改字梦隐,清*钱塘人。一生中多经历温热、霍乱、疫疠等传染病的流行,对时疫温热病颇有研究,常有发古人未发之见,为明清时期温病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其主要著作有《温热经纬》(1852年)和《随息居重订霍乱论》(1862年)。 在《随息居重订霍乱论》(首次刊行是在1839年,时名《霍乱论》。本文所据本为上海卫生科技出版社1958年出版)一书中,王氏着重探讨了历代医学文献对霍乱病的认识,并结合自身临床实践体会,总结出该病的发生发展规律。认为所谓霍乱,是指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挥霍闷乱,成于顷刻,变动不安”之证,且有寒热证候和时疫性(传染性)与非时疫性(非传染性)之分;病因“有因饮食所伤者,有因湿邪内蕴者,有因气郁不舒者”,有因感受“臭秽”邪气者。在论述了霍乱病的病因病机及证候表现之后,王氏还在该书中特列“守险”一节,专论预防霍乱病的具体措施和注意事项,说明王氏已经意识到预防对于杜绝该病发生、蔓延的重要性,从中可以反映出王氏预防医学思想。本文浅析如下。  相似文献   

14.
标本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对范畴,用以抽象地认识事物的本质与现象,或影响事物发展的主要因素与次要因素等。《黄帝内经》首先运用标本范畴分析具有先后发病特点的疾病,提出“间者并行,甚者独行”的治疗策略,即在先治本后治标、先治标后治本和标本兼顾之间选择适当方案,形成了中医学最早的治疗策略。在此基础上,后世医家又运用标本范畴分析病因病机演变的先后关系、疾病的正邪关系、脏腑关系和表里关系等,以指导在复杂疾病条件下治疗策略的选择,丰富和发展了《黄帝内经》的标本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15.
《医方集解》祛风之剂中,汪昂对于风证的病因病机、辨治用药有独特的认识和见解,体现在详析祛风方理、祛风方列正附、分述治风痛风等几方面。祛风之剂囊括了治痹诸方,而以外风内中、内风自生为主。选方用药体现了汪氏治风而不专用祛风之药的特色,对后世组方有着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解颅一名首见于隋代《诸病源候论》,认为解颅的病因系肾气不足、脑髓失养。宋代钱乙《小儿药证直诀》一书奠定了解颅辨证论治的基础,明确本虚为解颅的关键病机,确立补肾填精的治疗大法。此后,历代医家对解颅病因病机、治则治法等理论不断发展完善,如宋金元时期增用祛风清热药物,始用气血双补之品;明清时代,医家对解颅与囟填、囟陷等进行详细鉴别,并将补阳药广泛运用于解颅的治疗。  相似文献   

17.
阴火一词,始于东垣,贯穿于《脾胃论》之始终,然李氏终未详释之,故后世医家众说纷纭,未成定论。笔者对此小有感悟,发表点滴之见,仅供参考。1 概述1.1 阴火产生的病因病机 经云:“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生理情况下,因脾胃为元气...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痉病的病名源流发展。方法 通过计算机检索《中华医典》和《中国基本古籍数据库》,收集整理痉病病名文献,根据不同病名及年代先后顺序对其中医病名发展源流进行考辨。结果 共收集痉病病名相关古籍条目866条,涉及古籍书目156本,其中痉病病名种类有“婴儿索痉”“伤痉”“柔痉”“刚痉”“阴痉”“阳痉”等28种。“痉”字始见于《五十二病方》。秦汉时期继承“外邪致痉”病因学说,分痉为刚、柔二类。至隋唐时期发现“外伤复感风邪”亦可致痉,创立“金疮痉”之说。宋金元时期,总结和梳理“风痉”“风寒痉”范畴。明清时期温病学迅速发展,系统辨治九纲痉。结论 不同历史时期,痉病命名不同,并随着后世不断的发展,使痉病的分类、病因病机、症状特征逐渐完善。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益阴宁神汤治疗海洛因依赖者稽延性戒断症状的临床疗效 ,探索海洛因依赖者脱毒后稽延性戒毒症状的基本病机。方法 :选择 180例符合海洛因依赖者稽延性戒断症状诊断标准的患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 80例与治疗组 10 0例 ;采用《海洛因稽延性戒断症状量表》与《海洛因稽延性戒断症状分度观察表》进行观察 ,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两组在症状量积分和症状度积分上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 ,且以治疗组改善更为明显 ,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结论 :益阴宁神汤对改善海洛因戒断后稽延性戒断症状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提示气阴两虚可能是海洛因依赖者脱毒后稽延性戒毒症状的基本病机。  相似文献   

20.
中医药在原发性肝癌防治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目前尚无统一的原发性肝癌中医辨证分型标准,影响了临床疗效和学术上的相互交流,究其主要原因,是众医家在原发性肝癌病因病机及其演化规律的认识上意见不能达成共识,使辨证分型难以统一,因而对病因病机及其演化规律的正确认识,关系到原发性肝癌中医辨证分型标准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进一步关系到对原发性肝癌进行正确的临床防治.因此,正确认识病因病机及其演化规律对于原发性肝癌的中医药临床诊治和研究工作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