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法治博览     
<正>平等选举权与选举制度的平等原则莫纪宏在2009年12月1日《学习时报》载文《什么是选举制度的平等原则》认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修正案(草案)》确立"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的原则认为目前我国农村人口与城乡人口的选举权不平等的观点是错误的,在理论上混淆了"平等选举权"与"选举制度的平等原则"的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2.
1953年2月11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通过了我国第一部选举法,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这部选举法继承了革命根据地民主选举的历史传统,吸取了解放初期新中国政权建设的新鲜经验,也借鉴了国外选举制度的某些有益因素,明确规定了我国选举制度的主要原则,即选举权与被选举权的普遍性原则、选举权与被选举权的平等性原则、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相结合原则和无记名投票原则,具体规定了选举的程序和方法,从而正式确立了当代中国的选举制度。邓小平同志在作这部选举法草案的说明时指出:“在选举…  相似文献   

3.
一选举权的平等原则和差额选举原则一样,是我国选举制度的一个重要原则。平等原则主要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每一选民在一次选举中只能有一次投票权;二是每一选民所投选票的效力相等,也就是说大体相等的人数应选举产生大体相等数量的代表。在历史上,不平等的选举有两种形式,一是每一投票人所投的票数不平等,称为复数投票制度。例如二战以前的英国,选举人除在其选区投票外,每年有租金十镑以上的土地或房产者,还可在其财产所在地再投一票。1918年以前英国投票时间费时两个星期,以便有复数投票权的人到处投票,最多的人享有80个投票  相似文献   

4.
一、引言选举制度是选举国家各级代表机关的代表(议员)和其他国家公职人员的原则和制度的总称。它是一个国家宪政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内容包括选举制度的原则、选举权和被选举权、选举组织、选举程序、选举诉讼等。“宪政是运用宪法合理分配和制约国家权力的政治形态或政治过程。在理想的状态下,宪政表现为以制定宪法为起点、建立民主政治为内容、厉行法治为原则、保障人权为目的的政治形态和政治过程。”[1]  相似文献   

5.
吉林省通化市二道江区启动第七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将坚持八大原则:一是普遍选举原则。保证所有符合条件的村民,不受民族、性别、家庭出身、教育程度等限制,都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二是平等选举原则。保证具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村民男女平等,各民族平等;三是直接选举原则。村委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指定、委派或者撤消村委会成员;四是差额选举原则。  相似文献   

6.
尹中卿 《中国人大》2008,(19):24-27
在我们国家,选举权是公民参加国家管理的基本权利。选举人大代表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主要方式,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逻辑起点和组织基础。我国的选举制度可以追溯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53年2月中央政府委员会制定全国人大和地方各级人大选举法,确立了普遍、平等、直接选举与间  相似文献   

7.
张硕 《人大研究》2006,(5):11-13
选举权是公民政治权利的重要组成部分,选举权利的平等是公民实现其他权利平等的制度基础。我国选举法中关于人大代表所代表人数的规定实际上剥夺了我国农民平等选举的权利,没有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宪法基本原则出发来构建我国的人大代表选举制度。一《、选举法》关于城乡代表不同名额的规定我国现行《选举法》第二章第十二条规定“:自治州、县、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名额,由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按照农村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四倍于镇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的原则分配。”第十三条规定“:直辖市、市、市辖区的农村每一…  相似文献   

8.
2010年3月14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以2747票赞成、108票反对、47票弃权,通过了关于修改选举法的决定。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内务司法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陈斯喜认为,这次修改把人人平等、地区平等和民族平等并列作为选举权平等原则的重要内容,是一项极富创造性的修改.使中国特色选举制度的特点和优势更加凸显。“同票同权”的规定闪烁着民主与公平的光辉.无疑是选举制度向前迈进的一个重要标尺。  相似文献   

9.
中国的选举制度即将迎来一个重大的飞跃。目前正在公开征求意见的选举法修正案草案规定。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 选举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保障。选举制度的改革被认为是完善人大制度的关键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推进,要保证人民群众有平等的选举权、参与权、决策权、国家管理权,城乡同等比例选举人大代表无疑是民主范围的一次实质上的扩大,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就此将掀开新的一页。  相似文献   

10.
村民选举权是村民享有的自主选举基层自治组织成员的权利。在当前社会转型时期,规范意义上的村民选举权在实现过程中面临着村民选举权的救济制度不够健全;既有的法律条文过于原则化,尚待细化;村庄内部的结构性力量在一定程度上异化着选举环境;民主配套制度发展不充分等约束。因此,必须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积极推进这一制度的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11.
在普遍选举和平等选举的原则已经基本实现以后,中国选举制度改革面临的现实选择,就是下一步改革的方向和道路问题。先前的改革思路大体上可以总结为直接化先行模式和竞争化先行模式两种选择。基于历史与现实的逻辑,一种可行的思路是,在权衡直接化与竞争化的选择之间,应该首先开启理性化改革:建立起一套理性的选举管理体系与规则。  相似文献   

12.
梁琳 《人大研究》2006,(2):14-14
中共陇南市委党校讲师梁琳撰文说,选举制度是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也是现代民主政治的基础。我国现行的选举制度还不尽如人意,应进一步完善。一是要切实保障选民和代表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改变政治现实中一部分人只享有选举权,而另一部分人却经常享有被选举权的状况。二是逐步扩大选举的竞争性。竞选是广大人民群众比较和选择自己代言人的重要途径。要坚持差额选举,必须承认组织提名和代表联名提名的候选人的权利是完全平等的。只要程序合法、完备,就要尊重选举的结果,即使是在党组织的推荐意图并没有得到完全实现的情况下也应如此。从而把党…  相似文献   

13.
选举权与被选举权是公民的基本政治权利。在改革开放过程中,选民流动的急剧增加与户籍制度、政治运行机制、选举制度等变革滞后所形成的张力,是流动选民选举权与被选举权难以得到有效保障的制度层面的主要原因。当前,要重视具体选举体制和选举程序的创新,推进户籍制度改革,修改选民资格标准,改进选民登记制度,完善选区划分标准,确定合理的选举时间,为保障流动选民的选举权与被选举权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4.
民主选举是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政治生活的重大活动,也是广大人民群众行使民主权利的重要途径。选举进展顺利与否,选举结果人民满意与否,直接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大局。为了保障选民和代表自由地、充分地行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真正按照自己的意愿参加选举,不受他人干扰和支配,体现选举的真实性、公正性和权威性,必须坚决查处破坏选举的违法行为。为此,《选举法》作了明确的规定:为保障选民和代表自由行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对有下列违法行为的,应当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或者刑事处分:(一)用暴力、威胁、欺骗、贿赂等非法手段破坏选举或者妨害选民和代表行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二)伪造选举文件,虚报选举票数  相似文献   

15.
匙健 《人大研究》2007,(11):40-42
选举权是公民最基本的政治权利,选举制度是宪政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民主国家,选举就是授权,因此,选举也就成为国家权力合法性的基础,在国际人权法体系中对如何保障公民的选举权  相似文献   

16.
我国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原则,为确立公民平等行使选举权奠定了基础。但落实该原则并非必然能够全面保障农民工的选举权。确保外出农民工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实现,是其利益正当表达的前提。为此,需要克服选民资格转移中的困难和被选举权落实不到位等不足,通过确立选民在经常居住地进行选民资格登记、以常住人口数来确定代表总名额、科学划分选区等方法,保障农民工的政治参与热情和权利。  相似文献   

17.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围绕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的问题,一些学者结合选举法的修改进行了讨论。一般的观点认为,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就意味着中国人大代表选举中的选举权配置从不平等走向了平等。  相似文献   

18.
在马克思主义政权理论的指导下,我国根据具体国情,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选举制度。。在《选举法》体现的各项原则中,平等原则是选举的首要原则。然而,《选举法》实施50多年来,平等原则却依然存在不少非议。  相似文献   

19.
选举制度是关于选举国家代表机关(或公职人员)的制度。它包括选举的基本原则、组织、程序、方法和传统习惯等,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分别对资本主义国家和我国的选举制度作一介绍。 (一)资本主义国家选举制度的原则和程序 1.许多资本主  相似文献   

20.
选举制度是民主制度的基础。选举法是保障公民依法行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依法产生人大代表的重要法律,是人民当家作主、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的制度基础。《湖北省县乡两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选举实施细则》(以下简称实施细则)于1984年制定,其后分别于1987年、1995年和2006年根据选举法的修改作了三次修改。随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