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庄子哲学的根本宗旨是超越困境而实现自由,他视个人的自由为人的终极性价值或终极追求,追求心灵的自由境界是庄子思想的灵魂所在.庄子哲学以安命论为基础,以齐物论为起点与归宿之间的桥梁,以"体道论"为达到最高境界的途径,从而构成了庄子人生自由论的基本框架,最终达到了人生的逍遥,即超越困境而达到心灵的绝对自由.  相似文献   

2.
天人感应思想与乐论结合的结果是天、乐、人三位一体,乐成为沟通天与人的媒介。“天人合一”成为乐所追求的至善至美的境界。《乐纬》中的节令式宇宙图式以及祭祀用乐等都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美学理想。《乐纬》认为乐是调和阴阳和天地的,因此制乐须法天地。闻乐知政思想在《乐纬》中表现出细致化、预兆性、祥瑞化等特点。  相似文献   

3.
邢研 《思想战线》2022,48(1):163
“游”是《庄子》文本中最为重要的概念之一。当代关于《庄子》之“游”的研究,较主流观点是把“游”作为一种精神自由的境界。但这种阐述虽然注意到《庄子》中“游”所具有的自由属性,却忽略了“游”实际的活动特质。作为一种活动,《庄子》之“游”是一种人之身心整体与“道”融汇交通的活动。其具体展开于人出离于“在世界之中”状态,“虚以待物”而“以天合天”的生活实践之中,并由此构成了一种“合道而为”的自为而“自由之”的自由实践方式。  相似文献   

4.
论休闲追求的崇高境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郑宪春 《求索》2007,(9):72-74
休闲以自由为基础,以体验为愿望,以审美为追求,以和谐为境界。在此实践过程中,提升休闲品质,改善生活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既是一种生活状态,也是国家与公民个人的发展方式和发展目标。认识休闲、体验休闲、超越休闲不仅是追求休闲崇高境界的心路历程,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5.
境界论     
张立文 《探索与争鸣》2023,(3):147-160+180
追寻境界,是追求内心与外物、本质与现象、言外之意与象外之意、意中之境与意中之意的融合。这是中国文化从精神上把握世界的方式,也是贴近境界的本真的方式。何谓境界,学者各自规定不同,从各人的论述来看,所谓境界,主旨是讲人生境界,是人内在精神修养所达到的一种水平。它是真善美统一的和合完美境界,是一种自由境界。由于学者学术观点和价值观的差分,因此各家所开出的人生境界各有不同,亦有相似之处。尽管各自所开出的境界既美又华,但缺乏某种理论思维的前提和基础,这便是自由。在自由主客体和合基础上,依据现代社会、自然、人生融突和合需要,可以构建人生生命存在与精神的五大境界,即生命超越境、知行合一境、情景互渗境、圣王一体境和道体自由境。  相似文献   

6.
人生是以人的自然肉体生命为基础 ,不断追求和实现理想、创造对象和对象世界、生产人的生活和规定性的奋斗与拼搏过程 ,这是真正属人的自由的自觉的生命活动过程。追求和实现理想是“作为人的人”的人生的本质内涵和根本意义。人既生活在现实中 ,又生活在理想中。人的理想是由现实所产生的。人又通过追求和实现理想的自由的自觉的生命活动超越现成现实 ,创造符合理想的意图的新现实。人类是在追求和实现理想的连续不断的超越与创造中实现自己的进步和发展的。  相似文献   

7.
《周易》诸卦象对中国建筑影响颇深,从《大壮》、《丰》、《豫》和《离》我们可以领略先人们对人间美好居住的追求,从《大过》,又可以看到其的死亡观念和土葬风俗,而《观》、《涣》、《萃》和《震》又和宗庙建筑有关,另外“龙”(乾)在中国建筑装饰中也得到广泛运用。《周易》“数”对中国建筑亦有明显影响,尤其在宫廷建筑中“易数”有着广泛的应用与体现。其中,以三(三极)、九(用九)和“四”的运用,最为突出。同时,中国园林和建筑都不约而同地追求阴阳和谐、对称变化、象在意外和“天人合一”等审美境界,最终达到一种诗意安居。“居”是建筑的灵魂所在。  相似文献   

8.
论韩少功近作的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5年伊始,韩少功的创作出现了一种令人惊异莫辨的嬗变,从《月兰》、《西望茅草地》、《风吹唢呐声》等沉稳厚实的现实主义创作转到《归去来》、《爸爸爸》、《女女女》等虚渺深邃的所谓“寻根”文学的创作上来。这一嬗变,引起了人们莫衷一是的评论。韩少功说过:“文学之妙,就在于可说和说不清之间,在于说得清和不可完全说清之间.”虽然他早就在追求这种“文学之妙”,但真正达到了这种境界的,恐  相似文献   

9.
曾子在《大学》中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真心、真情地善待每一个生命,达到至善的境界,这就是“大”学。陈寅恪先生在为王国维所作的墓志铭中写道:“唯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这是先贤们高尚人格和学术品格的毕生追求,也是人们对大学精神的期许。然而如果没有大学制度为大学精神的发源和滋养提供载体,一切只是枉谈。  相似文献   

10.
说“合”     
“合”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至为广博、精深的一个字.孔子说过.“君子贵为合”.《易经》也把追求天、地、人合作为宇宙的最高境界.在我看来,统战工作就是做“合”的工作.  相似文献   

11.
《创造》2017,(10)
<正>生命意识是跃动在《古诗十九首》中的不安分的灵魂,正是由于它的观照,无论是表现人生短暂和死亡终至的"死之慨叹",还是表现仕途坎坷和相思离别的"生之悲怨",或者是企图超越生命痛苦和追求生命自由的"及时行乐",都闪现出顽强生命的光辉。正是因为诗歌彰显了对生命问题的理性思考,才使《古诗十九首》实现了由世俗生活境界到生命境界的提升,从美学的  相似文献   

12.
关于《逍遥游》,历来有不同看法。关锋认为庄子在《逍遥游》中“举出了‘绝对自由论’的旗帜”,“转化成彻底的主观唯心主义。”(《内篇译释和批判》下引同)束景南同志一方面同意关锋的观点,说“《逍遥游》集中反映的是庄子追求绝对自由的人生观”,另一方面又说达到绝对自由的“途径,庄子在《逍遥游》里并没有正面回答,他只提出了问题,嘎然一笔收住,留下了这个谜,在《人间世》,特别在《大宗师》里才揭出了谜底,”(《哲学研究》1979年11期)不同意关锋“无己”是达到“绝对自由”的方法这一观点。这里涉及到《逍遥游》的主旨,庄子追求什么,如何实现,以及庄子哲学性质等问题,实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本文谨抒管见,就教于大方之家。《逍遥游》重点是论述人与自然(包括社会)的关系,阐明庄子对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普遍看法,是世界观,实质讲的是认识论。不过庄子不象一般哲学家用抽象的概念和三段论式来说明哲理。他是一个富有诗人气质的哲人,象有些先秦哲学家一样,总爱通过娓娓动听的故事,寓言式地表现深邃的思想。“寓言十九。”《逍遥游》典型地体现了这  相似文献   

13.
超越之路     
哲学的最高境界既是“奥秘的”,又是“公开的”.哲学要求超越有限以达到无限.无限性使一般常识的观点感到“奥秘”,但这种超越不能丝毫脱离有限,所以哲学又是可以通过有限者的努力而学习到的.超越不是悠闲自在,更不是脱离红尘,超越之路就是在现实的有限事物中忍受并进而战胜各种对立面的过程.超越之路是艰苦的,需要有自强不息的精神和勇气.人们在超越有限的道路上必将战胜“霸权”意识而进入“万物一体”的高远境界.  相似文献   

14.
王忠民 《前进》2008,(10):53-54
一、人的全面发展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目的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恩格斯追求的理想目标。马克思恩格斯是在两种意义上使用“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其一,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共产主义的本质特征。早在1848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就宣告:“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  相似文献   

15.
郭象基于“独化论”而提出“神器独化于玄冥之境”的人生境界。他从物我关系入手阐述了“冥内以游外”说的两方面涵义。“冥内”指向适性逍遥,追求个性自由与精神愉悦;“游外”则指向社会责任层面。郭象由此把《庄子》思想改造成“内圣外王”之道,从而为缓解自我与社会政治的紧张关系指出了道路。  相似文献   

16.
荀子对修养特别重视,认为人格的实现和品德的培养,除了社会必须“隆礼重法”,加强道德教化以外,还必须加强道德修养,他提出“以修身自强,则名配尧舜”《修身》),只要认真修养,可以达到象尧舜那样的崇高道德境界。为此,他专门著《修身》篇,以阐发其道德、修养的思想和主张。另外在《不苟》和《劝学》等篇中,都也着重地阐发了道德修养论。1、“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修养是一种自我教育方式,它能否取得预期的效果,决定于道德个体主观能动性发挥的状况,决定于道德自觉性的状况。正是因为如此,所以历来的思想家都把道德自觉性…  相似文献   

17.
<正>一般而言,一本著作的首篇或首章非常关键,它通常反映作者的基本思想倾向。比如,《大学》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1开篇,足以概括《大学》主旨。《荀子》亦是如此,其以《劝学》为首篇,并以“学不可以已”2为《劝学》首句,这与荀子的重“学”思想是一致的。依荀子,人性本朴,学以成人。在此,“成人”是一种理想人格境界,几乎等同于“全人”“圣人”的境界。  相似文献   

18.
谭德生 《求索》2011,(12):216-218,68
罗兰·巴特在《写作的零度》中提出了“零度写作”这一概念。零度写作又称中性写作、白色写作,即零度、透明、中性、新闻式的写作。但绝对意义上的零度写作事实上并不存在,巴特提出零度写作并不是对思想、意识以及风格、个性的的简单拒斥,而是试图通过对写作断裂的弥合、超越,重获语言的自由、人的自由。零度写作在一种“无”中敞开了对一切的“有”的接纳。  相似文献   

19.
李靖 《岭南学刊》2004,(4):93-95
作为哲人,庄子与尼采在各自文化历史上扮演了相近的角色:他们二人都力图恢复和发扬人之本性,追求自由的人性境界;对传统价值观念的批判,推崇“超然于善恶”的态度;无限向往超凡脱俗的理想人格。  相似文献   

20.
在路上     
人生宛如在路上行走 ,但在路上的境界却不一样 ,绝大多数人是“身在路上” ,他们为自己设定的物质性目标到底是有限的 ,最后都难逃恺撒之悲 ;少部分人是“心在路上” ,他们为心灵的自由而生活 ,在追求心灵自由的过程中 ,赋予人类文明以尊严与崇高 ,为人类留下许许多多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还有极少极少的人是“神在路上” ,比如孔子 ,比如释迦牟尼 ,这些人留给人类的是他们那化育万物的慈爱 ,熔铸一个民族的精神。“心在路上”与“神在路上”的人生 ,是不能放置世俗标准中加以评判的一种生活在路上@何清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