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实证主义经济宪法学的研究包括了对制宪程序及其影响因素的经济研究和对宪法规则产生的经济影响的研究两个部分。前者包括:第一,静态经济研究,主要是对影响制宪程序的因素的研究,在制宪的经济背景,个体的利益衡量、偏好、价值观、意识形态,社会的风俗、习惯、社会规范和诸如利益集团、社会组织、供以参考的其他国家的宪政制度等。第二,动态经济研究,主要包括对显性宪法变迁的经济研究和对隐性宪法变迁的经济研究。后者包括研究宪法权利的经济影响和研究统治结构的经济影响。  相似文献   

2.
高英东 《犯罪研究》2015,(2):100-112
枪支问题是美国社会由来已久的一个公共议题。文章认为,该问题是美国早期特殊的历史、政治及社会状况所造成的必然结果,是美国传统的民主思想及宪法精神的一种具体体现。当前美国社会朝野各界关于枪支管制问题的争论广泛涉及文化传统、宪法权利、党派之争、利益集团政治、经济利益等多种因素,使枪支管制问题异常复杂、矛盾重重。因此,美国的枪支管制问题将是一个长期、曲折和漫长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韩国刑事诉讼法的修改及发展趋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国刑事司法改革开始于1987年新宪法的诞生。新宪法确立了刑事诉讼的正当程序原则以及一系列涉及刑事诉讼的程序性宪法权利,从而为韩国刑事诉讼的宪法化确立了蓝图。不仅如此,新宪法还确立了宪法法院,从而将违宪的法律和侵犯宪法权利的刑事诉讼行为纳入了违宪制裁之中。根据新宪法的精神,韩国刑事诉讼法典于1988年和1995年进行了两次较大的修正,这两次修正在一定的程度上强化了对被追诉人人权的保障。为推进司法改革,2003年10月28日,韩国成立了一个由来自司法机关、学术性社团、政府、新闻行业、商业等社会各个阶层的共21人组成的司法改革委员会。为了执行司法改革委员会提出的改革议案,  相似文献   

4.
杨艳芳 《法制与社会》2012,(36):135-136
美国宪法的产生归根结底是各个利益集团博弈的结果,以此为契机,美国宪法在随着美国政治、经济以及社会的发展中不断地更新完善,表现出惊人的应变能力.与此同时,伴随着美国宪法的不断发展,其中关于公民权利的范畴以及主体权利范围不断地扩大.由此,在对美国公民权利变迁的原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讨对中国法制建设的启示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5.
宪法价值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宪法在目的和手段两方面体现其基本价值。作为宪法的实体价值,人民主权植根于一定的物质利益关系,并成为近现代立宪社会发展的根本导向,在宪政实践的不同层次上得以实现;作为宪法的形式价值,权利——权力秩序的任务在于调整和理顺宪政社会中权利与权力这一政治矛盾的关系,是人民主权得以实现的基本形式。这两重价值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必然要求现代社会保证宪法的至上权威,完善宪政制度和组织结构,实现宪法主治  相似文献   

6.
"利益集团"这个概念近年来开始在学界蔓延,是国内学者从西方理论中引入的一个分析工具。国内对于"利益集团"一词的看法和态度,大都在于纠正以前作为贬义词的用法,在正视它的现实意义后,主要作为一种理论分析工具来使用。在国内关于利益集团的研究中,利益集团的意义体现于两个方面,其一在于利益集团对公共政策的影响;其二在于利益集团对政治民主化的影响。直到今天,在谈论利益集团时,总是认为它就是影响政府政策或官员的社会团体。当利益集团通过任何一种政府的机构提出自己的要求时,就变成了政治利益集团。显然,利益集团是社会生活中的普遍现象,政治利益集团仅仅是利益集团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社会中任何团体都可能作为利益集团发挥作用,也可能作为政治利益集团起作用。  相似文献   

7.
美国宪法的成长及其法律文化意义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美国宪法是在《独立宣言》的基础上形成并发展的。以普通法为中介的自然法观念奠定了其成长的观念性基础,多元利益集团的形成是其成长的社会结构基础,市场经济的发展为其成长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美国宪法的创制与实施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宪政化,其分权制衡的宪政模式及越权无效、私权利神圣、程序优先观念的确立对美国社会的稳定与持续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也对西方以法治为表征的法律化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8.
宪法的社会性与大众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认为不能只满足于从形式法治上给宪法下定义,而应从法理上对宪法特别是社会主义宪法的根本性质与理念作进一步研究。把宪法定位为“国家的根本大法”是不够的,因为它基本上以国家、国家的执政者、执政党作为唯一或主要的宪法主体来立论的,而没有关注到宪法首先是社会主体———人民对国家既控权又限权、既支持又防卫的“约法”。文中就“宪法既是国家法,更是社会的法”和“宪法的大众化”两个问题作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9.
本文分析了宪法实施的概念、方式和路径,澄清了程序与实体宪法实施的两种概念,并指出了程序性实施的局限性.笔者认为,程序性实施不仅不能保障宪法在现实生活中得到落实,而且也不能树立社会大众对宪法的信心和认同.相反,宪法的实质性实施虽然可能表面上否定了某些法律规范的合宪性,实际上则不仅有助于确立宪法的权威并树立其在人民心目中的地位,而且也有助于增进社会大众对整个法律体系的信心与认同.  相似文献   

10.
宪法的类型     
根据宪法的阶级特性,它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资本主义类型宪法,一类是社会主义类型宪法。不同类型的宪法,都是社会阶级力量对比的反映,并且随着阶级力量对比的变化而变化。资本主义类型宪法是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产生的。它体现着资产阶级的意志,维护资本主义剥削制度,是巩固资产阶级专政的工具。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体现了无产阶级领导下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是维护和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保  相似文献   

11.
依宪执政的提出是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中国共产党对自身执政能力深刻认识的结果.依宪执政是依法执政的前提,是对依法治国的深化,是党领导全国人民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途径.不仅要求党承认宪法的权威,还要求党提高宪法能力以维护宪法权威,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真正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及依法治国三者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2.
<正> 一个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首先应有一部完善的宪法。同时,也要有实施宪法的可靠保证。一九八二年宪法解决了这两个大问题。保障宪法的贯彻实施是宪法的重要内容,它关系到宪法是否能够真正的贯彻执行,国家制度和社会制度能否巩固,高度民主和高度文明能否实现,以及国家的前途、人民的命运和党的盛衰兴亡的一系列大问题。如何保障宪法的贯彻实施,既是宪法学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又是立宪和行宪的重  相似文献   

13.
宪法修改草案序言的最后一段说:“本宪法记载了中国人民奋斗的成果,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人民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并负有维护宪法的尊严、保证宪法的实施的职责。”这段话最明确扼要地说明了宪法的意义和权威。  相似文献   

14.
社会国或者福利国是近代自由资本主义发展的结果,二战之后各国竞相将其纳入宪法之中并成为现当代世界宪法发展的趋势。宪法中的社会国透过对人人享有人性尊严的生活得以保障来追求社会正义,社会国要求国家在人民的同意之下,针对全体民众而非仅仅弱势群体进行积极的作为。社会国原则是一项纲领性的宪法规范,也是一项客观宪法原则。  相似文献   

15.
它是苏联的第三部社会主义宪法。十月革命后,曾先后颁布了1918年苏俄宪法和1924年苏联宪法。这两部宪法肯定了苏联人民废除沙俄专制制度,消灭阶级剥削和民族压迫,巩固了俄国人民的革命成果,宣布一切权力属于苏维埃,规定了苏维埃国家机关的组织形式。  相似文献   

16.
韩大元 《中外法学》1997,(3):111-117
<正> 一、宪法学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在韩国,近代宪法思想与宪法理论是从西方移植的。随着国际法思想的传播,宪法作为一种思潮开始影响社会近代化进程。自1883年以来,在韩国的大众新闻如《汉城旬报》、《独立新闻》、《皇城新闻》等报纸上开始刊登了宣传西方立宪主义和权利思想的文章。当时,主要介绍了英国立宪君主制理论,一些知识分子们试图将朝鲜的绝对君主制改为英国式立宪君主制。1910  相似文献   

17.
宪法修改既可以通过宪法修改程序进行,也可以通过宪法解释、宪法惯例和宪法判例的形式来改变宪法的一些规定或改变宪法条文的原有含义。人民的愿望和态度是导致宪法修改的最根本的程序性力量。各国根据自身政治文化传统、权力分配架构和社会结构状况对宪法修改权和修宪程序作出制度安排,以期充分汇集、表达人民的意志,达到防止不合理的修宪议案被通过和减少将来修改案实施困难的目的。宪法修改程序是宪法规范和社会关系互动的权威机制,必须体现宪法适应社会要求和不断自我完善的内在规律。我国宪法规定的修改程序存在不合理之处,应该采取必要的措施完善修完建议权和提案权的程序规范,增加议决程序的民主性。  相似文献   

18.
宪法修改草案序言的最后一段说:“本宪法记载了中国人民奋斗的成果,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人民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并负有维护宪法的尊严、保证宪法的实施的职责。”这段话最明确扼要地说明了宪法的意义和权威。  相似文献   

19.
高军东 《法制与社会》2010,(8):13-14,39
2000年美国总统大选使我们认识到了宪法文化在美国宪政中的作用。美国宪法文化的形成不仅有“性恶论”、“有限理性”思维、自然法等主观因素的影响,更是“地理屏蔽”、市场经济、多元利益集团等客观因素作用的结果。美国在200多年的宪政历程中形成了以权力制衡、程序优先、私权神圣为内容,以宪法崇拜为核心精神的宪法文化。  相似文献   

20.
<正> 规范是文化现象的一种存在之样态。如同语言、宗教、政治、教育一样,是社会成员间的共识,所以法规范是以具体社会的现状与个人及集体的法意识为基准,以保障其妥当性及实效性。韩国在近代化过程中,承继了西欧法,但是西欧法的理念及机能,与韩国社会现实之间有些差距;在法的实效性上,有明显的冲突和不协调现象,于是在法规的实效性问题上,韩国固有的传统法意识与韩国人理想的西欧近代法意识便引起了相互的冲突。 近代韩国受到西欧近代法意识的影响,但是韩国一般国民的法意识尚未成熟到接受宪法与各种下位实定法规范的程度,于是法便只作用在表现意义并引起近代之社会秩序未确立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