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赵洪 《当代亚太》2002,(9):25-30
泰国和马来西亚政府金融干预在保护本国金融部门发展、推动社会均衡发展方面成效显著,但在支持本国支柱产业的建设、促进工业化进程方面效果欠佳.这主要与两国金融体制的局限性和政府的社会发展政策有关.金融危机后推行的改革措施,正推动两国政府金融干预机制向更科学、更合理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2.
马来西亚的政治金融及其对金融改革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洪 《当代亚太》2003,(5):36-40
本文分析了马来西亚政治金融的形成及其对本国金融发展与改革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马来西亚经济发展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分析 2 0 0 1年马来西亚推出的一系列重要经济发展策略 ,包括应对美国经济放缓的紧急措施 ,金融领域未来 10年发展蓝图 ,以及 2 0 0 1- 2 0 10年经济展望纲要等。通过分析有关策略的主要内容、社会反映 ,探讨马来西亚未来 10年经济发展的基本主要方向及其可能面对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4.
本文旨在以第13届国会选举之后马来西亚政治、经济、社会诸领域的状况为主要依据,对作为意象的马来西亚国家和作为实践的马来西亚国家进行考察,进而展开以下两方面的论证:(1)马来西亚国家各组成部分的实践过程如何形塑着马来西亚国家的主导原则与主导功能;(2)马来西亚国家建构与政治制度化的不足及其出路。  相似文献   

5.
五、六十年代马来西亚拉赫曼政府的“一边倒”政策①孟人杰1957年马来西亚获得独立,1963年马来西亚成立,一直到1970年拉赫曼下台,其政府执行的是倒向西方的政策。这个政策可以通过马来西亚与英联邦的关系、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政策、以及马来西亚在地区形势中...  相似文献   

6.
阿都拉政府的政治与外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03年10月底上台的阿都拉政府,在处理政治和外交问题上展现出明显的新风格,得到了举国上下和国际社会的肯定和支持,马来西亚的政治和外交也最终重回正常发展的轨道.但马来西亚政治和外交的主要方针基本没变,阿都拉政府的成功,除了领导人的个人特质外,也取决于相对稳定的内外形势.马来西亚政治和外交的近期发展令人看好,但也存在一些值得关注的不确定因素.  相似文献   

7.
解析马来西亚的伊斯兰金融系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来西亚的伊斯兰金融系统是马来西亚现代化模式的一个特色,即体现了它的伊斯兰与现代化相结合的特点.它的产生、发展与国际伊斯兰金融运动和国内伊斯兰复兴运动紧密相联.马来西亚的伊斯兰金融系统是世俗金融系统的一个重要补充.但是,关于这一领域的研究还没有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8.
文章主要分析 2 0 0 2年 6月马来西亚首相马哈蒂尔辞职的原因及其影响。笔者认为 :1 马哈蒂尔首相辞职的主要原因是在他能掌控局势的情况下交班 ,以保证马来族和马来西亚顺利地进入后马时代 ;2 辞职选择的时机也比较合适 ,目前马来西亚的政经形势基本保证政权顺利交接 ,避免出现像邻国类似情况的社会动荡 ;3 过渡时期马来西亚的各项政策不会有太大的变化 ,过渡期满马哈蒂尔首相应照计划交班 ,除非出现足以动摇国阵政权的重大事变 ,至于后马时代的马来西亚局势如何 ,接班人阿都拉个人的能力将起很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论述马来西亚现代政治制度的形成、发展和确立的历程。马来西亚现代政治制度由英国殖民统治者引入 ,在英国殖民统治过程中 ,由于殖民统治者与殖民地人民的互动关系而不断作出修正与调适 ,使之适合当地的实际情况 ,更好地维护了英国的殖民统治。马来亚独立前夕 ,双方斗争非常激烈 ,英国殖民者力图在撤退前尽可能保全英国利益 ,而马来亚人民则为捍卫自己的利益进行坚决的斗争。经过多番协调 ,马来西亚独立后的政治制度得以确立 ,马来西亚现代政治制度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英国殖民统治的遗产 ,但马来西亚人民并非被动地接受它 ,而是按自己的意愿作出修改 ,使之服务于本国人民的利益  相似文献   

10.
七十年代初以来,引进外国私人资本在马来西亚对外经济联系的体系中具有重大意义。国内良好投资气候的创立,廉价劳动力市场、投资市场和比较发达的基础设施的存在,以及马来西亚处在太平洋与印度洋贸易航道交点的有利地理位置,所有这些都促进了外资的流入。马来西亚政府的政策旨在吸引外国对联邦的投资。外国企业主获得不予征用和收归国有的保证,享有自由汇出利润和回收资本的权利(至一九八○年初,马来西亚同八个国家签订  相似文献   

11.
马来西亚伊斯兰金融系统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马来西亚已建立起完整的伊斯兰金融体系,它与传统的金融系统一起被称为"双系统".马来西亚广义的伊斯兰金融系统包括伊斯兰银行市场、伊斯兰保险市场和伊斯兰资本市场,系统性和完整性是其重要特点.马来西亚持续发展伊斯兰金融体系的努力,使得其成为伊斯兰金融发展的领跑者.  相似文献   

12.
2009年外商对马来西亚的直接投资大幅下滑,马来西亚从东南亚地区的引资"优等生"转变为"差等生",说明马来西亚经济吸引力显著下降的事实,这无疑将对当前马来西亚经济改革的进程和目标产生十分重大的不利影响.基础条件不佳、经济上的长期结构性问题以及改革政策反复是影响马来西亚吸引外资能力的最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伊斯兰教与马来西亚政治民主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马来西亚是伊斯兰国家,其政治发展与种族关系和伊斯兰教息息相关,在政治民主化进程中,种族政治和宗教政治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主要通过安瓦尔事件以及伊斯兰党的理念和实践研究伊斯兰教在马来西亚政治民主化中的作用,进而探讨伊斯兰原教旨主义与政治民主化的关系,探讨伊斯兰教能否推动伊斯兰国家的民主化进程.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马来西亚和中国建交过程(1949—1974)为例,利用层次分析法和多元启发理论分析马来西亚对华关系的背景。本文首先分析了马来西亚独立前(1945—1957)笼罩在英中关系之下的马中关系,并把它作为分析马来西亚独立初期马中冲突关系的生态历史背景;接着分析马来西亚独立之初到20世纪60年代末马中对抗与冲突关系的深刻背景,揭示国际格局与国家安全利益对一个国家对外政策的决定性影响;然后分析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中期马中和解与建交的背景,诠释国际格局的变化、国内形势的发展、关键领导人的个人素养等因素导致一国对外政策的变化;最后对马中关系的曲折发展过程进行了综合分析与总结。  相似文献   

15.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contemporary issue of media freedom in Malaysia. First, it discusses the concept of freedom of the press and determines which theories, Libertarian, Social Responsibility, or Authoritarian, are suitable in the context of analysing the real situation of media freedom in Malaysia. Second, by using the list of media freedom criteria from the Department of Journalistic Studies, Missouri University, US, analysis has been done to measure the situation of media freedom in Malaysia. Third, the article tries to show the latest movements and lobbies internally and externally in supporting the media freedom in Malaysia. To conclude the current situation, the Malaysian government has restricted media freedom for the purpose of national security and political stability. However, this article clearly shows that media in Malaysia has been controlled by the government and media companies associated with government leaders for political survivability of ruling government party and leaders to hold the power.  相似文献   

16.
2009年美国"重返亚洲"后,马美两国政治关系有所加强;中马两国政治关系非常密切,合作不断扩大,相互投资和互认学位等问题得到解决,金融合作走在东盟国家前列。马美关系发展对中马关系发展暂时影响不大,中马关系发展乐观,但面对的问题也不少,应给予关注并及早制定对策。  相似文献   

17.
“奥郎.阿斯利”是马来西亚的土著族群,国内相关论述极少。本文分析了“奥郎.阿斯利”问题的形成和政府为解决问题而针对“奥郎.阿斯利”人所实行的政策,并分析了这些政策对“奥郎.阿斯利”人的影响。最后从马来西亚现代化进程的角度对其政策进行了宏观上的评析。通过本文,可以清楚地看到“奥郎.阿斯利”这一落后族群在马来西亚现代化进程中的变迁以及马来西亚政府的政策得失,为多民族国家处理落后民族或者族群问题提供了一定的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18.
亚洲金融危机以来泰国的金融部门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亚洲金融危机后,泰国政府和中央银行在1997年至2001年间对金融部门进行了大规模重组,通过维持市场信心、关停大批金融机构、推动企业债务重组、提高监管标准等措施,使金融部门重新走上正轨.2002年以后,泰国政府和中央银行继续强化以风险管理为中心的监管,通过实施金融系统整体规划、新金融机构法、国际会计准则、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存款保险制度和信用局制度等,强化金融部门抗风险能力.泰国金融部门改革取得一定成效,也存在一些不足,其政策措施对应对目前全球性金融危机,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The financial crises of 1997–98 and 2008–09 each had a debilitating effect on Southeast Asian market economies because of the dominance of exports and foreign ownership. However, the 1997–98 financial crisis positively impacted electronics exports, production and employment, due to a booming US economy. The contraction in demand in the US during the 2008–09 crisis reduced electronics exports from Southeast Asia with the exceptions of Indonesia and the Philippines, which were shielded by regional linkages with Singapore, Malaysia and China. Foreign labour repatriation and fiscal stimulus packages helped Malaysia and Thailand rebound quickly from the 2008–09 crisis. In the Philippines, the 2008–09 crisis expanded further the casualisation of labour as retrenched workers from Malaysia and Singapore returned home. State grants encouraged upgrading in Singapore and to some extent in Malaysia, but the liberal approach of Indonesia, the Philippines and Thailand limited them to low-value-added activities. However, Singapore’s and Malaysia’s transnational-based strategy failed to reproduce the technological leapfrogging experience of South Korea and Taiwan. Also, Malaysia’s ethno-patronage policies discouraged upgrading in national firms.  相似文献   

20.
Malaysia gained attention for its use of capital controls in 1998, but since the early 2000s it has emphasised its commitment to an open capital account, despite experiencing volatile capital flows. As well as opting for financial openness, Malaysia chose to manage the value of its exchange rate after de-pegging from the US dollar in 2005. In a bid to escape the macroeconomic constraints that arise from capital mobility, Malaysia also chose to sterilise a large portion of capital inflows. It then made a further choice to use market-based sterilisation instruments more than regulatory sterilisation measures. These choices have carried costs and led to a build-up of economic risk. Three interrelated factors explain these choices: Malaysia’s strategy to manage the stigma arising from its imposition of controls in 1998, the increased level of financial integration that followed from this strategy, and the politically privileged position of groups that have benefitted from Malaysia’s commitment to capital opennes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