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论庄子精神自由的美学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追求精神自由是庄子人生哲学的精髓。由于无法改变现实,庄子只能通过"游心"的方式来寻求精神上的绝对自由。他指出了实现生命自由境界的两条路径,一是自然无为,二是"心斋"、"坐忘"。实现精神的绝对自由意味着达至"得道"的人生境界,这种超功利的境界即为审美的境界。庄子哲学充分体现了中国哲学与美学密切相关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自由是人类文明产生后就没有停止追求的事物,近代社会更将自由作为最基本的权利,但人对自由的追求可以超越生死吗?庄子在《逍遥游》等篇中提出自由的绝对境界,在《齐物论》等篇中,通过“吾丧我”的“坐忘”达到通达天籁、地籁、人籁的三种境界,达到超越“有待”的纯粹自由的至人境界.  相似文献   

3.
庄子人生境界的美学内涵及其实现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学 《求索》2005,(2):113-115
庄子在进行哲学思考的同时,也建构着自己理想 的人生境界。他理想中的人生境界是一种审美的境界,具 有鲜明的个性色彩。这一境界并非虚无缥缈、无从把握,通 过分析可以把握其特征。本文试图从他创制的文本中,具 体地把握庄子人生境界的崇高、自由、天然、宁静、整体美等 属性,并逐一阐述这些属性,同时,分析庄子人生境界的实 现途径。  相似文献   

4.
李薇薇 《传承》2011,(31):54-55
庄子的快乐是"无为"之乐,"无为"是顺应自然,顺应自然是发挥自己的自然本性,做适合自己的事情。顺应自然通过"无知"到"知"再到"不知"的过程达到,从而人们可以在不脱离世俗生活中超越世俗生活,追求精神的自由,获得人生的快乐。  相似文献   

5.
《庄子》的心理学思想是当代庄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为避免片面理解《庄子》所蕴涵的心身关系问题的论述,本文在心灵哲学的视域内、在《庄子》哲学思想的取向内探讨了其有关心身关系问题的论述。以时间的递进为线索,注意到《庄子》后学对前期思想的继承和超越,展现出心、身交替超越的演进过程,给学术界关于《庄子》心灵哲学本体论的定位提供了“中立理论”的参考结论。  相似文献   

6.
西方传统哲学长期以主客式思维为主导,在此思维方式之下,人们纵然竭力寻求人的自由,但终因无法摆脱物质世界的限制而难以真正落实;而中国哲学长期以主客不对立的“天人合一”思维方式为主导,在此思维方式之下,人通过求诸心灵而实现了有限人生的无限即自由。波普的三个世界理论和庄子的逍遥游体现的正是这种差别。  相似文献   

7.
张文勋 《思想战线》2008,34(3):58-63
庄子的哲学思想博大精深,但其核心是一部人生哲学.庄子所追求的虚无之"道",既是一种客观存在的自然之道,又是一种主体性的精神境界;他追求的"逍遥"是无已、无功、无名的绝对自由;他所说的"坐忘",就是"吾丧我",由"吾丧我"而至物我两忘,以此构建虚静愉悦的精神家园;他倡导一种生死面前的乐观主义及"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的人生情趣.  相似文献   

8.
中国哲学是孤独哲学。无论是儒家的"内省不疚",佛教的"禅定静虑",还是老庄的"无为虚静"都要求主体处于孤独的心境中。庄子的哲学是孤独的哲学,可以说,没有主体的孤独精神状态,就没有庄子的哲学。无论是道本体的建构,还是对社会理想状态的追求,乃至主体本身精神的超越,都与孤独的主体精神密不可分。本文试图分析《庄子》哲学中的孤独意涵,从三个方面揭示孤独与庄子哲学之间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9.
关于《逍遥游》,历来有不同看法。关锋认为庄子在《逍遥游》中“举出了‘绝对自由论’的旗帜”,“转化成彻底的主观唯心主义。”(《内篇译释和批判》下引同)束景南同志一方面同意关锋的观点,说“《逍遥游》集中反映的是庄子追求绝对自由的人生观”,另一方面又说达到绝对自由的“途径,庄子在《逍遥游》里并没有正面回答,他只提出了问题,嘎然一笔收住,留下了这个谜,在《人间世》,特别在《大宗师》里才揭出了谜底,”(《哲学研究》1979年11期)不同意关锋“无己”是达到“绝对自由”的方法这一观点。这里涉及到《逍遥游》的主旨,庄子追求什么,如何实现,以及庄子哲学性质等问题,实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本文谨抒管见,就教于大方之家。《逍遥游》重点是论述人与自然(包括社会)的关系,阐明庄子对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普遍看法,是世界观,实质讲的是认识论。不过庄子不象一般哲学家用抽象的概念和三段论式来说明哲理。他是一个富有诗人气质的哲人,象有些先秦哲学家一样,总爱通过娓娓动听的故事,寓言式地表现深邃的思想。“寓言十九。”《逍遥游》典型地体现了这  相似文献   

10.
论庄子的人生理想与处世哲学于铭松先秦哲学,乃至中国哲学有着理性与实践相统一的传统,大都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应用于解释社会、人生的,因之都具有强烈的时代的现实感。而庄子哲学的这一特点,比之先秦诸子就更明显一些,庄子的哲学是用于指导人生社会的哲学。“命世...  相似文献   

11.
高兹的生态学社会主义,从生态学的角度批判资本主义,重新强调了异化与劳动分工的联系这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当代资本主义的生态危机源于资本主义的经济理性,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实现经济理性与生态理性的统一。由此出发,高兹主张后工业社会的“非工人—非阶级”的“新工人阶级”是革命的主体,并提出了争取社会主义的劳工战略。  相似文献   

12.
万江红 《理论月刊》2004,(11):60-62
本文主要通过对墨子社会批判、社会控制及社会理想等社会思想的分析和探索,进一步认识墨子社会思想的主要特点以及对我们现今社会的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13.
在世界经济愈来愈趋向于全球一体化的今天 ,人们日渐清晰地认识到市场对于生产的调节、规范和引导作用 ,而“市场引导生产 ,实际上就是消费引导生产”。当前国内经济理论界和政府经济决策部门对于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一大因素早已达成共识。那么 ,这一经济思想源于何方呢 ?一般观点认为 ,通过鼓励消费发展经济这一思想发轫于现代西方经济学 ,还有许多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也较为重视消费对生产的作用 ,当是肇端之一。其实早在 2 2 0 0多年前的战国时代 ,荀子就曾提出他惊世骇俗的光辉论断“天下尚俭而弥贫”。尽管在漫长的小生产主…  相似文献   

14.
荀子以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为基础,一方面建立起一套完整的伦理规范体系,使儒家伦理富有更强的操作性、现实性和普适性;另一方面,继续弘扬儒家的价值目标,强调核心价值理念在社会伦理秩序中的重要性,从而使外在规范与道德价值相辅相成,较系统地完成了儒家社会伦理体系的建构。  相似文献   

15.
傅珊 《理论月刊》2006,(7):48-50
人和人性的问题是社会的根基所在。人性论哲学与社会治理的思路密切关联。战国思想家荀子倡“性恶”和“法治”,开辟古代中国两千年礼法合一传统之先河。其间所存在的逻辑演进关系,为当代关于法治理念的思考提供了绝佳的标本。  相似文献   

16.
论庄子的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子思想的根本主题仍然是道。道是真实的存在,但不是如同一个物那样的具体的存在者。道是没有时间性和空间性的,是超出时间和空间的。因为道不同于万物的存在,所以它是虚无。虽然道是存在的,而且作用于人,但庄子认为道不可知。但人的思想和言说等都是存在性的,而不是虚无性的。因此,道拒绝走向人的思想和言说。同时,人对于道的任何思想和言说都不可能显示道,而只能遮蔽道。庄子认为,一个得道的人就是真人。他是一个被道所规定的人,一个处于真理之中的人。  相似文献   

17.
北路壮剧孕育于北部壮族生产生活的土壤中,是在壮族民间歌舞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艺术形式,它反映了壮族民众的文化心理和审美情趣,曾在北部壮族人民的精神生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有较高的艺术价值.然而在知识全球化的今天,北路壮剧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已出现青黄不接的态势.为此,怎样保护和传承北路壮剧,是当下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作为现代新儒学大师的徐复观,何以在艺术思想上独钟情于庄子并称之为中国的“纯艺术精神”呢?时人对此多有争议。本文从徐复观生活的文化背景和时代背景入手,结合徐复观本人的性格、遭遇以及儒道思想的特点,从台湾的历史文化传承、现实专制政治的压迫、儒道思想的相通与相异、徐复观的内心情感四个方面来探讨影响徐复观归向庄子精神的几个因素。从庄子精神的视角去发掘和把握中国艺术精神,这体现了他对中国艺术精神的独到理解。  相似文献   

19.
刘生良 《思想战线》2005,31(4):5-10
《庄子》深邃博奥的哲学思想,并非“唯心”、“消极”、“没落奴隶主阶级”的思想体系,而是以唯物、积极和代表平民阶级为主导,唯物之中有唯心,唯心之中有唯物;积极之中有消极,消极之中有积极;且着眼于整体的人和人生中不利的一面,大致属于弱势群体的哲学思想体系。儒道两家相互对立又相互补充,各从一个侧面揭示了人生的真理。  相似文献   

20.
WITH a population of over 16 million, Zhuang is the largest ethnic minority group in China. Over 90 percent of Zhuang people live in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in southwest China, and the rest reside in neighboring Yunnan, Guizhou and Hunan provinces. Throughout the centuries, the Zhuang people have been admired for their outstanding brocade weaving skill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