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安医家治疗温病具有丰富经验,提出了“暑必兼湿”“寒温融汇”“新感温病”“卫气营血辨证”“燥湿为纲”等学术思想,临床用药具有“辨四时温病论治”“寒温并用”“养阴润燥”“轻清透邪”等特色。新安医家温病学术思想及其临床应用特色可为温病学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温病学是研究四时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诊治方法的一门临床学科。温病的治疗学具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如防与治,祛邪与扶正,原因疗法与辨证施治的关系,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协调升降平衡的观点以及标太先后缓急的处理等。现略作如下探讨。一、未病先防已病防变未病先防,防重于治。温病多数是发病快、传变速、病情重,易威胁人民生命健康  相似文献   

3.
《温证指归》作为一部温病学专著,具有“崇尚实用、注重临床”的特点,且颇多发明。该书在学术上重视对温病理论的阐发和方剂的运用,对临证辨治多有发挥,包括对经典的阐发、具体疾病的辨证分析、方剂的加减应用、药物性味功效的探讨等,浓缩、涵盖温病学理论和临床各方面的知识,为温病学术思想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4.
王勋结合运气阐释瘟疫,在理法方药上皆有创新。在病因上,引申三虚致疫理论,揭示不正之气为天虚的产物,侵袭人体即为疫毒;在邪气性质、传播途径及邪客部位上,受启于吴有性,提出瘟疫乃天地之疫毒,邪自口鼻而入,疫毒之邪伏于半表半里;在传变规律和发病类型上,遵张仲景六经辨证规律,认为寒邪首犯太阳,循经入里引动内火,为太阳、阳明合病。此外,其据江南地域特色提出水传播感邪途径,指出瘟疫因寒凉、停滞感疫邪起病,初时病机为“内滞、外邪盛”。其治疫以表里双解法为主,疏方遣药以轻简轻灵见长。王勋辨治瘟疫法可为现代疫病的中医辨治创新思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疠气学说突破了“百病皆生于六气”的传统观念,丰富和发展了温病病因理论,在温病病因学中独树一帜。然而值得深思的是,疠气学说形成后,却未能有真正的发展和提高。故认真学习及发扬疠气学说的唯物创新精神,重视其发展迟滞的原因,真正形成一个有别于六淫学说(包括温邪在内)的温病病因理论体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6.
清·吴鞠通所著《温病条辨》是近代医家推崇的温病学名著之一。该书凡例中说:“首卷历引经文为纲,分注为目,原温病之始。”称为原病篇。原病篇相当于全书的总纲,此篇引《内经》原文十九条,内容涉及温病病因、病理,诊断、治疗诸方面。其中针刺治疗热病条文有七条,尽管如此,但吴鞠通在上、中、下三焦篇中却没有一处是用针刺治疗温病的。那么,原病篇刺热内容与吴氏治疗温病究竟有什么关系呢?  相似文献   

7.
<杏轩医案>是清代新安医家程杏轩所著的一部总结其临床经验的医学著作.该书选案精严,辨证明晰,立方有据,用药灵活,是程氏"得之于心,而应之于手"的临证实录.程氏立足<内经>,师法仲景,推崇景岳,研习吴门医家温病学术思想,融汇历代其他医家学术精华,兼收并蓄,形成了其独特的学术特色.  相似文献   

8.
温病病因具有五个方面的属性,即表象性,整体性,定位性,辨证性和物质性。宏观地把握温病病因五个方面的属性,有利于指导温病的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9.
通过复习历代医家有关温病病因及传染流行的论述,对规划教材《温病学》温邪主导温病传染流行的观点提出质疑,认为不属于温邪的疬气是温病传染流行的根源所在,建议组构温病的温邪和疠气二元病因体系。  相似文献   

10.
王士雄是善于继承创新的温病学家,学术观点散见于《温热经纬》雄案中,主要为:肯定温病既有新感亦有伏气,反对非难伏气之说;首介温病传变的顺、逆两种形式;论证署、湿原为二气,暑邪未必一定兼湿。  相似文献   

11.
《温病条辨》系统讨论温病的理法方药,其中对温病斑疹理论的论述颇为精详。吴鞠通在梳理历代斑疹理论的基础上,总结前贤经验,并结合临床实际加以发展,完善了温病斑疹理论:分析温病斑疹的病因病机,认为温邪外袭,热传阳明而发斑,热入血分而出疹;分别探讨温病发斑与出疹的治法治则与具体方药,提出治斑以清泄阳明兼凉血为法,以化斑汤主之,治疹以凉血透疹、透营转气为法,以银翘散加减主之;并明确温病斑疹治疗中应禁用辛温、发散、升提、补益之药。  相似文献   

12.
《外感温病篇》论述风温病机是以肺胃为中心,辨治重在肺胃邪热,用药强调轻透养阴。  相似文献   

13.
如所周知,临床诊见之温病,大多发病急、传变快,病情重,具有一定的传染性和流行性。尽快予以治愈,不仅为患者所必需,还对控制温病的播散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鉴于温病系由外邪侵犯机体所引起,故其治疗的首要关键就是祛邪。对此,古今医家有  相似文献   

14.
薛雪(1681~1770年),字生白,号一瓢,江苏吴县人。薛氏博学多才,性格高雅,洁身自好,淡于功名。潜心于岐黄之术,以医为毕生之业。对湿温病证治,心得尤深,辨证治疗匠心独具。《湿热病篇》是其代表作,该书对湿热病证的论述,详尽而精辟,是温病学发展史上系统而完整地阐述湿温证治的最早文献,李清俊赞尝:“其见之也确,其言之也详,其治之也各得所宜。”如果说在外感病领域里,叶天士补充了张仲景之不足,那末薛生白又弥补了叶天士之不足,使温病学说渐臻完善。观就薛氏辨治湿温病的学术思想及其主要特点浅析如下。  相似文献   

15.
温病病因辨     
从梳理历代医学温病病因认识的基础上,对规划教材《温病学》有关论述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简括剖析。认为应超越温病与伤寒学派争论的局限,以更高层次的外感病为研究对象,构建属于外邪的六淫和疠气二元病因理论,进而形成融合寒温的外感病学。  相似文献   

16.
孙一奎是明清时期“新安”地区杰出医家之一。为了解其学说全貌,笔者通读了孙氏现行传世医著,查阅了有关史书、志书,现将其生平、著作及学术思想作如下介绍、探讨,以就正于同道。  相似文献   

17.
清代新安医家汪艺香原籍歙县,占籍无锡,因医术精湛,享誉锡澄一带。《汪艺香先生医案》是其学术思想的重要体现。汪艺香师法温病学派,擅长运用时方;将咳嗽明确分为外感和内伤两类论治;临床辨治疾病重视四诊合参,尤重舌脉;精通药性,处方灵活多变。  相似文献   

18.
李东垣作为“补土派”的创始人,对于脾胃病的治疗有其独特的思想体系。其对“阴火”的认识为后世用“升阳法”治疗脾胃亏虚证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李东垣根据伤饮、伤食之病机不同,提出上下分消化饮、内消积滞的不同治疗思路,并且顺应四时升降浮沉之性以加减用药,强调药物酒制对于治疗脾胃病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9.
《王仲奇医案》是研究王仲奇学术思想的重要资料。其中“喉痹”“类中”“咯血”“湿温”四则医案,体现了王仲奇对《黄帝内经》经文的发挥,其将《黄帝内经》医学经典运用于具体疾病治疗中,寻其根本,探究其源,进而遣方用药,事半功倍。  相似文献   

20.
吴鞠通《温病条辨》(下称《条辨》)一书,创立了三焦论治纲领,论述了四时温病证治,文词简要,概括性强。现就其中四个问题谈谈粗浅认识,不妥之处,敬希指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