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在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哲学中,实践指的是人们改造世界的感性物质活动,改造性、物质性是实践区别于意识活动的最深刻的本质特性.正是实践,构成意识的现实物质基础.把实践区分为"认识性实践"和"改造性实践",实际上就把"改造性"看做只是某些实践而不是所有实践所具有的本质特性,把为认识提供现实基础看做是某些实践而不是全部实践所具有的功能,这不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范畴的正确理解.  相似文献   

2.
真理内容作为主体对客体的正确反映,具有客观性,但作为观念形态,则是经人们头脑改造过的产物,具有主观性。真理内容的主观性实质就是认识的主体性,即主体要求认识周围世界,并为满足需要去创造适用的理论。真理内容的主观性也同实践的主观性有着密切的联系。不同的实践目  相似文献   

3.
宋成一 《理论月刊》2001,1(1):18-20
人以现实的、感性的、有目的的实践活动改造自然,与外部世界发生着实践关系、认识关系和价值关系。价值关系以实践关系、认识关系为基础,在实践关系、认识关系中实现,是实践关系、认识关系的目的和核心,统摄着人与外部世界的一切活动,是人与外部世界的最高关系范畴。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实践的观点不仅具有其重要的认识论和社会历史论意蕴,还具有其更为重要的世界观意蕴和以之为基础的思维方式意蕴,即:在人类实践活动与客观物质世界二者相互作用关系的历史链条中,在以往阶段上的人类实践活动与后继历史阶段上的人们所面对的现实客观世界的生成过程中,起过重大的创造作用,是现实客观世界的其然及其所以然根据之一,因而,只有既从客观物质世界固有运动规律与以往人类主体实践活动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改造这两方面的共同作用中来理解和认识问题,才能深入合理地认识和把握现实客观世界的其然及其所以然。这一世界观和思维方式意蕴的重大当代价值之一,就在于为人们增强对现实实践活动的历史后果的预见性和自觉性,以便为更好地实现人类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提供必不可少的哲学理论锁钥。  相似文献   

5.
“能动性”、“创造性”及“求新性”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具有重要的认识论意义。“能动性”是萌发人类认识产生,促使人类认识深入,并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为现实,引起客观事物的变化的决定性因素;“创造性”是人认识事物的本质,指导实践的基本条件;“求新性”是扬弃传统观念、理论,形成新认识,指导新实践,求得新发展的强大动力。  相似文献   

6.
本人在《理性认识回到实践活动的中间环节初探》(见《哲学研究》1983年第二期)的拙作中,对理性认识回到实践活动的转化过程作了探讨,认为理性认识作为人们对外界客观事物的内在本质和发展规律的一种事实性认识,一般不可能单独、直接地指导和支配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在理性认识回到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还必然存在着一个直接体现实践主体一定需要、利益、意志和要求,反映实践主体对外界客观事物和自己未来实践活动过程及其结果“要什么”、“要怎样”、“要如何”的“实践观念”这个中间转化  相似文献   

7.
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之一。它告诉我们,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客体是主体能动性活动的物质基础,主体能动性的发挥不能超越现实条件所允许的范围。这就要求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必须全面地分析、准确地把握现  相似文献   

8.
目前,理论界就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使命探讨了许多具有生长点意义的理论问题,但理论上的“生长点”还不等于实践上的“生长”,理论难题的解决要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实践的理解中才能得到合理的解决,它是以实践为中介、通过实践来展开的。实践是现实世界生成变化的根据,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一切认识和思考都要围绕“改变世界”的目标所需要的实践而展开,运用马克思主义实践思维把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使命,寻找创新的着眼点和路径是现实的期待。  相似文献   

9.
解放思想具有必然性,是认识世界的必然要求、改造世界的客观需要、人的发展的应有之义、社会进步的内在需求;解放思想需要具备诸多主客观条件,除了适宜的社会制度环境、宽松的社会舆论氛围、有效的政策措施外,就主体自身思想状态来说,还包括冲破教条主义桎梏、摆脱经验主义羁绊、培育创新思维方式等基本要求。解放思想与统一思想是辩证统一的,其中内在统一性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主要表现在认识目标一致、实践价值一致、承载主体一致等方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时代解放思想和统一思想的理论基础,为新时代解放思想和统一思想提供了共同的理论主题、认识目标、价值目标和基本方法论。  相似文献   

10.
实践定义的提法很多,大同小异,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两种:“实践是人们有意识地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活动”和“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感性的物质活动”。给实践下这样的定义应当说是比较正确的,但也有不足之处: 第一,原来的定义把实践仅限定为改造客体事物的活动,含义有些狭窄。像天文观察、气象观测、地震观测等活动就没有或基本没有对其所指向的对象进行改造。人类在现阶段还没有力量对这些自然过程进行控制。但是,我们不都认为这类活动不是实践。 其二,说实践是感性的物质活动也容易引起误会,好象实践活动是纯物质活动,认识活动是纯精  相似文献   

11.
记者: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和规律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同按照人的内在尺度和需要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这二者是统一的。根据这一思想,我们就会在现行教学和考试实践中发现一曲新的问题。蒋超:的确如此。我觉得现行教学和考试实践中,似乎也存在一种“单向认知”的观念和行为。这种“单向认知”的观念和行为尽管在教学和考试中的表现形式不同,但结果都导致了主体和客体一定程度的分离。记者:如何认识教学中的“单向认知”?蒋超:可以这么说,作为主体的人只是按照自己的内在尺度和需要去认识客体、改造客体,而忽视了对象本身的规定…  相似文献   

12.
现有教科书对实践概念只是给出了抽象而笼统的诠释 ,模糊了马克思科学实践概念的原有之义。马克思哲学始终贯穿着唯物辩证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这一方法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与人的社会现实的生存状态紧密地联系起来 ,尤其是与现实社会的人所进行的认识与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活动过程联系起来。马克思哲学科学的实践概念应当是认识性实践和改造性实践的统一。  相似文献   

13.
真理本身不是价值,但是,真理作为人类实践—认知活动、科学研究、理论思维所时刻追求的目标,作为指导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武器,是人类获得自由、幸福和解放的根本条件,因而必定有价值。它的价值性在于为人类提供“真”。而“真”是具有双重价值和作用的。一...  相似文献   

14.
生态扶贫理论从根本动力、深层本质、基本方法的维度回答了“为了谁”“做什么”“怎么做”三个问题,将马克思主义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理论精华内化到生态扶贫的制度体系建设中,并与中国发展实际相结合,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生态扶贫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现实逻辑和实践逻辑的统一,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本主义关照。  相似文献   

15.
许多哲学教科书都把实践规定为改造世界的物质活动。对此,笔者不敢苟同。我认为实践概念的外延应该拓宽,精神活动也是实践活动。否认这一点,在理论和实践上都难以立足。 首先,否定精神活动是实践活动。就无法把人的活动和动物的活动严格区别开来。因为动物的器官也是物质的东西,动物的活动也是客观物质的活动。而且“动物通过它们的活动也改变外部自然界、虽然在程度上不如人所作的那样。”可见,人的活动与动物的活动的根本区别就在于  相似文献   

16.
一、如何理解人类活动的内容?教材说:“人类诞生数百万年来,一代又一代地从事着两项基本的活动:一是认识世界.一是改造世界。”这里说的“世界”既包括客观世界,也包括主观世界。为了能够集中说明问题,以下所说“世界”着重是指客观世界。怎样来概括人类的活动,是一个需要不断深入研究的课题。笔者在学习与思考中,认为把人类的活动概括为以下四种是合适的。第一,实践即改造世界的活动。人不是一般的自然存在物,而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社会存在物”、“有意识的类存在物”。人所从事的社会性的、能动的活动,最基本的就是改…  相似文献   

17.
道德自律是指道德主体在社会实践中为实现自身的自由幸福而自觉地内化并遵循社会道德规范所形成的内在约束。道德自律是道德主体在社会实践中从对人应该怎样存在、应该怎样塑造自己才能成为好人这个自我认识最核心问题的深思,结合对外在社会客观要求的认识,为了更好地完善和发展自身,充分发挥主体性,而对自身的约束。道德自律的形成应主要解决两个大问题:道德主体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道德主体的道德认知能力。实现道德自律应解决好四个统一:道德自省与道德评价相统一;道德修养与道德实践相统一;“德治”与“法治”相统一;自律与他律相统一。  相似文献   

18.
徐丽霞 《前沿》2012,(11):58-60
在马克思那里,批判就其存在形态而言,它包括观念形态的精神批判活动和物质形态的实践批判活动,即理论批判和实践批判。马克思不仅仅强调理论批判,强调理论批判和实践批判的辩证统一,更强调将理论批判变成实践批判。就理论批判而言,社会批判是思想家、理论家的事情,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主体当然是马克思本人,而实践批判的真正主体是把人的自由解放作为自我意识贯穿到实践中的群众。  相似文献   

19.
在高二《思想政治》(下册)教学中,有部分师生总是把从实践到认识的飞跃和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看成是一回事,其实,这两个飞跃并不是一回事。它们既有区别,又有一致性。区别主要表现在:第一,两者的起点不同。从实践到认识的飞跃,起点是实践;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起点是感性认识。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是“做”和“行动”;而感性认识是事物作用于人们的感觉器官所得到的对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各个片面及事物的外部联系的直接反映,是人们的一种精神活动。第二,两者转化的内容不同。虽然这两个飞跃都是…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本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国标 《湖湘论坛》2009,22(2):5-8,26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实践哲学。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哲学以现实生活世界为出发点,现实生活世界是现实的从事感性物质活动的人的活动及其结果,而现实的人也即是大众。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必然走向大众化。也要求大众化。“大众化”的内涵极其丰富,它不仅仅是一种诠释与传播技术,它更从现实性、主体性、革命性、民族性、当代性等多重维度凸显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