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冷战后中美合作的战略基础消失,美国对华"接触"与"遏制"并用。在此背景下,台湾价值重新得以提升。但新时期华盛顿在台海两岸寻求平衡、维持霸权的传统角色难以为继。  相似文献   

2.
冷战后中美合作的战略基础消失,美国对华"接触"与"遏制"并用.在此背景下,台湾价值重新得以提升.但新时期华盛顿在台海两岸寻求平衡、维持霸权的传统角色难以为继.  相似文献   

3.
宋鲁郑 《廉政瞭望》2010,(19):50-51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日告别此前黄金十年时代,进入动荡期。从当时的历史背景来看,宴属必然:日本对战争怀有深刻内疚感而对华友好的老一辈政治家退出历史舞台、中国经济迅速增长与日本泡沫破裂进入经济停滞形成鲜明对比、冷战结束后追随美国对华遏制政策。这一时期,不管中日关系如何起伏,均是有迹可寻,有由可踪。然而,发生在今天的钓鱼岛意外,却出乎所有人的意料而不得解。  相似文献   

4.
基于对苏中两国弹道导弹的防范,约翰逊政府突出"中国威胁",筹建美国第一代弹道导弹防御系统——"哨兵"系统。其以苏联为主要假想敌,但亦兼行对华作战。鉴于其效费比偏低,美国决策层对"哨兵"进行修订。尼克松上台伊始对其完成规模缩减与作战任务调整,更名为"卫兵"系统。其中就"中国威胁"的宣扬明显降低,但却显著强化对华反导的实际作战准备。对华筹建反导系统是美国对华战略防遏的重要体现,为两国相互认知的改善及双边关系的尽早解冻制造了障碍。但就"中国威胁"的相对低调宣传亦反映出尼克松政府对华战略的微妙变化,是其对华政策温和因子的展现。而"卫兵"系统的最终下马也伴随抗苏伙伴国的对华国家关系新定位,凸显美中关系由敌对走向有限合作的历史变迁进程。  相似文献   

5.
美国总统尼克松上台伊始,虽说有改善与中国关系的意愿,但其对华核战略与前任约翰逊并无本质区别,仍然在强调中国核威胁的情况下继续对华进行遏制。不过随着中苏矛盾的激化,特别是有关苏联打算对中国核设施进行先发制人的核打击的流言逐渐增多,甚至在官方渠道苏联外交官员开始对美国进行试探,这时美国政府才开始意识到,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美苏中三角关系初露端倪。因此中苏边界冲突为中美关系的改善提供了一个机遇,但是核因素却是加速美国调整对华政策的催化剂。  相似文献   

6.
费正清是美国中国学巨擘,在长达半个世纪的中国问题研究中,他将中美关系研究置于极其重要的地位,并将中华人民共和国与美国的邦交看作是必然而必须的学术对象和政治归宿。费正清在"文革"期间访华,对"文革"造成中美隔阂表示谴责,也对美国对华遏制政策进行抨击。在他心中,中美邦交是一种文化信仰,更是一种学术使命。中美邦交的敦望最终变成了事实,是包括费正清在内的正义和平人士的共同成就。  相似文献   

7.
程早霞 《世纪桥》2007,(5):95-96
在中美关系的“三T”问题中,台湾问题与西藏问题是中美政治关系中矛盾与摩擦的引爆点。美国利用台湾问题与西藏问题在中国的东南与西南两个方向上对中国形成钳形包围之势,以此遏制中国的统一与发展。“两T”问题成为美国在亚洲遏制共产主义中国的一枚棋子。  相似文献   

8.
近几个月以来,美国高层接连访问中国。8月,美国副国务卿佐利克来华“战略对话”;10月,美财政部长斯诺、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为首的经济班子集体访华,随后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到京;11月,美国总统布什到访。美国高层如此密集访华,既有现实需要,也集中体现了美国对华政策更趋理性、更趋现实的调整,美国对华“接触加遏制”的政策正由倾向“遏制”向更加倾向“接触与合作”转变。出现这种微调的原因,我们认为有以下方面:一、美国认识到中国的崛起不可阻挡经过很长一段时期的认识徘徊,从“中国崩溃论”到“中国威胁论”、“遏制中国论”,美国朝野…  相似文献   

9.
从2010年以来,美日对华政策都进行了明显的调整。美国一改奥巴马上任初期的对华合作姿态,转而采取合作与施压并举的双重举措;日本则从鸠山由纪夫在任时强调的"对等对华关系"转向防范为主接触为辅的强硬对华路线,同时两国还相互协调配合默契,联合一致对华的态势愈发明显。美日政策转变有其深刻的现实背景,也给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增添了更多的变数,值得中国深思。美日联合对华咄咄逼人2011年6月21日,美日两国政府公布了共同战略目标,其中强调了几点重要内容:一是"将敦促某些国家  相似文献   

10.
刘英 《理论学刊》2020,(1):66-77
中美贸易既是经济规律使然,也是经贸互利共赢的必然。从中美经贸合作的历史看,经贸合作促进了两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增长。近年来美国为遏制中国发展,不断对中国发起贸易争端。从经济学理论与国际贸易实践来看,逆差并非美方挑起贸易战的理由。作为地缘政治学与地缘经济学的交叉学科,地缘政治经济学分析问题的价值日益凸显。从地缘政治经济学分析可以看出,中美经贸摩擦被特朗普政府用作解决其国内难题的工具和战略;美国近年已经把中国的定位从潜在竞争对手改为战略竞争对手,为实现"美国第一"的目标,美国从地缘政治上对中国采取遏制战略。由此不难理解中美贸易摩擦从一开始就与科技战等同步推进,美国甚至有人提出中美"脱钩"。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美贸易摩擦不会停止,但中美经贸合作依然是大势所趋。为此中国要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做大做强自己,加强自主创新,坚持合作共赢,有理有利有节地应对经贸摩擦。通过加强与美国及其他经济体的经贸合作来深入推进经济全球化,让世界经济回归正常发展轨道。  相似文献   

11.
2001年1月20日,美国共和党人布什宣誓就任美国第43届总统,美国新一届政府组成。基于国家利益。党派差别和形势变化等原因,布什政府在继续保持冷战后美国外交战略总方针的基础上,其对外政策,尤其是对华政策有所调整,新的对华政策格局初步形成。一是继续推行接触与遏制并行、具有明显双重性质的对华总政策。适应冷  相似文献   

12.
<正>1947年5月13日黄昏,华东野战军主帅陈毅、粟裕指挥部队迅速出击,将孤军冒进的张灵甫和敌整编第74师包围在了孟良崮地区。当时战场的基本形势是:华野包围了孟良崮地区的敌74师,敌却以另外10个整编师(军)对华野实施反包围。敌援军近者不足10公里,远者也仅1至2日行程。华野虽然暂时占据主动,但稍有失误就可能全军陷入被动。这时候,  相似文献   

13.
<正>中国和平发展遭遇西方"话语霸权"的多重挑战:一是西方越来越多地利用"话语霸权",加紧对华实施"软遏制"。近来又杜撰出所谓"中国强硬论"、"中国傲慢论"等。二是西方以"国际社会代言人"自居,以"大国  相似文献   

14.
王淑梅 《新视野》2005,(6):78-80
冷战后,美国先后发动了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凭借绝对的军事优势,美国接二连三地动用军事力量,以最大限度地实现其国家利益。用武力征服世界符合美国的最大利益,是美国进行军事战略变革的根本动因。欲征服世界,终须征服中国。随着实力的加强,美国的军事战略目标从“遮掩”到“凸现”——中国已经成为美国的竞争对象和遏制对象。从“北约东扩”到“亚洲小北约西扩”,美国新军事战略全方位围堵中国的态势已经显现;从“军售”到支持台独,美国包围中国的最后一环已经完成。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美国一直就人民币汇率问题对中国施压,要求中国改革汇率制度,开放金融市场。这一问题表面上是经济问题,但实质上是中美两国基于国家利益所展开的一场大国博弈。在美国对华汇率外交历程中,利益集团一直是其幕后的政策推动者。美国对华汇率外交依据利益集团的参与以及政府对外政策的特点分为前后两个阶段,美国制造业利益集团、金融利益集团是美国政府对华外交政策的推动者和支持者。利益集团将自己的集团利益上升为美国公共利益。  相似文献   

16.
正美国等少数西方大国从未放弃以大国对抗的旧有逻辑对待中国的发展。在新近提出"锐实力"之前,针对中国的各种软实力攻势从来就不罕见。在对华"唱衰论"近年来日渐失去市场的情况下,形形色色的"陷阱论""责任论"层出不穷。无论预言国强必霸、必有一战的"修昔底德陷阱",还是强调中国应承担更大责任的"金德尔伯格陷阱",最终目的无外乎都是在减轻美国自身压力的同时,尽可能迫使中国承担与自身能力不符的国际责任,最  相似文献   

17.
新保守主义在美国对外政策的决策中是一种比较极端的思想。它有关中国问题的观点涉及到中美关系发展的各个方面。在布什政府执政的前后,它都一直在极力影响美国政府的对华决策,但其影响在不同的阶段表现不一,最大的影响力是在布什政府的执政初期。由于美国对中国的合作与防范并存,因此,今后新保守主义还会在美国的对华决策中扮演一定的角色,但从整体上来看,它难以起着主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有舆论认为,美国近来在东亚和南海的一系列举动,是尽力联手他国来达到遏制中国的目的。重要原因之一,倒是可以参考印度防务专家拉吉夫·夏尔马的观点。他近日撰文称,中国军力尤其是海战能力已迅速增强,美国已经不能单独遏制和对抗中国在亚洲的"海上霸权"。  相似文献   

19.
学界关于1945年美国扶蒋反共政策的传统观点认为,美国提出这项政策的目的,主要是为帮助蒋介石打内战、消灭中共。但事实上,美国扶蒋反共政策的提出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有一个从援蒋联共到扶蒋疑共再到扶蒋反共的发展过程;美国之所以扶蒋,主要是考虑到战争后期苏联对华影响的不断扩大及可能出现的共苏合作所带来的对国民政府统治的冲击,政策初衷主要是为保护国民党政权,帮助蒋介石在未来可能出现的共苏合谋的背景下维持统治,而不是相反,一开始就帮助蒋介石实行军事反共;政策提出者并非赫尔利,而是罗斯福;美国提出扶蒋政策后初期主要是从政治和经济着眼,并不直接涉及用军队帮助重庆。后来之所以发生转变,是因为1945年中苏条约签订后苏联不仅没有履行条约义务还采取一系列单边行动激怒了美国。美国为遏制战后苏联在华势力的扩张才最终选择在军事上帮助蒋介石进行军事反共。  相似文献   

20.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采取了军事封锁和经济遏制.朝鲜战争爆发后,中国军队赴朝参战.1950年12月,美国商务部宣布中国为"敌对国家",并按照美国《1949年出口管制法》,将中国列入全面禁运的Z组.1952年,巴黎统筹委员会(又称输出管制统筹委员会)成立专门的中国委员会,设立"中国禁单",即对中国贸易的特别禁单.该禁单所包括的项目比对苏联和东欧国家所适用的"国际禁单"项目多500余种.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改善,美国对华技术禁运有所松动,但中美军事关系仍然停滞不前.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国确定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1979年1月,中美正式建交,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安全关系不断扩展深入,军事技术合作迅速展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