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周玉朱认为,胆石症的发生虽与多种因素相关,但其始动病因应归于肝郁不达。辨证中首辨胃胆,在胆(肝)胃(脾)同时有病或肝木克土时,应考虑胆胃综合征。治疗推崇手术和药物结合,中西医并重,术后自拟系列疏肝利胆汤治疗;强调未病先防,防微杜渐。  相似文献   

2.
于庆生认为,胆石症的病机特点是在肝阴不足或肝失疏泄基础上形成的气滞血瘀、湿热阻结,主张采用中药治疗或手术联合中药治疗,提出从肝论治、从胆论治的标本兼治的理念。对于胆囊结石,主张保胆取石联合中医疏肝利胆或养阴柔肝法;对于肝外胆管结石,主张腹腔镜微创取石、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取石联合中医清利湿热、利胆排石或泻火解毒、利胆排石;对于肝内胆管结石,提出肝胆管切开取石联合术中胆道镜取石及术后中药治疗的三联治疗模式。  相似文献   

3.
胃癌前病变是一种常见的慢性消化系统疾病,同时也是正常胃黏膜转化为胃癌的关键阶段,及时的治疗和预防胃癌前病变,可有效降低胃癌的发生。胃癌前病变病因多样,病机复杂多变,具有难治性、缠绵性、复发性、易瘀、易滞、易积的特点,与“久病入络”理论相契合。其病在胃络,脾胃虚弱、瘀阻胃络、毒损胃络是胃癌前病变的主要发病机制。治疗上多以疏肝健脾和胃、化瘀活血通络为基本治则。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柴胡疏肝散联合质子泵抑制剂(proton pump inhibitors, PPIs)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疗效。 方法 纳入212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分为糜烂性食管炎(erosive esophagitis, EE)和非糜烂性反流病(non-erosive reflux disease, NERD)两组,每组106例,所收集患者均符合中医肝胃郁热证诊断。EE组和NERD组再各自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3例。治疗组给予柴胡疏肝散加PPIs,对照组给予PPIs,疗程均为8周。治疗后通过反流诊断问卷(reflux diagnostic questionnaire, RDQ)了解患者症状及发作频率的改善情况,并在治疗结束4周后随访复发情况。 结果 共198例(占93.4%)患者按方案完成治疗。治疗8周末,4组患者RDQ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停药4周末,4组患者RDQ评分均较治疗8周末上升,但均低于治疗前(P<0.05)。在EE患者和NERD患者中,治疗组患者治疗8周末和停药4周末的RDQ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柴胡疏肝散联合PPIs能显著改善肝胃郁热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症状,疗效明显优于单用PPIs,且能减少停药后的复发。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中药抗胆瘀汤对治疗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的疗效。方法:选择在门诊或病房治疗并在本院生产ICP孕妇,治疗组(195例)口服清热疏肝的抗胆瘀汤,另设对照组(76例),采用西药对症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5.2%,对照组为6.85%;治疗组治疗后血清总胆汁酸(TBA),或血甘胆酸(CG)明显下降,有显性差异(P<0.01),且剖宫产率低于对照组,新生儿体质量优于对照组。结论:抗胆瘀汤对ICP有明显的治疗作用,对减少剖宫产率、降低早产率、增加新生儿体质量有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6.
胰腺属于中医脾的范畴,胰源性消化不良病因可分为饮食损伤、情志失调、久病体虚。致病脏腑主要与脾肝肾相关。本病以脾气不运、肝胆失疏为本,气滞血瘀、湿热内蕴为标。综合运用运脾疏肝、行气活血、升清降浊、清热解毒等方法治疗本病可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7.
糖尿病性胃轻瘫的病机可分为基本病机和前行病机。基本病机为脾失运化,前行病机为血瘀、痰浊、气滞、湿阻等。治疗应采取共性治疗和个性治疗。共性治疗包括理气运脾、燥湿运脾、益气健脾、淡渗实脾和消食健脾。个性治疗包括行气燥湿、化痰降浊、活血化瘀等。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疏肝健脾方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餐后不适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功能性消化不良餐后不适综合征(肝郁脾虚型)患者随机分入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予以中药疏肝健脾方,对照组予以多潘立酮片,疗程均为4周。通过中医症状积分量表、利兹消化不良问卷(Leeds dyspepsia questionnaire,LDQ)、水负荷试验和功能性消化不良生存质量量表(functional digestive disorder quality of life questionnaire,FDDQL)观察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疗效、临床症状、胃感觉功能和生存质量的变化。结果 两组临床疗效的分布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中医症状积分和LDQ问卷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餐后饱胀、早饱、胸胁胀痛、疲乏无力、便溏等症状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胃感知阈值和胃不适阈值均显著降低(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胃感知阈值和胃不适阈值差值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总生存质量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治疗组患者总生存质量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 治疗组患者日常生活、忧虑、睡眠、不适、健康感觉各单维度的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疏肝健脾方能有效缓解功能性消化不良餐后不适综合征(肝郁脾虚型)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其胃感觉功能和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疏肝健脾合养心安神方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伴有焦虑抑郁状态的疗效。方法 将90例FD伴焦虑抑郁状态的患者随机分为疏肝组、疏肝养心组和疏肝黛力新组,分别治以中药疏肝健脾方、中药疏肝健脾方+养心安神方,及中药疏肝健脾方+黛力新,治疗前后观察3组患者脾胃症状评分,采用36条目生活质量简表(36-item short form health survey questionnaire, SF-36)评价患者治疗前后的生活质量,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 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 HAMD)评价患者治疗前后的焦虑抑郁水平。结果 疏肝养心组、疏肝黛力新组在改善FD患者脾胃症状,降低HAMA、HAMD评分,改善SF-36各维度评分方面显著优于疏肝组(P<0.05,或P<0.01);疏肝养心组与疏肝黛力新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疏肝健脾方合养心安神方可明显改善FD伴焦虑抑郁状态患者的脾胃症状,并可改善焦虑抑郁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以疏肝理胃汤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慢性胃炎44例,并与西药对照组比较分析。结果显示,治疗组痊愈,显效率达77.2%,总有效率达97.7%,而对照组分别为36.4%和79.5%,治疗组疗效估于对照组;对胃脘疼痛主症的改善情况,以及HP抗体的转阴率也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11.
何立人论治高脂血症,认为肝、脾、肾功能失调为其本,痰浊、瘀血、热毒、积滞胶着为其标;灵活运用健脾助运、疏肝益肾以治其本,化痰湿、祛瘀血、清热毒、消积滞以治其标。  相似文献   

12.
胃脘痛辨治心得张杰,范仁忠,江鸿海(安徽中医学院合肥230038)关键词胃脘痛;治法胃脘痛是临床常见病证,涉及病种多,病因复杂,临床难以一方一法概之。笔者不揣浅陋,就该证的治法概述如下,并谈谈治疗心得,以求正于同道。1治法1.1疏肝和胃法本法适用于忧...  相似文献   

13.
《临证指南医案》所载血证医案充分体现了叶天士诊疗血证的学术思想。其治疗血证多从脾胃入手,分阴阳而治,拟升阳健脾、甘温益营、甘润养阴、通补胃阳等法,尤重胃阴;脾胃同治,采用健脾养胃、补脾疏胃之法;主张“上下交病,治在中焦”“肝木犯土,调肝治中”;注重调养脾胃,药寓食疗。  相似文献   

14.
以<景岳全书>中所载治胃脘痛的131首方剂为依据,通过频数表对其用药频次、药物功效及药物性味归经进行统计分析,总结出治疗胃脘痛的用药规律.张景岳认为胃脘痛与肝、脾、胃三脏关系密切,治疗以温补为主,辅以理气和胃之法,药味多为辛甘入肝胆、脾胃经的药物,阴阳并调,补泻兼施.  相似文献   

15.
裘沛然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病位虽在胃,但病机与脾、肝、胆的关系至为密切。其病机特点为虚实夹杂、寒热交错。虚,重在脾胃气(阳)虚亏;实,主要是气滞、血瘀、湿阻等,治疗崇尚辛散苦泄、甘缓酸收之法。辨证论治与随证加减相结合,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6.
钱乙在辨证中特别强调脾胃虚衰与疾病的关系,认为小儿杂病多与脾胃有关。治疗小儿脾胃病时注意攻不伤正、温不助热、寒不伤中,并注重分时论治。用药泻脾不伤胃、补脾不壅滞、生胃津不碍脾运。  相似文献   

17.
愈胆汤治疗胆囊炎、胆石症30例李莹(辽宁省本溪市中医院117000)关键词:愈胆汤;胆囊炎;胆石症笔者运用愈胆汤为主配合常见西药治疗胆囊炎、胆石症30例,并设单纯西药常规治疗30例为对照组,现将观察资料及结果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治疗组和对照组经近期B...  相似文献   

18.
脾主升清运化,胃主受纳降浊,肌肤营养离不开脾胃功能的正常。脾虚易生湿,湿易与风、热、毒相兼为患,风、湿、热、毒之邪侵淫肌肤,则皮肤或痒、或红、或肿、或痛、或流滋。张杰认为,皮肤病的治疗应重视健运脾胃,调整脾胃气机升降,则湿浊可化,风无所依,热无所附,寒无所生,皮损可消。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微针导入氨甲环酸联合疏肝活血汤治疗黄褐斑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黄褐斑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对照组单纯采用疏肝活血汤口服,观察组加用微针导入氨甲环酸治疗。两组均以4周为1个疗程,3个疗程后,观察临床疗效,同时记录不良反应。结果 两组临床疗效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皮损总积分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皮损积分降低值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 微针导入氨甲环酸联合疏肝活血汤是治疗黄褐斑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20.
妊娠恶阻的相关记载最早可见于《金匮要略》。恶阻病名首见于《诸病源候论》,之后出现病阻、子病、恶食、选饭、病鬼、病儿等其他名称。妊娠恶阻的病机主要为冲气上逆、胃失和降。历代医家将其病因病机归纳为风气痰饮、脾胃虚弱、肝胃不和、肝肾阴虚4种类型,并分别治以顺气化痰,补脾益气、和胃降逆、疏肝和胃、补肾平肝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