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舌像诊断属中医“四诊”中望诊的范畴,是中医诊断疾病最常用的方法和特有的经验结晶。早在《内经》中就有了察舌辨证的记载。如《灵枢·刺节真邪》:“内热相搏,……舌焦唇槁.”《灵枢·热病》:“舌  相似文献   

2.
在《伤寒论》397条文中,就有137条涉及脉诊,并专列辨脉法和平脉法两篇集中地论述脉诊,可见《伤寒沦》十分重视脉诊的应用,本文就此作一分析。脉诊在伤寒辨证中的运用1,以脉定性:《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伤寒论》就十分注意运用脉诊来确定外感疾病的性质。如“辨脉法第一”指出:“凡脉大浮动滑,此名阳也;脉沉涩弱弦微,此名  相似文献   

3.
舌诊起源甚早,在《内经》中已有描述,但语焉不详。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中已有不少有关舌诊的记载,宋·成无己所著《伤寒明理论》又特别列有“舌上苔第二十二”一章,把《伤寒论》中有关舌诊的条文加以汇集和说明。现据《伤寒论》、  相似文献   

4.
自《诊籍》藉《史记》而流传于世后,史家凡为名医立传时,多纳其医案于传中,并尊《史记·扁鹊仓公传》为体,未有专著问世。至明以后,才有《神医诊籍》、《女医杂言》、《石山医案》、《薛氏医案》、《孙文垣医案》出现,这些个人医案的大量涌现为研究整理医案奠定了基础。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江瓘及其子江应宿著的《名  相似文献   

5.
试析《四言色脉要诀》为《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之蓝本魏睦森(浙江省中医院杭州31006)关键词:《四言色脉要诀》;《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吴谦成书于1742年的《医宗金鉴》历乾、嘉、道、咸、同五朝,一直为习医者必读之书。由于此书属于御纂,其细节...  相似文献   

6.
舌诊属中医四诊望诊范畴,是中医诊断疾病最常用的诊断方法之一,具有简单易行、直接可靠的特点.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开始摸索着将舌诊与现代科学接轨.20世纪50年代末以来,一些学者在荧光染色检查、活体显微镜检查、舌尖微循环、病理切片、刮舌涂片、动物实验等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舌诊的现代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86年,孙立友首次将计算机图像识别技术应用于舌诊研究,至今已有十几年,此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绩,现综述如下. 1 理论设想  相似文献   

7.
祖国医学以望、闻、问、切四诊为基本诊断方法,然而腹诊亦是诊察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中医腹诊源远流长,早在两千多年前《黄帝内经》中就有不少记载,到了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则已将腹诊作为辨证用药的重要参考依据。 日本早在江户时代(1603~1867年)就对我国古典医籍中记载的腹诊加以研究,指导临床,并涌现许多腹诊的专著,如《诊病奇候》、《腹证奇览》、《按腹图解》等。笔者在整理家父藏书中,偶见《五云子腹诊法》,认为其有独特的见解和一定的临床意义,现整理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腹诊,即胸腹诊法,是祖国医学诊法中重要内容之一,早在《内经》一书中就有大量的记载。张仲景畅发经旨,对腹诊加以推演,广泛运用,在《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两书中涉及腹诊有300多处,足见仲景对腹诊重视的程度.本文试就两书中关于腹诊的方法及临床运用作一浅述。  相似文献   

9.
胸腹诊属四诊范围,起自《内经》、《难经》,奠基于仲景,后世在此基础上又有所发展。为了便于临证应用,本文试就仲景著作中主要的胸腹诊内容作一归类辨析。归类的对象着重于已经构成胸腹诊专门术语的临床范畴。对于痞、满、痛等症状,则着重论述其与体征结合的辨证意义。由于日本“汉方医学”伤寒派腹诊基本上属于仲景胸腹诊体系,所以本文将其有关内容作补充性论述,以示胸腹诊法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望诊遵经>集前人之大成,叙述望诊在辨证论治方面的重要性,及其掌握运用的基本原则,正式提出"望色十法"理论,并结合周身部位、四时、五方、气质等因素,阐明气色与病证的关系,概括列述体表各部位的形容气色和分泌排泄物的变化以辨识疾病之表里虚实寒热阴阳,并对疾病的顺逆安危做出分析预断.  相似文献   

11.
新安医家孙一奎重视《内经》《脉经》及张仲景脉法,从"肺朝百脉"的角度对《难经》及《脉经》中寸口脉诊的机制进行阐释;突破《内经》的脉学候具体脏腑等理论,创"证候推移指论"拓展寸关尺候脏腑的运用范围;从元气太极角度探讨人体生理气机之变化,与脉之相应,创"脾胃和平之脉"理论;将人迎气口诊法与遍诊脉法相结合,总结为人迎气口脉、冲阳脉、太溪脉,运用于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12.
王叔和是我国医学史上一位著名医家,日本丹波康赖《医心方》卷二十九引《养生要集》有“高平王熙叔和曰”,《太平御览》引高湛《养生论》说:“王叔和,高平人也。博好经方,洞识摄生之道。”晋·皇甫谧《甲乙经·序》“近代太医令王叔利”,唐·甘伯宗《名医传》说;“王叔和,高平人,为太医令。性度沉静,通经史,穷研方脉,精意诊切,洞识修养之道。”综合上述资料和近年考证,王叔和名熙,东汉末年至三国魏时人,约生活于公元177~255年,在魏曾任太医令,籍贯是汉魏山阳郡高平县,即今之山东省微山县西北两城人。  相似文献   

13.
清代新安医家汪艺香原籍歙县,占籍无锡,因医术精湛,享誉锡澄一带。《汪艺香先生医案》是其学术思想的重要体现。汪艺香师法温病学派,擅长运用时方;将咳嗽明确分为外感和内伤两类论治;临床辨治疾病重视四诊合参,尤重舌脉;精通药性,处方灵活多变。  相似文献   

14.
周学海《重订诊家直诀》是在《周氏脉学四种》和《外诊简摩》的基础上删繁就简而成,是周氏诊断学思想尤其是脉学思想的重要反映。其在归纳出浮沉、迟数、强弱等24字诊脉法则,创立以“位数形势,微甚兼独”为纲的诊脉方法,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5.
孙一奎的伤寒学术思想集中体现于《赤水玄珠·伤寒门》中,孙氏从理、法、方、药等方面阐发补充了仲景学说。其学术思想和贡献主要包括:论治伤寒,以“明证”为首务;阐发伤寒,援入儒易之理;拾遗补缺,充实四诊内容;扩充治法,重三焦命门元气;合法不执方,慎用寒燥淡渗;突破成规,创男子热入血室。  相似文献   

16.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不仅承袭了《内经》正常人脉象浮、沉与四季变化相关的观点,还提出了一些新观点,如生理状态下人体脉位与体格、精神状态有关。作为病脉,浮脉主表证、阳热亢盛证、虚证、痈疡病,提示阳气来复;沉脉主里证、湿邪。浮沉之脉位变化可以反映疾病发展趋势。这些论述对后世浮脉主表证、虚证,沉脉主里证的脉诊理论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7.
脉诊是中医四诊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代医家在整理前人文献和临床实践中不断形成、发展、完善的诊断方法。新安医家余国珮在《医理》中提出以脉象刚柔辨燥湿病证,强调诊脉以圆遏神气为首要,以浮沉缓数大小为行度变化,对脉象的分类理论和临床应用具有一定的新颖性。  相似文献   

18.
《新安名医考》辨误四则周益新,张芙蓉(山西省大同市基建职工医院037067)关键词《新安名医考》;医史文献李济仁先生主编的《新安名医考》(安徽科技出版社1990年版)一书,取材丰富,考证翔实,全面系统地介绍了668名新安医家的生生平、学术思想、临床诊...  相似文献   

19.
明代新安医家汪机主张针灸必以《内经》、《难经》为本,并对后世诸家针灸之书中违背经旨、“错杂紊乱,繁冗重复”之处,提出了批评。其针灸学术思想主要体现在《针灸问对》一书中。认为金元医家朱丹溪提出“针法浑是泻而无补”的观点不无道理,指出经中所言补法,即张子和所谓祛邪扶正、去旧生新之意。此外,汪机重视灸法的应用,反对无病滥灸;强调施针疗疾,必先以诊视为务;要求医家临床施治,“当知圆机活法,不可守经无权”。汪机的针灸学术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为针灸医学的正本清源、拨乱纠偏、传承光大,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眼诊与眼针     
眼诊此法为后汉华佗首创,《证治准绳》也有记载。主要通过观察球结膜(白睛)上的血管变化,推测病情。将球结膜分为相等的8个经区进行观察,每个经区所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