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们通常把知识分子与人才混为一谈,“知识分子就是人才”似乎天经地义。其实,“知识分子”和“人才”是两个在本质上完全不同的概念。何谓知识分子?应该说,知识分子是一个历史范畴,不同时代的知识分子有不同的内涵和外延。就我国而言,战争时期,党的工作重点在农村,当时的农村文化非常落后,因而一般具有小学文化程度以上的人就被视为知识分子;解放初期,党的工作重点转向城市,对干部的文化要求有所提高,一般具有中学文化水平以上的就被视为知识分  相似文献   

2.
1993年7月,江泽民同志指出:“邓小平同志一直告诫我们,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我领会这包含两方面的重要意思,一是要充分发挥知识分子及各种人才在改革和建设中的作用;二是广大干部和群众也要努力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特别是努力学习当代的各种新知识。”  相似文献   

3.
邓小平知识分子理念是在反思建国以来知识分子问题上的理论误区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其基本内涵包括:确定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的政治地位;高扬知识分子在当代社会中的创造价值;强调知识分子队伍以及人才大军的功能发挥。这些理念在中国社会发展中的重大实践价值,已经在中国的执政党建设、社会文明进步和民族素质提升等方面得到彰显,并对实施我国的人才强军战略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现阶段党的知识分子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50年代党的知识分子政策是:“团结一一教育──改造”。在这项政策指引下,绝大多数从旧社会过来的知识分子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指出,知识分子已经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提出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明确了党的知识分子政策是“政治上充分信任,工作上放手使用,生活上关心照顾”,极大地调动了广大知识分子的积极性。在不久前召开的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江泽民阐述了现阶段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培养人才、用好人才、吸引人才”。在这“三才”政策中,培养人才是基础,吸引人才是重点,用好人才是…  相似文献   

5.
孙中山对人才选拔制度的贡献之一,是肯定我国历史上以科举制度为核心的人才选拔制度。他说“考试本是中国一个很好底制度”,“举行考试的时候,将门都关上,认真得很,关节通不来,人情讲不来,看看何等郑重”。又说:“中国虽乞丐之子,凭考试取功名,实平等已极。”孙中山在这里所说的“平等”,当然不是指平民子弟“平等”地受到教育,而是指在统一的知识标准下,科举制毕竟为庶民子弟的入仕提供了可能,打破了贵族对政治的垄断。孙中山认为科举考试过程不是由皇帝一人垄断,主考官一经皇帝钦命就拥有至高无上的独立权,可以保证相对公平公正地为国家选拔人才。考试权独立,“是中国的良制”。  相似文献   

6.
人本管理作为一种科学的管理理念已被整个管理界所重视。在高校管理中贯彻人本管理理念,发挥知识分子作用,应确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要注重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机制,用事业留住人才,形成尊重知识分子的氛围,要调动市场功能,坚持党管人才。  相似文献   

7.
一、忧国忧民意识是中国知识分子最可宝贵的思想传统几千年的中国历史告诉我们,在传统文化熏陶下的中国知识分子,虽然他们都不可能摆脱历史的局限和阶级的局限,虽然他们中确有少数人早已随历史的洪波而沉沦,然而从其主体上说,他们中的大多数都具有浓烈的代国忧民意识。化国忧民意识是中国知识分子最可宝贵的思想传统之一,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加以说明:首先,历朝历代都有一些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典型,他们是历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春秋战国时期,列强纷争,战乱频仍,百姓受涂炭,国家盼统一。这期间活跃在政治、军事、教育等领…  相似文献   

8.
人才成长有其自身规律,充分认识并遵循其规律,对于促进知识分子尤其是青年知识分子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知识分子成才的基本规律有:成才峰值规律、时势造就规律、内外因互动规律、协调发展规律、群体共生规律、优势积累规律。  相似文献   

9.
无论从知识分子的数量、还是从知识分子的社会作用来看,知识分子在我国都已经成为人才资源的主要部分。要充分发挥广大知识分子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就必须把知识分子工作真正纳入到人才强国战略之中。  相似文献   

10.
大国与人才分不开,中印都是发展中大国,都发展很快,都得益于各自拥有大批一流的知识分子。中印都在努力使大国变为强国,都在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虽然人才各行各业都有,不见得都是知识分子;知识分子也不见得个个都是人才,但作为社会脊梁,在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大显身手的人才。  相似文献   

11.
“21世纪什么最贵?是人才”。这是电影《天下无贼》中葛优的一句经典台词,现在被传遍大江南北。当今社会,确实出现了“一将难求”的局面,人才竞争日趋激烈。随着大批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中国已成为世界的生产制造中心,因此,中国的企业对人才也有了更高层次的要求。随着国内高校的扩招与大批国外人才的引进,人才竞争将进一步加剧。身处这个竞争激烈、优胜劣汰的环境里,我们怎样才能脱颖而出,怎样才能取得成功?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03年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以后,我国的人才建设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人才工作处在最好时期。总体判断可以归纳为四句话: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战略思想深入人心,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已经初见成效,党管人才的组织架构基本建立,人才工作已经取得了突破性发展。下面,本文围绕未来人才发展战略,谈八个方面的战略思想。  相似文献   

13.
从人才战争到人才管理:美国人力资源管理的新趋势 20世纪90年代之前,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中,“人才”的概念很少被提及,但是自20世纪90年代末期,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人才一词在各种文献中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1997年时,麦肯锡公司针对企业界即将面临的高管人员短缺问题做了一项名为“人才战争”或“人才争夺战”(war for talent)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辛斌 《现代领导》2003,(8):26-27
吴泗宗教授是记者的老朋友,他对本刊一直很关注。“人才驿站”专栏上关于“人才理念”的访谈他每期必读。一次在电话中聊起,吴教授说由他来谈谈中国港澳台地区的人才理念,这下正合记者之意。于是我们在酷暑  相似文献   

15.
张哲 《群众》2017,(18):61-63
毛泽东善于将历史经验、历史知识以及历史发展规律辩证地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使之成为治国理政的重要依据。从毛泽东读史用史及对历史人物的点评,我们可以看出,一个好领导应该具有什么样的能力和素质,以及如何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领导者。重视人才、从善如流“出主意”需要人才贡献智慧,“用干部”需要人才发挥能力。因此,一方面,领导者必须认识到人才的极端重要性,要善于将具有真才实学的人才团结在我们党的周围。另一方面,领导者只有善于纳谏并且能够从善如流,才能充分发挥人才的智慧和能力,从而体现他们在团队中的价值。1945年,毛泽东在中共七大报告中以《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为例,生动阐述道:“梁山泊没有吴用、公孙胜、萧让这些人就不行……无产阶级要翻身,劳苦大众要有知识分子,任何一个阶级都要有为他那个阶级服务的知识分子。”毛泽东之所以认为刘邦、朱元璋这样的“老粗办大事”,正是因为他们懂得如何与知识分子相结合,以及他们能够充分发挥知识分子在治国理政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论“五四”时期知识分子的民主思想吴乃华“五四”时期,陈独秀、李大钊等先进知识分子提出了民主和科学的口号。民主和科学成为“五四”的旗帜,反映了“五四”启蒙思潮的精神实质。“五四”民主思想是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发展的总结,它深化了中国人民对民主的认识,但其本...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人才竞争,白2008年中央的“千人计划”出台以来,中国正由“人才流失国”向“人才回流国”逐渐扭转。中国人才战略的重要意义不仅在于吸纳人才,还在于引领和驱动目前亟需的发展模式的转型,高质量的人才正是关键。  相似文献   

18.
西部大开发需要人才来开发,西部地区的人才资源开发应放在西部大开发的优先地位。省长程安东同志曾多次指出:“西部大开发,关键是人才资源的大开发。”严格意义上说,只有有了人才,才能形成第一生产力。只有有了人才,第一生产力才能变为现实生产力。西部大开发必将带来西部人才的聚集和竞争,而这种竞争又会形成大发展的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19.
尚莲霞 《求索》2014,(9):183-186
徐悲鸿执掌时期的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毕业生相继留校任教或被国立北平艺专、中央美院聘任为师资力量.这些徐悲鸿的弟子们继承和发展了徐悲鸿美术教育思想,并推动了新中国美术教育的发展.徐悲鸿通过“广收旁听生”、选派学生出国深造以及聘任优秀毕业生等三方面举措逐步实现了储备人才-培养人才-重用人才的整个人才培养过程.  相似文献   

20.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才资源开发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发展人才资源,增加总量、提高质量,二是挖掘人才潜力,把人才尚未施展出来的智力、能力加以开发利用,二者不可偏废。从某种意义上说,眼睛向内,盘活现有人才,挖掘人才潜力,是更具基础性因而更显重要的一项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