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脾虚发热病机探究王一川(附属医院合肥230031)关键词脾虚发热,病机历代各家对脾虚发热论述颇多,各有独到见解,然各执己见,致脾虚发热理论难以系统化,为学者所不易理解和掌握。在一定程度上局限了脾虚发热理论的临床应用,故笔者认为有必要对其病机作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2.
根据溃疡性结肠炎的病机演变规律,分湿热蕴肠、脾虚湿热留恋、脾肾气血俱亏3期论治;宏观与微量辨证互参,以脾虚、湿热、血瘀为要点;整体与局部治疗并举,中西医各取所长,重视保留灌肠给药法;缓解期重调补善后。  相似文献   

3.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常反复发作,病情缠绵难愈。湿邪在RA发病中占据中心地位,内湿是基础,外湿可引动内湿,脾虚湿盛、湿瘀搏结是RA的主要病机特点。健脾化湿、化瘀通络应贯穿RA治疗全过程。  相似文献   

4.
颈椎病是由于颈椎及其颈椎间盘退行性病变所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状的病症。中医称为“项痹病”。中医认为项痹病主要是由于肝、肾、脾虚,风、寒、湿邪入侵,痹阻太阳经脉,使筋脉失养,气血运行不畅所致。颈椎病临床分型:颈型、神经根型、椎动脉型、脊髓型、交感神经型、食管受压型。  相似文献   

5.
在学习《脾胃论》的基础上,作者等围绕脾胃内伤学说的主要病机——脾胃气虚、脾阳下陷、阴火上乘,通过临床分析法对“脾虚”证本质进行了初步探讨,现报道于后,并就一些问题提出讨论。  相似文献   

6.
新安王氏内科认为,泄泻病位在脾胃与肠,脾虚湿盛为发病之关键;治则治法以健脾化湿为主,结合芳香醒脾、升阳补脾、温阳运脾、养阴润脾、理气调脾及固涩止泻等。  相似文献   

7.
针对历节病正虚邪实、虚实夹杂、脾虚湿盛、痰瘀互结的病机特点,韩明向教授以扶正祛邪、标本兼治为基本原则,拟定了益气养血、健脾和胃、利湿化痰、祛瘀通络的治疗方法,在临床取得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三梗降气汤治疗脾虚气逆型胃食管反流病的疗效及其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将121例脾虚气逆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61例予三梗降气汤治疗,对照组60例予奥美拉唑加莫沙必利治疗,疗程12周。观察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分别观察两组单个症状积分,分别采用36条目简明健康量表(36- item short- form health survey, SF- 36)和胃食管反流病生活质量量表(quality of life questionnaire for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GERD- QOL)评价患者的生活质量。结果 治疗组有4例脱落,1例退出;对照组有5例脱落,2例退出。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改善神疲乏力、胃脘胀满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在改善SF- 36量表的精力、社会功能、精神健康3个维度方面,以及在改善GERD- QOL量表的总分及其心理健康维度方面,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三梗降气汤能有效改善脾虚气逆型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症状,并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查安生认为,溃疡性结肠炎的病机以脾虚为本,瘀血贯穿疾病始终,湿邪是重要的发病因素,主张分期论治,发作期辨以六淫,缓解期辨以脏腑,重视固本,用药平和,内外合用。  相似文献   

10.
非胰岛素依赖性糖悄病的病理改变是当液代谢失调,而脾胃功能失常是重要的致病因素,肾气不足亦不可忽视。辩证分为胃肠实热、脾虚湿阻、肾气不足和肝郁气滞甲型,主要治疗方法有清泻胃肠实热、平调脾胃功能、补益肾气、通调水道、疏肝理气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脾虚患者甲状腺功能的改变规律。方法:观察69例排除内分泌系统疾病和肾功能障碍性疾病的脾虚患者,根据“脾虚证分度定量诊断表”,将脾虚患者由轻到重分为Ⅰ,Ⅱ,Ⅲ度3组。分别测定各组的木糖吸收率,BMR、T3、T4、TSH。结果:脾虚程度加重,木糖吸收率下降,BMR、T3水平也降低,与木糖吸收率呈正相关。结论:表明脾虚程度的加重,甲状腺功能有一定程度的降低,证实了脾虚时甲状腺激素水平的改变有一  相似文献   

12.
在“脾虚证分度定量诊断研究”的基础上,观察不同程度脾虚胃脘痛患者部分胃液成分变化,发现随着脾虚程度脾逐渐加重,胃液中氨基已糖、三羟胆酸含量逐渐升高,胃液分泌性免疫球蛋白(SIgA)和胃蛋白酶含量逐渐下降。提示:脾虚证的发展是一种正邪消长的动态演变过程。轻度脾虚时,体内正气尚可与邪抗争,脾虚加重时,正邪平衡机制则被打破。对脾虚进行分度辨证的研究,有利于脾虚证的及时诊断和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13.
马骏认为,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多为外感时邪、饮食不节、素体脾肾不足等;病机多为虚实夹杂,虚实各有侧重,实证以湿热蕴肠、损伤肠络为主,虚证以脾虚湿盛、运化失健多见;该病病位在大肠,涉及小肠、脾、胃、肝、肾、肺诸脏;治疗当分活动期与缓解期,消补兼施,尤其久泄宜先消后补,以通为治。  相似文献   

14.
针对历节病正虚邪实,虚实夹杂,脾虚湿盛,痰瘀互结的病机特点,韩明向教授以扶正祛邪,标本兼治为基本原则,拟定了益气养血,健脾和胃,利湿化瘀,祛瘀通络的治疗方法,在临床取得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15.
MS病因主要为先天遗传易感性有关,又为后天的饮食不节,贪逸少劳,恣情纵欲,五志不遂等作用的结果;其病机特点为:"本虚标实";其分型目前主要为痰浊中阻,痰瘀互结,肝郁脾虚,阴阳两虚等证型.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运脾方对脾虚大鼠消化功能的作用。方法:应用利血平复制大鼠脾虚模型,观察食量、体质量、胃黏膜的变化,以及运脾方对脾虚大鼠的治疗作用。结果:治疗组进食量、体质量显高于模型组;模型组胃黏膜变薄、胃腺数量减少,治疗组胃黏膜厚度基本恢复正常。结论:运脾方对脾虚大鼠的消化功能有良好的恢复作用。  相似文献   

17.
本文观察110例老年脾虚证的临床特征,并设40例中青年脾虚组和20例健康对照组,结果显示:与中青年组相比,老年组脾虚症状积分值、气虚、阴亏、血瘀及痰湿证的出现率显著升高;木糖吸收率、血红蛋白、红细胞数、血甭白蛋白、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超氧化物歧化酶及血液流变性指标显著降低;过氧化脂质、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率显著升高;且上述指标与年龄和木糖吸收率呈显著相关,提示老年脾虚证脾虚程度较重,气虚阴亏  相似文献   

18.
为了进一步探讨脾虚及脾虚不同阶段时,胃粘膜血流量变化及与前列腺素关系,在“脾虚证分度定量诊断研究”的基础上,使用LDF-Ⅲ型激光多普勒血流仪,观察不同程度脾虚胃脘痛患者胃粘膜血流量及胃粘膜前列腺素变化。  相似文献   

19.
随着脾虚证动物模型的成功复制和脾虚证诊断标准的规范化、客观化以及现代免疫学的迅速发展,应用先进的免疫学技术与方法,揭示"脾为之卫”、"四季脾旺不受邪”等理论的内涵,使脾虚证实质的研究得到了长足发展,本文兹对近年来研究成果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0.
糖尿病一般按消渴证阴虚燥热型论治,但在临床上也见以脾虚湿滞为主要表现者,现将以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15例脾虚湿滞型糖尿病报道如下。 一、临床资料 15例均为住院病员,表现为面色(白光)白、倦怠乏力、纳谷不振、便溏体胖、苔腻脉濡等脾虚湿滞的证候。其中男性11人,女性4人;年龄最小38岁,最大72岁。入院时血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