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信用缺乏已危及社会生活秩序和金融安全等众多方面.处于转型阶段的我国,在市场上出现大量的经济失信行为和现象,严重限制了信用交易规模的扩大,使市场参与者的交易成本加大,效率降低.失信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发展过程中急待解决的问题.为了更快、更有效地改善市场信用环境,各地工商部门在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上积极实践,尤其是在加强信用公示、制裁失信行为等方面取得了一些好的经验.  相似文献   

2.
一、为政以信:社会信用的基石 信是立身之本,更是立国之基.个人失信,害在数人;社会无信,则人人自危;而政府缺乏信用,则德治难行,权威不立.因此,打造"信用政府"则是构建信用中国的关键.政府失信,对整个社会信用问题的负面影响极大.现今的信用危机与一些政府行为的失范有密切关系,健全社会信用制度要从政府做起.  相似文献   

3.
国家经贸委经济法规司副司长陈丽洁博士提出,政府作为社会管理者,应当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首先,政府应当制定并组织实施贯彻信用原则的法律法规,规范企业、个人的行为,引导市场主体诚信交易、守法经营、有序竞争。第二,政府要建立监督机制和惩戒机制。要加强对失信欺诈行为的监督惩  相似文献   

4.
非行无以成,非信无以立. 2001年以来,我国连续爆发"月饼失信事件"、"上市公司失信事件"、"注册会计师帮助造假事件"等一系列失信事件,信用体系与失信行为越来越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问题.政府、企业和各界人士对树立信用观念、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营造信用环境等达成了高度共识.  相似文献   

5.
朱巧香 《求索》2005,(10):133-134
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同时,既要强调信用的伦理理念,又要切实实施信用的伦理关怀,提供一种讲信用的伦理环境。目前,在经济活动过程中,信用伦理环境主体的信用道德观念薄弱,失信现象遍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整个社会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监控体系,因而迫切需要加强信用伦理环境的改造和完善:首先,从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入手培育人们的信用道德信念;其次,优化讲诚信的法治环境以惩处社会失信行为;再次,营造良好的信用制度环境以促进信用制度的有效实施;最后,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以引导、激励经济主体的信用行为,造就良好的信用氛围。  相似文献   

6.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信用问题是制约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信用缺失不仅会阻碍经济正常运行,损害党委政府形象,也使社会风气面临严重危机。培育信用道德、完善信用机制、规范信用行为、发展信用服务,着力解决政务工作、生产流通、中介活动、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失信问题,努力构建社会管理公平公正、经营流通履约践诺、人际交往真诚相待的诚信体系,是提升江苏对外形象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7.
对当前信用危机的认识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魏吉华 《理论月刊》2002,(11):111-112
当前,现实社会正面临严重的信用危机。主要原因在于:崇尚信用的道德风尚受到削弱;培育信用的道德教育没有充分发挥作用;维护信用的法律权威没有真正确立;破坏信用的失信行为没有得到有效制止。必须通过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注重法制意识培养、积极推进依法治国、切实强化制裁手段等各种措施和手段重建信用。  相似文献   

8.
作为一种核心机制,失信联合惩戒在社会信用体系的构建中发挥着无法替代的功能,对于营造诚信的社会经济环境意义重大。实证分析显示,囿于全国性法律的暂时缺失,地方立法在先行先试的过程中出现对失信联合惩戒制度本身的规制缺位、失信行为的种类划分标准参差不齐、失信主体的救济措施缺失以及失信联合惩戒体系互异等现实难题。对此,应当以合法原则、后果与行为相当、必要限度以及责任自负为基本遵循,通过明确区分标准,将失信行为分门别类,完善立法设计,建立失信主体救济机制以及加强法律控制,对相关法律文件进行合法性审查,推进社会信用法律出台,构建统一的失信联合惩戒体系等举措,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助推国家治理法治化进程。  相似文献   

9.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细胞,企业失信行为不仅危害人民生命健康,使国家和社会利益受损,而且会造成人与人之间信用危机,增加社会的交易成本,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所不可容忍的。在我们加强“诚信”建设的  相似文献   

10.
白鹤祥 《当代广西》2006,(19):16-17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增强全社会的信用意识,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诚信制度,是建设现代市场体系的必要条件。要按照完善法规、特许经营、商业运作、专业服务”的方向,加快建设企业和个人信用服务体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种交换经济,也是一种信用经济,构建良好的社会信用体系,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进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形成守信激励与失信惩戒机制,营造守信光荣、失信可耻、无信为忧的社会氛围,才能提高社会诚信水平,促进构建和谐社会。当前,企业、…  相似文献   

11.
黄启学 《桂海论丛》2010,26(5):91-94
广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新走向是从"工业兴桂"向"质量兴桂"转变。在实施中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要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产业结构;要加快工业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大力实施品牌发展策略;要充分发挥企业在"质量兴桂"战略中的主体作用;要建立健全质检监测平台,加强质量诚信体系建设,普及质量文化知识教育;要加强执法检查和质量安全监管;要加强宏观调控,系统管理;要切实加强"质量兴桂"战略实施的领导。  相似文献   

12.
“唯一指定产品”称号已频繁出现于各种广告之中 ,其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广泛适用 ,对活跃市场经济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唯一指定产品”称号在本质上应属于商誉权 ,国家应适时立法对其进行依法保护。  相似文献   

13.
民营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一支活跃力量,是新的经济增长点.本文在法律法规、市场准入、信用融资、技术创新、资产重组等方面,阐述了民营经济的国民待遇问题.  相似文献   

14.
陆岷峰  葛虎 《桂海论丛》2010,26(1):74-78
经济决定金融,金融对经济有巨大的反作用。经济周期是经济发展的基本变化轨迹,同时对商业银行信贷质量具有非常明显的传递效应。商业银行要有效地防范信贷风险,除了要加强内部管理外,更重要的是要从经济周期的运动变化规律中找出防范风险的战略思路。  相似文献   

15.
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中的人力资本趋势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任新民 《思想战线》2003,29(5):78-81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已逐步显示出其资本化的趋势。这集中表现在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广泛化,形成的多样化,使用的社会化及管理的法制化,适应农村劳动力流动中的人力资本趋势需要加强竞争中的平等权,流动的合法权,权益的保护权,社会保障中的享受权,政治的参与权的研究,增强农民工的维权意识、法制意识、信用意识和社保意识。  相似文献   

16.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由于市场体系的不完善,以及制度建设的不健全,我国的信用现状令人堪忧。诚信危机阻碍了市场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实现诚信原则的回归,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关键在于重构诚信机制,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信用体系。  相似文献   

17.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和新的市场准入机会的增加,外资对国内企业的并购已十分普遍。我国企业在接受外资并购实行规模效益,增强企业竞争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如排挤民族产业,造成金融风暴,甚至威胁我国的经济安全。这些问题都源于外资并购带来的垄断问题。一旦形成垄断,会造成排挤国内企业,扭曲市场机制,降低市场效率等后果。因此,对利用反垄断法规制外资并购法律制度的研究已刻不容缓,构建适合于中国国情的外资并购反垄断法律规制实施体制,对于实现大的市场经济法治的目标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8.
段科锋 《中国发展》2007,7(4):47-51
人们是否普遍诚信是判断一个社会是否和谐的标志之一,目前,中国社会的个人信用状况不容乐观,失信现象非常普遍。造成个人信用缺失的成因,除了法治不完善、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等原因之外,传统儒文化的影响不容忽视,毕竟儒文化是中国社会的文化本体和文化根基,或多或少、或轻或重影响着多数人的观念和行为。重建个人信用需要完善个人信用法治体系和个人征信体系,强化失信行为硬约束;此外,应多管齐下加强诚信教育,培育诚信意识和信用文化。  相似文献   

19.
"校园贷"类P2P平台与传统借贷和信用卡相比,具有门槛低、零首付、额度大、放款迅速和快捷方便等优点,同时也存在信息审核不严、高利率、高违约金等风险,并会进一步衍生暴力逼债、高利贷、非法经营、交易欺诈等违法违规问题。应切实加强"校园贷"类P2P平台监管,明确P2P平台监管主体,完善监管制度规范,全面排查风险,强化宣传防范和分析预警,开展专项打击,督促"校园贷"类P2P平台加强行业自律、守法经营,堵塞监管漏洞,推进"校园贷"P2P金融服务平台规范运作。  相似文献   

20.
情事变更原则是以诚实信用原则为出发点的债法的重要原则。其含义是指合同有效成立之后,非因当事人双方的过错而发生的情事变更,致使合同不能履行或如果履行会显失公平,因此根据诚实信用原则,当事人可以请求变更或解除合同。双方当事人可依情事变更原则就合同的变更部分进行协商,协商不成可请求法院公裁。由于我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及法制现状,合同法并没有采纳情事变更原则,但在将来制定民法典时应将其收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