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0篇
中国政治   17篇
政治理论   3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于整个社会舆论环境的影响,近几年军校学员的现实思想状况正在发生新的变化。特点之一是政治思考明显淡化,而对人生价值的思考比较热衷。为此,我们侧重在本校本科三年级学员中进行了人生价值观方面的专题调查和研究。 一、青年学员在人生问题上的现实思想反映 在实行对外开放的过程中,各种人生价值观均已粉墨登场,受其影响,军校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正确的、积极的方面仍占主导地位,消极的、错误的人生价值观亦有所表现。 其一,崇尚奉献至上的人生价值观,有理想,要奋斗,决心在事业上有所作为,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经过多年的教育,多数学员对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有了比较正确的认识。他们把尽心尽力地为社会创造财富、任劳任怨地为即将从事的事业添砖加瓦,作为自己“必须  相似文献   
2.
组织学员利用暑期开展社会实践,紧紧围绕提高政治觉悟和培养创新能力,坚持重点项目与普遍参与相结合、服务军民与科技宣教相结合、社会认知与理沦指导相结合,把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引向校内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互补共育的良性循环,是推进军校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3.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坚持与时俱进就要推进理论创新。理论创新必须以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前提,在坚持与发展的统一中开辟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社会主义大国,发展问题至关重要。社会主义唯有大发展,才有生存权。所以邓小平同志说,“发展才是硬道理”。邓小平同志立足于当代中国社会实际,借助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清晰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  相似文献   
5.
本文着眼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生价值观的矫正这一现实难题,从中国传统精神文化与当代精神文明建设的联通之处,深入考察解析了孔子关于君子人格的若干规范在人生目标上志存高远;在人生涵养上知书达礼;在处世之道上忠恕守信;在人生得失上重义轻利;在人格形象上正大光明;在人生境界上和而不同等。把握上述君子人格内涵的精髓,不难领悟到中国传统教育所着力宣扬的儒家理想人格的理论魅力及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邓小平知识分子理念是在反思建国以来知识分子问题上的理论误区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其基本内涵包括:确定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的政治地位;高扬知识分子在当代社会中的创造价值;强调知识分子队伍以及人才大军的功能发挥。这些理念在中国社会发展中的重大实践价值,已经在中国的执政党建设、社会文明进步和民族素质提升等方面得到彰显,并对实施我国的人才强军战略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对马克思、恩格斯早期思想的研究中,理论界大多认为,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序言中所说的“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指的仅仅是《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我认为,这种理解是片面的。它直接影响到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等马、恩早期著作的评价,因而不可不辨。以《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作为马克思新世界观萌芽的第一个文件,并不符合事实。这种“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在  相似文献   
8.
恩格斯曾特别强调的"<宣言>核心的基本思想",在当今社会的现实发展中仍然发挥着历史辩证法的强大威力:现实社会在<宣言>揭示的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求存生变,阶级斗争在<宣言>揭示的社会经济政治关系中顺势演变,崇高理想在<宣言>揭示的人类解放的征程中变得更为现实,无不彰显着<宣言>的历史洞察力和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9.
陆克富  周碧晴 《前沿》2005,(7):9-11
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价值的解读直接关系到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的理解。本文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三次理论飞跃、“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内容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与创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具有鲜明的原创性理论特征等三个角度对这一问题作一粗浅探析。  相似文献   
10.
去过安徽桐城者,想必总会铭记其中一景--"六尺巷".这条极为平常的小巷名扬古今,是因为它流传着令人常思常得的一个故事.说的是清代礼部尚书张英,得知家人与邻居为建围墙而争地皮一事,并向他求助时,遂修书一封,题诗一首日:"千里修书只为墙,再让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劝导家人忍让为上.张英身为朝廷高官,却不像某些权贵那样,依仗权势为家族争利,反而采取了谦让不争的态度,教育家人要淡化与他人的争斗意识.家人亦深明大义,将待建的围墙退让三尺.邻居为张英的官德感动,遂将正欲修建的围墙退让三尺.于是,两家的围墙之间,就形成了一条六尺宽的小巷.从此两家不争不吵,和好如初.后来,这条"六尺巷"就成了互谅互让之美德的象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