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南非政府为保护日益恶化的环境 ,近年来通过了一系列环境立法 ,运用法律手段保护生态环境 ,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并把环境立法与人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其重要意义是宪法确定了环境权为一项基本人权 ,从而实现了从应有权利向实有权利的过渡 ;发展了环境公共托管人之理念和上下代之间的环境平等观念 ,突出了对人权的保护。  相似文献   

2.
吴斌  李庆国 《江淮法治》2010,(15):49-51
在地方立法实践中,立法后评估有诸多不同的称谓,如:“立法评估”、“立法评价”、“立法测评”、“跟踪问效”、“立法质量评估”、“立法效果评估”、“二次立法”、“立法回头看”等等,但实质却很明了,从人大角度讲,就是通过选择对现行地方性法规的质量和实施效果进行考察、分析、评价、估量,对地方性法规的基本价值作出判断,为地方性法规的立、改、  相似文献   

3.
鹰远 《法治与社会》2013,(10):14-14
"您认为条例实施后,广州市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状况是否有所改善?""对破坏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现象,现有规定能否有效解决问题?"《广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施行已逾14年,为了掌握法规的实施效果,广东省广州市人大常委会近日对条例进行立法后评估民意调查。(7月19日《法制日报》)立法后评估又称立法效果评估,就是法律法规实施后对其进行立法质量评估,官方有种通俗的说法叫立法回头看。在我国,它于本世纪初试行  相似文献   

4.
行政立法效益评估——美国的做法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瑞 《行政与法》2010,(4):91-94
行政立法效益评估是美国自上世纪70年代以后逐渐发展起来的通过运用成本——收益分析或成本——效果分析方法对行政立法进行评估以改善行政立法质量的一种制度。目前行政立法效益评估已经成为美国重要行政立法的必经程序之一,有效地促进了管制政策制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对于提升行政效能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本文从美国行政立法效益评估兴起的背景、主要做法及其对我国行政效能监督的启示三个方面对美国行政立法效益评估进行了阐述,文章认为美国行政立法效益评估中立法谦抑的指导思想,集中统一的审查机制和科学合理的评估方法对于我国行政效能监督建设最具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姜飞燕 《法制与社会》2014,(26):268-269
地方立法质量与立法数量的统一是地方法治建设的前提条件,地方立法效果评估作为提升立法质量的重要措施逐步得到立法机关和公众的认可。本文通过对地方立法效果评估基本概念的介绍,针对我国当前地方立法效果评估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构建地方立法效果评估体系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当今世界环境状况日趋恶化,一方面使立法空白凸显出来,另一方面也使得原本环境法体系中的一些内容因不适应当前的形势而亟待修改.本文从"生态文明"和"法治建设"两个方面来对生态环境法治建设进行论述,并提出了对我国生态环境法治建设的一些具体设想.  相似文献   

7.
曹雪 《法制与经济》2010,(11):84-84
当今世界环境状况日趋恶化,一方面使立法空白凸显出来。另一方面也使得原本环境法体系中的一些内容因不适应当前的形势而亟待修改。本文从“生态文明”和“法治建设”两个方面来对生态环境法治建设进行论述,并提出了对我国生态环境法治建设的一些具体设想。  相似文献   

8.
对地方性法规进行立法后评估,是地方人大为改进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作出的一种新探索,采取的一种新形式。据统计,7年来,甘肃省人大常委会先后对20多部地方性法规进行了立法后评估。据介绍,2004年,甘肃省人大常委会建立了法规跟踪评估制度。  相似文献   

9.
李静 《政府法制》2009,(7):40-40
立法评估制度又称立法效果评估,指立法主体根据一定的标准、方法和程序对已经颁布的行政立法的实施效果、总体质量和基本价值进行分析和评价的制度,其目的是为法规、规章的修改完善提供依据,不断改进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和水平。  相似文献   

10.
《公民与法治》2008,(1):6-8
2006年,石家庄市人大常委会法制委首次开展了地方立法质量跟踪问效活动,即立法效果评估工作,对《石家庄市民心河管理条例》、《石家庄市粉煤灰综合利用管理条例》、《石家庄市市政工程设施管理条例》三项地方性法规立法质量进行了客观的评估,总结了立法经验,  相似文献   

11.
立法评估制度又称立法效果评估,指立法主体根据一定的标准、方法和程序对已经颁布的行政立法的实施效果、总体质量和基本价值进行分析和评价的制度,其目的是为法规、规章的修改完善提供依据,不断改进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和水平.  相似文献   

12.
立法质量是指作为立法活动的结果的法律产品的好坏程度。立法质量深刻影响法律运行和操作的各个环节,在法治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立法质量衡量的指标体系包括遵循法治原则,运用科学的方法,依照合理的程序等指标,通过立法质量指标体系进行时间上的预估,立法后的评估以及长期的跟踪评估,对我国的法律进行检查监督,从而提高公众的参与程度,使法律更具可行性和操作性。  相似文献   

13.
立法后评估理论与实践初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近年来有关地方立法机关不断探索提高立法质量的方法和途径,自2000年以来,对法规的实施情况进行了立法后评估.立法后评估,是指法律施行一段时间后,采用多种方式进行调查研究,对法律的实施绩效进行分析评价,对法律中所设计的制度进行评判,并针对法律自身的缺陷及时加以矫正和修缮.由于立法后评估在我国的实践时间尚不长,相关的统一规范也未形成,因此有必要对立法后评估的评估主体、评估内容、评估方法、评估原则和评估实效等关键问题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14.
立法后评估对象的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立法后评估是指法律实施一段时间以后,有关政府部门、组织或人员对其实施效果等进行评估,根据法律在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其立法上的原因,从而进一步完善立法。立法后评估对象的选择依据在于立法后评估对象选择的有效性、必要性以及可行性。  相似文献   

15.
国际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对我国环境立法的启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当今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 ,包括生物多样性锐减、森林面积减少、土地资源状况恶化、水环境恶化、气候变暖等已日趋国际化 ,严重危及到整个人类的生存。这些问题往往是在各国国内进行的国际法未加禁止行为造成的。在这样的情况下 ,本文指出了当今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立法方面的缺陷 ,其中涉及到管理体制、立法意识、现行法律本身等问题。面对这些问题 ,文章指出我国生态环境立法要加快与国际接轨 ,树立风险防范原则的立法理念等一系列措施 ,以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张禹 《行政法学研究》2008,(3):16-21,35
立法后评估是了解立法效果,提高立法水平的重要手段,评估主体制度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对制度设计原则、主体分类的研究,以及国内外实践的比较,我国应当将立法机关确立为地方行政立法后评估的评估单位,并科学设定后评估的参与者,以确保立法后评估达成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17.
王江  黄锡生 《法律科学》2011,(3):193-200
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既需要预防生态环境退化,还应根据生态环境发生退化的程度对其进行事后恢复。生态环境恢复关系到"当代人"和"后代人"的环境权益。与传统环境立法不同,生态环境恢复立法更强调对已经被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事后救济。我国现行立法中,这方面的法律规范尚有诸多缺失,应加强生态环境恢复方面的立法,为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法制保障。  相似文献   

18.
立法后评估标准的概念、维度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立法后评估标准对评估结论具有决定性影响。立法后评估标准是评估主体对正在实施的法律规范进行质量和影响状况评价所依据的准则或尺度。立法后评估标准涉及多种视角与维度,是应然与实然、形式与实质的统一。对立法后评估标准的设定具有主要影响的因素是评估主体和评估对象。  相似文献   

19.
立法后评估是当前世界各国都已普遍采用并建立的一项重要制度,其主要是用于在法律法规实施以后,运用动态的方法来检验立法质量,提高立法效果,从而达到立法的最终目的。近年来,我国各级立法机构正在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积极探索立法后评估这一项制度。其中,通过研究国外成熟的立法后评估制度是较为有效和相对简单的方法。本文通过分析比较我国与国外的差异,借鉴、吸收国外的优秀、先进的部分,弥补我国目前在立法后评估制度方面所存在的缺陷和问题,从而最终建立和完善我国立法后评估制度,提高我国的立法质量,进而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制度的进步和完善。  相似文献   

20.
立法后评估的“利益相关者”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立法后评估是指法律实施一段时间以后,有关政府部门、组织或人员对其实施效果等进行评估,根据法律在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其立法上的原因,从而进一步完善立法。立法后评估的“利益相关者”模式是指受法律直接影响的组织或个人参与的法律实施效果的评估模式。该模式的采纳能够让立法者对立法实施状况获得真实、全面、客观的评估意见,从而获得相对科学与客观的评估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