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广东佛山的"小悦悦事件",正让那些漠视生命、见死不救者受到人们道德上的谴责,也让中国开始反思国人的道德教育。"见义勇为"与"见死不救"是两种截然相反的社会行为,国外是否也存在路人冷漠,或救人反被讹赖的现象?其他国家又如何从法律法规方面对民众进行引导与约束?《环  相似文献   

2.
段秀娟 《传承》2009,(10):80-81
孔子对于不同弟子所问的同一问题总是有不同的回答,而且孔子对于不同弟子的褒贬态度存在差别,孔子与弟子之间以及诸弟子之间在对某些问题的看法上也存在分歧。尽管存在着分歧,但他们对于儒学精髓"仁、义、礼、智、性"的理解与认识却是相通的、一以贯之的,孔子开创的儒学是孔门弟子儒学思想的发端和源泉,他们在某些问题上的意见分歧正是反映了他们对于孔子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和而不同"的体现。  相似文献   

3.
孔子对于不同弟子所问的同一问题总是有不同的回答,而且孔子对于不同弟子的褒贬态度存在差别,孔子与弟子之间以及诸弟子之间在对某些问题的看法上也存在分歧.尽管存在着分歧,但他们对于儒学精髓"仁、义、礼、智、性" 的理解与认识却是相通的、一以贯之的,孔子开创的儒学是孔门弟子儒学思想的发端和源泉,他们在某些问题上的意见分歧正是反映了他们对于孔子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和而不同"的体现.  相似文献   

4.
韩斌  王小平 《山西政报》2006,(13):43-44
多年来,有关见义勇为的问题一直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如何提倡和保障见义勇为的正义之举,保护见义勇为的英雄,去除和制裁见死不救的社会消极现象,法学界开始试图从法律上来寻求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社会上公众对见义勇为立法的呼声越来越高,一些地方已制定了相应的地方法规来对见义勇为进行法律规制。  相似文献   

5.
林杉 《浙江人大》2012,(5):55-57
郭文标是温岭石塘镇小沙头村的一位普通渔民,却因在浙东沿海冒险救起数百名海上遇险者而远近闻名,先后获得了全国见义勇为模范、浙江省见义勇为先进个人、感动台州十佳人物等称号,当地人都亲切地称他"平安水鬼"。  相似文献   

6.
在过去的几年里,社会上因道德滑坡而出现多起令人心寒的事件。解决"见死不救、见危不助"的问题,破解"英雄流血又流泪"的悲剧,也成为本次两会上热议的话题。据悉,目前多位全国人大代表的议案和建议不谋而合:让"见义勇为"入  相似文献   

7.
孔子从37岁回到鲁国,一直到50岁,这中间有14年的时间,不惑之年的他就做了一件事情:教学生。《庄子·渔父》曾经描述过这样动人的场景:孔子游乎缁帏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这样的情景,是乱世中的潇洒与沉着,是那个黑暗世界里突然出现的光芒,这个光芒,就是孔子以及围绕在他周围的弟子们。  相似文献   

8.
《当代广西》2010,(20):60-60
“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说的是孔子一辈子而不是他的某一个时期成就。孑L子何以能让弟子们与他始终相随,这个问题很值得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9.
刘仁文 《中国人大》2000,(24):29-30
一段时间以来。媒体不断披露见死不救、见危不救的“看客”事件。充当“看客”的,除了那些现场目击者外,还包括我们的法律。按照目前我国的法律规定,见死不救、见危不救还不能以犯罪论处,只能受到道德的谴责。然而,种种迹象表明,失去法律支撑的道德在此种情况下已力不从心。  相似文献   

10.
广东佛山的“小悦悦事件”,正让那些漠视生命、见死不救者受到人们道德上的谴责,也让中国开始反思国人的道德教育。“见义勇为”与“见死不救”是两种截然相反的社会行为,国外是否也存在路人冷漠,或救人反被讹赖的现象?其他国家又如何从法律法规方面对民众进行引导与约束?  相似文献   

11.
在众多孔子弟子中,冉有向来少受关注,这与冉有的性格有很大关系。冉有谨慎过度,进取欠缺,但能经世致用,尊师事主。从思想道德方面讲,冉有离孔子的要求有很大差距,但孔子仍然对他倾注精力,循循善诱,着力改变他的性格。  相似文献   

12.
《精神文明导刊》2011,(11):52-52
10月18日,广东省政法委、社工委等十多个部门开展“谴责见死不救行为,倡导见义勇为精神”大讨论。在各种论调中,有人建议通过立法惩罚“见死不救”,也有人对此持谨慎态度。应该说,对于小悦悦事件的讨论与反思能够得到如此多的关注,无论观点如何,本身就表明了整个社会对于道德问题的重视。  相似文献   

13.
2014年8月14日《京华时报》刊登冯源的文章,文章提出中国成都游客孙先生在斯里兰卡旅游期间,为救同伴不幸溺水身亡,遗属希望为其行为申报为见义勇为,但是当地部门却纠结起来,据称其中一个重要的考虑是,“救熟人算不算见义勇为?”事实上,“救熟人算不算见义勇为”的争论近年来时有发生,而这个论题剖析起来并不复杂。从法律层面上看,熟人之间是彼此独立的法律主体,并不负有互相救助的职责和义务;而从道德层面上看,救助比熟人疏远的生人自然是见义勇为,而救助比熟人亲密的朋友也同样是“君子交有义”的体现,因为在传统文化中.“义”和“方”百为嘉单.不可剥离.  相似文献   

14.
<正> 鉴于社会上见死不救的行为屡屡发生,早在2001年的全国人代会上,就有32名代表提出增加"见死不救罪"。2004年12月15日的《人民日报》发表记者综合报道, 再次将设立"见死不救罪"的问题提出讨论。记者给"见死不救"下了一个定义:"何为见死不救?眼见他人陷入险境,自己有责任救助或有能力救助而袖手旁观,这就是所谓的见死不救"。  相似文献   

15.
“见死不救”、“英雄流血又流泪”,“入园难,收费高”、“成人化的教育倾向”,等等,这些都是人们熟悉的话语。当人大代表把这些话语变成文字,嵌进由“案由”、“案据”等组成的“模板”中后,这些话语就不再是家长里短,而变成了一种公文的组成部分,和代表们设计的方案一起,组成了关于制定奖励和保护见义勇为人员法、制定学前教育法等等方面的议案。  相似文献   

16.
舍生忘死救儿童巾帼豪气动钢城──记鞍山市轧钢厂女工程师白雪洁见义勇为的英雄事迹中共鞍山市委宣传部连日来,在钢城大地到处传颂着一个普通女性的名字,她用洁白如雪的心灵和伟大的母爱,用奋勇斗歹徒、舍身救儿童的英雄壮举谱写了一曲见义勇为的时代颂歌。她,就是鞍...  相似文献   

17.
见义勇为,语出《论语》:“见义不为,无勇也。”孔子主张,见到符合正义的事就大胆去做,便是勇敢。见义勇为指的是紧急情境下的利他行为,它的特点是:见义勇为的情境往往是不能预见到的、措手不及的事件;见义勇为的结果可能会威胁或伤害到见义勇为者的生命。  相似文献   

18.
人们遇到突发状况时,希望得到及时帮助;遭遇不法侵害时,渴望有人挺身而出。如果“救不救”“管不管”成为长期困扰人们的一个难题,“见义不为”“见危不救”等不良风气就会冒头。见义勇为,代表着社会正义,体现着时代精神和民族品格。然而也有人说,见义勇为过时了。但在我们身边,总不乏“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的英雄。这些英雄,大多是来自各行各业的普通人,他们在平凡的生活中书写了不平凡的一笔。  相似文献   

19.
有人说:《论语》是孔子写的书,其实不是。孔子一辈子没有自己写过一本书。为什么叫《论语》《论语》是在孔子去世几十年之后(大约公元前400年),由他的弟子和弟子的学生根据笔记和记忆加以整理汇编而成的书。全书用语录体的形式编纂,主要记载了孔子的言论和他所经历的一些事情,也记载了孔子一些学生的言论。全书涉及到孔子创立的  相似文献   

20.
孔子的政治理念有其致命的弱点,但作为人,确有其可敬之处。他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将弟子们凝聚在一起。这个无可争辩的事实,值得如今为人、为师、为官者三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