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重点和难点 ,如果行政机关执法违法 ,滥用行政权 ,就会极大地侵害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鉴于此 ,为了促进行政机关依法行政 ,有必要对违法行政行为进行研究。行政行为的合法不仅应当符合实质要件而且应当符合形式要件 ,违反任何一个都会导致违法行政行为的产生。违法行政行为的具体表现为违犯行政法的基本原则、主体违法、程序违法、做出行政行为的依据违法、事实不清、证据不合法等。  相似文献   

2.
从案例的角度探讨公安机关人民警察行政不作为违法的具体情况及判断标准,围绕的问题主要是:人民警察在非工作时间是否构成行政不作为违法;工作中采取措施不力是否构成行政不作为违法;人民警察在多长时间内作出行政行为才不构成行政不作为违法;人民警察在治安案件中调解不成又拒绝作出裁决,是否构成行政不作为违法.  相似文献   

3.
"行政行为程序轻微违法,但对原告权利不产生实际影响"构成了《行政诉讼法》第74条第1款第2项作出确认判决的规范依据。对该条法规之规范解释,应将"对原告权利是否产生实际影响"作为判断行政行为程序轻微违法进而作出确认判决的核心依据,并且"行政程序轻微违法"是作为"对原告权利不产生实际影响"的客观表现形式。同时将这里的"原告权利"作程序权利的理解,这也为2018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行政诉讼法》的解释第96条之认识提供有益注解。  相似文献   

4.
行政犯罪与行政刑法把行政法与刑法有机衔接起来.行政违法与犯罪的区别十分明显,实践中行政违法是否应当犯罪化需要考量各种具体情况,不可一概而论.刑法改革、完善应当与行政法律相协调,关注行政违法的犯罪化问题,行政违法行为的犯罪化不应当以“多次”为条件,应当降低行政犯罪的法定刑,增加对行政犯罪资格刑的运用,应当把保安处分中的劳教制度纳入刑法当中.  相似文献   

5.
依法行政是我国<行政法>确立的基本原则,然而在我们的现实生活当中违法行政现象却屡见不鲜,加上我国行政法领域对违法行政行为研究与规定的空白,我们越来越迫切的需要对违法行政行为加以关注和研究.本文从违法行政行为的"违法性"和"后果"两个方面作一些探讨,以期为我国违法行政行为的研究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6.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之规定 ,抽象行政行为不具有可诉性 ,但抽象行政行为违法的现象是大量存在的 ,而且抽象行政行为违法往往是具体行政行为违法的原因。抽象行政行为与具体行政行为同样是行政行为 ,违法同样都会对公民、法人、其他组织 (行政相对人 )造成权益的侵害。“议行合一”说不是抽象行政行为不可诉的理论基础 ,无论是从现实的需要还是从行政法理论的发展趋势角度来看 ,抽象行政行为纳入《行政诉讼法》的受案范围既具有可能性也具有必然性  相似文献   

7.
属于人民法院受案范围的行政协议不局限于行政诉讼法例示性的规定.行政机关对相对人不履行协议的,可以通过行政非诉执行程序解决.行政协议案件应当同时适用行政法律规范和民事法律规范.针对行政协议中行政机关的违法或者违约行为,人民法院可以作出相应的判决.  相似文献   

8.
违法性的界定是行政赔偿制度中的一个难点问题。国家承担行政赔偿责任与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不履行法定义务形成客观上的违法性有关。行政赔偿中违法性的标准主要涉及行为自身的违法性与行为的职务性。在行政赔偿中,对"违法"的内涵可以从三个面向进行探讨:"违法"与"不法"的含义分析、"违法"应当从广义的理解、"违法"应当从行为违法说与形式论明确标准。通过借鉴民法中侵权行为的行为类型,行政赔偿中行政行为的违法性也可以分为行政作为违法与行政不作为违法。在我国行政赔偿的司法实践中,行政作为违法以结合说为认定标准,行政不作为违法则以具体活动引起说为认定标准,两者相同点都是以违反对第三人利益保护的职务义务作为判断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科学分类应当满足无漏、无交叉、易操作三个条件。与此对照 ,我国《行政诉讼法》对违法行政行为的分类是不妥的 ,科学的分类应当把违法行政行为分为主体违法、依据违法、程序违法和内容违法。在行政诉讼中应采用“诉讼停止执行原则” ,增加对瑕疵法律整体或局部不合法的确认或宣告判决 ,增加对无效行政行为的确认或宣告判决  相似文献   

10.
行政违法是地方各级政府行政中较为突出的问题,文章分析了造成行政违法的主要原因,指出提高行政执法人员的综合素质与总体水平,彻底割断行政执法机关的部门利益,强化监督制约机制,加大执法监督力度,加大对行政违法人员的惩处力度,是当前亟待要做的工作.  相似文献   

11.
违反行政程序是行政行为违法的常见表现形式。实践中程序违法却容易被行政机关所忽视,因而成为行政机关在行政诉讼中败诉的重要原因,公安机关有也不例外。对违反行政程序的法律后果进行比较分析不仅具有理论上的研究价值,而且对实践中行政机关如何依法行政也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现行《行政处罚法》第 3条第 2款关于“不遵守法定程序的,行政处罚无效”的规定,过于绝对。对程序违法的行政行为予以效力否定,其制裁属性不足,因而不属于典型的法律责任。实践表明,对程序违法的行政处罚行为作效力上的否定性评价,不能为程序权利提供平等保护和有效救济。法院裁判在程序违法争议中坚守的行政机关准确表达意志、相对人有效参与两条主线,均有其实体公正逻辑,可作为以程序违法为由否定行政行为效力的主要情形。行政程序违法的违法主体和责任承担者是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而非行政行为。《行政处罚法(修正草案)》删除“不遵守法定程序的,行政处罚无效”的规定,总则部分不再涉及程序违法对行政行为效力的影响,但不可弱化行政处罚程序的约束力。此次修法,宜按照责任自负原则,设置行政机关为其程序违法、侵犯程序权利赔礼道歉的责任方式,以增强司法裁判的回应性,减少不必要地撤销程序违法、结果正确的行政处罚行为。同时,实现行政处罚程序违法认定与追究有关人员个人责任相互贯通,有利于从根本上减少行政程序违法。  相似文献   

13.
具体行政行为由具有资质的行政主体对行政相对人所为,但在具体实践的过程中,由于主体资质的缺陷、行政程序的违反、行政权限的扩张、行政内容的违法、行政行为实施过程中的偏差而导致具体行政行为产生瑕疵.瑕疵具体行政行为的产生种类繁多,对于不同性质的瑕疵行政行为不能一律的撤销或认定为无效,仔细辨别瑕疵的种类,时瑕疵行政行为作出补正、撤销或者无效的判定.  相似文献   

14.
行政不作为违法是行政违法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行政不作为违法进行司法的最终救济,能够充分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行政不作为可分为依职权的行政不作为和依申请的行政不作为,司法实践中,应从行政不作为的构成要件出发,审查受案范围、原告资格、职权要件、条件要件、期限要件、内容要件、利害关系要件、是否存在滥用职权等,同时适当分配原...  相似文献   

15.
我国现行法律明确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有权提起复议或诉讼.但是,如果行政机关违法行使职权侵犯了公民的非法利益,那么这种非法利益是得不到保护的.行政违法必受追究,行政机关侵犯公民非法利益应纳入诉讼.  相似文献   

16.
整体性行政违法包括四个要素:依据违法、内容违法、程序违法和对象违法,其本质是政府对公共资源的配置与公民个体之间的博弈。公共选择理论是著名的经济学理论之一,能够深入地分析整体性违法的成因。公共选择理论还能够在解决整体性行政违法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相关理论支撑。对整体性违法进行行政法控制,根源在于解决政府对公共资源的配置与公众之间的二元对立,并从依据、对象、内容、程序四个方面进行,以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避免政府陷入困境。  相似文献   

17.
目前理论和立法所使用的行政处分概念比较混乱,需要加以澄清和规范.行政处分的当事人应当限于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政处分与政纪处分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行政处分必须以违法行政为前提,是违法行政所导致的一种法律责任.  相似文献   

18.
税务行政强制执行是一种重要的政府强制性行为。违法的税务行政强制执行行为主要有主体违法、内容违法、程序违法三种。违法税务行政强制执行行为存在着认识误区,防止违法税务行政强制执行行为出现,要进行有效的程序控制,完善法律救济途径。  相似文献   

19.
行政违法与行政犯罪是既相互区别又密切联系的法律现象。把哪些严重的行政违法规定为犯罪 ,这取决于立法者对行政违法的关注程度。然而 ,我国行政立法与刑事立法并未处理好行政违法与行政犯罪二者间的衔接关系 ,以致于一些严重的行政违法现象得不到应有的惩罚。我们应从两者的联系与区别入手 ,探讨两者之间的衔接 ,寻求解决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俄罗斯联邦行政违法法典》(以下简称《行政违法法典》)是当前世界上一部较新的行政违法类法典。该法典在内容上既包括了行政违法行为如何处理的相关问题,同时在分则中又详细列举了十七个领域中的各种违法行为。该法典具有内容全面性和观念体现时代性的两个突出特点,在行政违法的内涵、公职人员行政违法责任的承担方式以及法典化等方面与我国行政违法存在较为明显的区别,通过比较研究对完善我国行政违法问题具有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