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广昌战役失利后,中共中央准备实施战略转移,这一策略得到了共产国际的批准。与此同时,中共中央与共产国际也充分考虑了留守苏区的部署问题,明确了留守苏区部队在配合红军主力转移与保卫苏区中的重要作用。在共产国际的详细指示与中共中央的周密考虑下,中共中央对留守南方各苏区的革命斗争作了具体而且充分的组织准备、军事准备和政治动员准备。文章通过对史料的重新解读并结合新公布的史料,试图说明中共中央并没有放弃中央苏区,为了使各苏区能坚持游击战争与配合红军主力战略转移,中共中央对苏区做的安排部署可谓缜密。  相似文献   

2.
广昌战役失利后,中共中央准备实施战略转移,这一策略得到了共产国际的批准.与此同时.中共中央与共产国际也充分考虑了留守苏区的部署问题,明确了留守苏区部队在配合红军主力转移与保卫苏区中的重要作用.在共产国际的详细指示与中共中央的周密考虑下,中共中央对留守南方各苏区的革命斗争作了具体而且充分的组织准备、军事准备和政治动员准备.文章通过对史料的重新解读并结合新公布的史料,试图说明中共中央并没有放弃中央苏区,为了使各苏区能坚持游击战争与配合红军主力战略转移,中共中央对苏区做的安排部署可谓缜密.  相似文献   

3.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撤离根据地开始长征。留在闽西、赣南革命根据地的红军留守部队和游击队,在险恶环境中坚持斗争和保存革命力量。在陈毅的提议下,由中央分局作出决定:瞿秋白、何叔衡、邓子恢等同志撒离闽西赣南苏区,转移到上海从事革命工作。  相似文献   

4.
论闽西三年游击战争的致胜因素欧阳小松闽西三年游击战争是南方三年游击战争(1934、10~1937、10)的一个典范。1934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后,留守闽西苏区的革命武装在“闽西南军政委员会”(党政军一体化机构)的领导下,坚持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  相似文献   

5.
游平伟 《当代贵州》2012,(23):18-19
1935年1月初,中央红军强渡乌江,占领黔北重镇遵义。中央红军在黔北转战近3个月,加之此前红三军(后改为红二军团)曾转战务川县,红六军团曾转战余庆县,红二、红六军团再度转战余庆县,红军及其游击队的足迹遍及黔北各县。在中央关于创建黔北苏区根据地的决策指引下,党和红军领导黔北人民开展了创建黔北苏区根据地的斗争。  相似文献   

6.
长征过程     
《党课》2006,(8):91-92
1934年10月,红军第一方面军(中央红军)主力开始长征,同时留下部分红军就地坚持游击战争。在此前的8月,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为了给中央红军战略转移探索道路,命令红六军团撤离湘赣苏区,到湘中发展游击战争。10月,红六军团与红三军(后恢复红二军团番号)会合,并创建了湘鄂川苏区。  相似文献   

7.
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福建苏区的共青团工作,曾有过大好局面,做出了积极贡献。然而,一九三三年二月八日,王明“左”倾教条主义者在福建苏区开展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反对所谓“罗明路线”的斗争.这场斗争一直延续到一九三四年十月二十日中央红军北上长征止,历时一年零八个月。斗争的结果,乃使福建苏区的各级党组织遭  相似文献   

8.
一本德文版《共产党宣言》,令他魂牵梦绕1934年10月,因王明错误路线的影响,中央苏区的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失败,中共临时中央决定中央红军离开中央苏区,进行战略转移。此时,成仿吾在中央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巾央党校的前身)任教。因久患疟疾初愈,他身体相当虚弱。他能否随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呢?中央组织局主任李维汉特地征求他的意见。“你走还是不走?如果不能走,就留在苏区。”成仿吾不顾赢弱的身体,毫不犹豫地回答道:“我走,我跟部队走惯了,我能走。”中央组织局很快批准了他的要求,把他编人了干部休养连,随中央军委纵队…  相似文献   

9.
《上海党史资料通讯》今年第九期登载了连若雪的《近几年来有关长征问题研究综述》,有关内容如下: 一、长征出发前有无准备和党中央在长征初期的错误性质问题。同传统的认为长征出发前无任何准备的观点相反,一部分同志认为党中央是做了准备的。早在三四年春(广昌战役之后),中共中央和军委就对中央红军主力突围转移问题进行了酝酿和讨论。在中央军委八月初制定的有关战略计划中提到为保存红军势力退出苏区问题。许多当事人回忆也证明了这  相似文献   

10.
在20世纪20年代开始的席卷中国、震撼世界的苏维埃革命运动中,中央苏区何叔衡、徐特立、谢觉哉、林伯渠、董必武五人年龄较大,资历深,德高望重,都是红色政权建设中的中流砥柱,被党内外誉为苏区“五老”。1934年10月,除何叔衡留在苏区继续战斗外,其他“四老”随中央红军主力踏上了漫漫长征路,开始了新的艰苦卓绝的斗争。梅坑殷殷握手话别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领导的严重错误,广大红军指战员、广大干部和群众虽浴血奋战,但仍未能粉碎敌人的第五次“围剿”。敌军的包围圈越拉越紧,苏区越来越小,党、政、军、群中央机关不得不准备和中央红军…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史研究开创了新的局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硕果累累,形成了完全意义上的党史研究。我认为最突出的有三点:第一,坚持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原则,对党史上一些重大事件和人物进行梳理,对一些已经做过结论的,但证明是错的,进行了拨乱反正、正本清源,重新作出正确的结论。事件如苏区肃反问题、反右派问题、“三面红旗”问题,“文化大革命”等等诸多问题;人物如雀秋白、刘少奇、彭德怀等等。对于大量的冤假错案给予平反,对党史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第二,党中央高度重视党史研究,从中央到地方建立起党史…  相似文献   

12.
关于《红二十五军十五个月斗争歌》的几点说明陈鹤桥一、红二十五军1935年9月长征到陕甘苏区时,与刘志丹等同志领导的红二十六军、二十七军会师合编为十五军团。10月同中央红军会合后,大家都爱唱"中央红军十二月长征歌"。我们红二十五军的一些同志提出请军团政...  相似文献   

13.
金寨是全国有名的三大将军县之一,鄂豫皖苏区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全国的第二大苏区,以往的党史对此地苏区的历史叙述不够全面、充分,较多地讲它“左”的错误,因此辩证地看待这段历史,全面分析和评价金寨、鄂豫皖在党史上的地位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4.
宁清归,是宁化、清流、归化(今明溪)三县的简称。宁清归苏区位于闽西地区的北部,赣闽两省边界武夷山脉的东麓。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它在毛泽东、朱德等同志直接领导下,由中央红军结合地方的党和武装开辟起来的。它是中央根据地中形成较早、规模较大、时间较长的苏区之一。毛泽东在一九三○年所作《如梦令·元旦》词:“宁化、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苔滑。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就是关于这块苏区的描写。近年来,党史界对宁清归苏区历史的研究有所进展,然而也有不少缺漏。如:中国革命历史薄物馆标示的“中央苏区地图”中漏掉归化等县;最近出版的《江西党史  相似文献   

15.
<正>1934年10月中央红军进行战略转移时,留在苏区坚持三年游击战争的中共苏区中央分局书记、中央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军委分会主席项英,在1937年是如何获知中共中央决策与国民党捐弃前嫌,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多年来出版的有关史书和发表的文章,对此都进行了记述。但是,这些记述无一例外地都存在着问题,或者根本是错误的。笔者认为,  相似文献   

16.
《湘潮》2014,(2):55-56
为深入研究宣传湘鄂赣苏区历史,助推原湘鄂赣苏区振兴发展.经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同意、中共湖南省委批准,湖南省委党史研究室、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江西省委党史研究家拟于2014年9月在湖南省平江县举办第三届湘鄂赣苏区论坛,主题为“弘扬苏区精神,促进改革发展”。现面向全国征集论文。  相似文献   

17.
由于左的思想禁锢的主要原因,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中央红军主力长征是毫无准备的,是逃跑主义;而对于如何坚持留守  相似文献   

18.
《湘潮》2021,(10)
正湘鄂赣苏区是在秋收起义的基础上,经过平江起义,在红五军帮助下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湘鄂赣苏区与罗霄山脉南段的湘赣苏区相配合,南与赣南闽西苏区、北与鄂豫皖苏区、东与闽浙赣苏区(又称赣东北苏区)、西与湘鄂西苏区相呼应,成为影响全国的六大苏区之一。中共在湘鄂赣苏区执政的实践,丰富了地域特色的党史、军史和苏区史。湘鄂赣苏区以长达10年的艰苦斗争经历,对党的建设、政权建设、军队建设以及在经济、文化等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9.
朱适 《党史文苑》2005,(10):23-24
在20世纪20年代开始的席卷中国、震撼世界的苏维埃革命运动中,中央苏区何叔衡、徐特立、谢觉哉、林伯渠、董必武五人年龄较大,资历深,德高望重,都是红色政权建设中的中流砥柱,被党内外誉为苏区"五老".1934年10月,除何叔衡留在苏区继续战斗外,其他"四老"随中央红军主力踏上了漫漫长征路,开始了新的艰苦卓绝的斗争.  相似文献   

20.
1932年冬,中央红军和闽北红军开辟了光泽苏区。我亲眼看到朱毛红军发动农民打土豪分田地的斗争。1933年6月,我报名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在光泽县独立营保卫队当警卫员。12月光泽苏区失陷的当天,我们保卫队护送县委、县苏机关撤退转移,跟随黄立贵师长辗转到达闽北苏区首府大安,后来我被调到闽北独立师二纵队一支队当卫生员。班长牺牲后,我接任卫生班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