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孙文垣医案》中痞满、泄泻、黄疸及带下案之辨证立法、处方用药加以分析,发现孙氏运用健脾化湿法独具特色,将汪机“参芪用法”与薛己“温补下元法”有机结合,温阳药与补气药同用,共奏温阳益气、健脾化湿之功;同时还强调慎用苦寒,防其攻伐脾胃,损伤机体阳气。  相似文献   

2.
“土郁夺之”为《内经》五郁治则之一,土郁即脾土为肝郁、食滞、寒湿、湿热所壅滞,脾胃失其运化升降之证。治疗应辨其虚实,通过疏肝理气、消食导滞、温阳化湿、清热利湿之法,以疏通脾土,使脾胃升清降浊功能恢复正常,则郁气可解。  相似文献   

3.
郑重光认为中风以本虚为主,元气、阳气不足是中风的重要病机,重视情志在中风发病中的作用,辨证重视循因求证,辨有无风邪六经形证,善于合参色脉,类证鉴别。郑重光治疗中风多用温补之法,如益气健脾、温阳通脉,温里助表、祛风散寒,温脾暖肾、养血通脉等,意在培补元气、振奋阳气,以除中风不省人事、肢体偏废、言语不用等症。临证多用人参、黄芪、白术、肉桂、附子、天麻、当归等,以入肺、脾二经药物为主,温阳药辅之。  相似文献   

4.
新安王氏内科认为,泄泻病位在脾胃与肠,脾虚湿盛为发病之关键;治则治法以健脾化湿为主,结合芳香醒脾、升阳补脾、温阳运脾、养阴润脾、理气调脾及固涩止泻等。  相似文献   

5.
尿酸性肾病的基本病机为脾肾亏虚为本,湿浊痰瘀为标。曹恩泽认为尿酸性肾病急性发作期病机特点为湿热痹阻、寒湿痹阻、痰瘀阻络,治疗当以清热利湿化瘀通络、温阳散寒祛湿通络、化痰祛瘀通络等为主,兼以健脾补肾;稳定期病机特点为本虚为主,兼有标实,分为脾肾气虚证、脾肾阳虚证、肝肾阴虚证,治以健脾益肾、温补脾肾、滋阴补肾为主,兼顾化湿、祛浊、化瘀、通络之法。其根据病情缓急,分期论治,并融汇“清补化瘀通络”的学术思想,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6.
“下者举之”出自《素问·至真要大论》,是针对中气下陷之证采用的一种治疗原则。临证每选用具有升清、举陷、补中、益气、发散、温阳、收敛、固脱等功效的药物组合成方,遵“逆其病而治之”的原则,广泛治疗因脾气、肺气、肾气、胃气下陷,冲、任、督、带脉气衰微而导致的诸如泄泻、痢疾、淋证、癃闭、疝气、遗尿、便血、尿血,各种内脏下垂及妇科崩漏、带下、滑胎、阴挺、不孕等疾患,故极有实用价值。今不揣浅陋,将临证运用此治则的心得简介于后,仅供参酌,不当之处,祈请指正。 一、急性菌痢,“逆流挽舟”速效 痢疾证,自刘河间倡“治诸痢者,莫若以苦辛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以“温阳益气、化湿清热”为法拟方的百鹰汤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43例慢性乙型肝炎采用百鹰汤治疗作为治疗组,另设30例随机对照组以五酯胶囊治疗。结果:治疗组患临床症状改善明显,其降酶疗效和HBeAg与HBV-DNA阴转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百鹰汤能改善慢性乙型肝炎患临床症状,具有抗病毒及改善肝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中图分类号:R2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219(2001)01-0010-01   《中医诊断学》本科教材脏腑辨证部分,有“心肾不交”一证,该证是以心烦失眠为主症而伴有五心烦热、咽干口燥、头晕目眩,或遗精、梦交等表现的一个证候。病涉心肾两脏,而称其为“心肾不交”是否恰当则值得推敲,就此剖析如下。 1 心火肾水是否相交   “不交”的前提是本应“相交”,笔者认为,教材解释心肾两脏的“相交”就颇存在问题。其解释是:“心为火脏,心火下温肾水,使肾水不寒;肾为水脏,肾水上济心火,使心火不亢。水火互济,则心肾阴阳得以协调,故有心肾相交、水火既济之称。”[1]心在五行划分中虽属火,但称“心为火脏”,其所具有的火之温煦功能到底有多大?是否真的“下温肾水”?众所周知,肾阳为一身阳气之本,严格而言,当是两肾所藏之元阳(命门之火,又称真火),为一身阳气之本,包括心脏在内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都得到元阳的温煦,而心脏并无多少温煦能力,所谓的火脏之称实来源于五行的机械归类,因此,不存在心火“下温肾水”,更不存在它使“肾水不寒”的问题。肾虽在五行属水脏,落实到具体功能而言,主要是指对水液代谢的调控能力,而其本身应为水火之脏,内藏真水真火,真水真火滋润温煦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由此可见,只有肾火(命门之火)对心脏有温煦功能,即“肾水暖心火”,而心脏对肾脏没有这一作用,肾脏也由其本身所藏之真火暖煦。所以“心火暖肾水”、“心火肾水相交”之解显然有误。  相似文献   

9.
《伤寒论》太阳病证候的表证有“中风”与“伤寒”的不同证型。太阳中风的病因病机曰表阳虚,肌腠空疏,卫外不固,为风邪所中,主要表现为恶风、汗出、脉缓,治疗必须以桂枝汤类扶阳固表,调和营卫。太阳伤寒的病因病机是寒邪束表,玄府不通,腠理闭塞,阳气不能达表,主要表现为恶寒、无汗、脉紧,治疗必须以麻黄汤类发散寒邪,取汗解表。显然,谁都不会否认这是从症状表现到病理本质都完全不同的两种证型。值得探讨的是,二者均系外感病,又同属太阳病经病,如果所感受的外邪完全相同,为什么病理本质会完全不同?现在一般认为,这是因为患者体质有虚实之别。体质的虚实可以导致太阳经病产生不同证型当然毫无疑问,但是这是否就是外邪侵犯太阳经形成“中风”抑或“伤寒”的全部原因与机理呢?研究疾病的机理,其病因与病位是不能忽略的。笔者认为,外邪侵犯太阳之表,其证型表现为“中风”抑或“伤寒”,除了与体质有很大关系外,与其所受外邪(或曰致病原)的种类、性质及其发病部位也有极大的关系,而且是值得深入研究的方面。如果结合现代医学来探讨,可能更说明问题。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健脾化湿法对脾虚湿困证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大鼠血清干扰素-γ(interferon-γ, IFN-γ)和白介素-4(interleukin-4, IL-4)含量的影响,探讨健脾化湿法治疗UC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4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健脾化湿组。采用多因素相结合的方法,模拟中医传统病因“久居湿地,饮食失宜,过于劳倦”复制脾虚湿困证大鼠模型,采用2,4,6-三硝基苯磺酸灌肠法复制UC模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IFN-γ和IL-4含量。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健脾化湿组大鼠血清IFN-γ含量显著降低(P<0.05),IL-4含量显著升高(P<0.01),〖JP〗IFN-γ/IL-4比值显著降低(P<0.01)。结论 健脾化湿法治疗脾虚湿困证UC的作用机制与降低血清IFN-γ含量,升高血清IL-4含量,抑制1型辅助T细胞介导的炎性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11.
明末清初著名医家喻昌认为,痰饮证治疗应详细辨析痰饮深浅层次、部位、脉象、留伏;强调痰饮证应早期治疗,以免病势发展;认为治痰饮重在温阳行气;主张痰饮常以温药化气,但同时可选取攻下、消导、通利、摄纳等方法,随证治之;系统归纳吐法和治痰饮用药的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2.
明代医家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中对汗证的阐述系统全面,其论治汗证时均以阴阳为本,并提出查脉证有火无火辨汗证阴阳。其指出自汗、盗汗各有阴阳,尤应重视阴汗的存在;战汗之难出者为病态,为阴证,需培补元气助汗出病愈;头汗亦分阴阳两证,即邪热上壅之阳证和阳气内脱之阴证,应分辨阴阳论治;小儿汗证应识常与变,重视汗出过多之变及病情之变,而辨阴阳论治。张景岳对汗证的论述极大地丰富了后世治疗汗证的理论和方法,对当今临床诊治汗证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王键是安徽中医药大学教授,新安王氏医学学术流派传承人。其针对胸痹的3种常见证型,分别采用温阳益气化痰通络法、益气养阴宁心安神法、化瘀豁痰通络止痛法予以治疗,临床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4.
三虫散加味治疗顽证二则王清国(贵州省贵定县城关镇卫生院551300)关键词:三虫散;乳腺增生病;系统性红斑狼疮三虫散组成:全蝎、蜈蚣、僵蚕。此三药素以熄风止痉、通络止痛、解毒散结称著,久病入络,非草木之品所能宣通,必假虫药搜络开痹,攻决络中积久之瘀痰...  相似文献   

15.
王琦教授倡导“主病主方”论治疑难病,认为变应性鼻炎的病机主要是患者平素为过敏体质,伏热蕴肺,复感外邪,外邪引发肺中伏热,热气灼肺,肺通调水道功能受损,津液凝聚为痰饮清涕,火性炎上急迫,迫清涕外流于鼻窍,导致鼻的宣通固摄功能失常。其常用具有脱敏散邪、清肺养阴、宣通鼻窍作用的脱敏止嚏汤治疗变应性鼻炎。  相似文献   

16.
汪机是明代中期著名的新安医家。汪机一生勤于临证,著作颇丰,〖JP2〗其针灸学术思想主要体现在《针灸问对》一书中。汪机在《针灸问对》一书中观点纷多,主张遵从经旨、“治病无定穴”、针灸必先诊脉、针法“有泻无补”、灸主温阳、无病忌灸等,并且勇于批判诸家之说,包括《金针赋》针法、“子午流注”针法、针灸补泻手法等。  相似文献   

17.
阳和汤出自清·王维德撰《外科证治全生集》。方由熟地黄、白芥子、鹿角胶、肉桂、干姜炭、麻黄、生甘草七味药组成。本方功能温补和阳、散寒通滞,是治疗外科阴证的著名方剂。寒为阴邪,其性凝滞,极易伤阳。若阳气虚弱,失于温煦推动之力,则人体气血津液运行受阻,阳虚阴寒之病遂生。《内经》云:“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阳和汤即宗其旨。方中重用熟地补血充脉,以鹿角胶养血助阳,再以肉桂温通血  相似文献   

18.
《不居集》为清代新安医家吴澄所撰,是治疗虚损的专著。吴澄指出朱丹溪“滋阴降火法”绝非治疗虚损的通用之法,明确提出积痰外损禁用滋阴降火。其强调虚损辨证禁用或慎用滋阴降火法的指征有两点:当首先分辨必须外无表证,再审中焦脾胃功能是否正常。吴澄推崇张景岳之治,临证主张“察病立方”“有故无殒”,其对虚损有着独到的理论见解和丰富的临证经验,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9.
慢性心力衰竭为本虚标实之证,病程中虚实错杂,气、水、血交互为患,其中的水饮证候表现极其复杂,伴随心力衰竭的发生、发展和结局,是中医临床辨证论治的难点,其发生是多脏腑功能失调及气化不利导致津液输布、排泄障碍的结果,关于心而不主于心。《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中保留了大量治疗“痰饮”“水气”等津液代谢障碍疾病的有效方剂,且理法方药完备,对临床辨治慢性心力衰竭的水饮证候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阳虚络阻证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常见病理类型,阳气不足、络脉瘀阻是其基本病机,临床表现既有阳气不足的"正虚"证候、又有瘀血阻络的"邪实"证候,温通经脉、活血化瘀是其基本治法,黄芪桂枝五物汤、补阳还五汤、参芪通络汤是其常用的方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