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6 毫秒
1.
中国古代就被称为“礼仪之邦”,中国茶道中吸收了“礼”的精神,上自朝廷皇家,下至平民百姓皆有茶礼。茶礼在风俗相同、方言相通的闽南和台湾的工夫茶中表现尤为突出。在当地人的“开门七件事”中,工夫茶被摆在首位,谚云:“宁可一日无米,不可一日无茶”。人们习称茶叶为“茶米”,把茶叶冠于大米之前。工夫茶的泡饮自成令人叹为观止的艺术,大有工夫可言,  相似文献   

2.
一我是喝茶人,自觉得白开水味淡,矿泉水凉胃,咖啡苦涩,其他饮料多数不是太甜就是含有防腐剂或色素,非不得已基本不用。我认为茶是最健康的饮料,一日不可无茶。我喜欢喝乌龙茶,如果没有乌龙茶,绿茶、花茶、红茶也凑合着喝。大杯茶或工夫茶,浓浓的茶或淡淡的荼,全可接受,这大概是条件和习惯所使然。  相似文献   

3.
里正 《福建乡土》2015,(2):61-63
"中国绿茶数天山",可见天山绿茶在中国茶界及蕉城人生活中的地位。吃茶有道在中国早期茶艺中,曾把茶叶碾成碎末,罗细,然后冲水将茶末调成糊状喝下,因而叫做"吃茶"。但焦城人将茶叶叫做"茶米",将喝茶叫做"吃茶",含有以茶当饭当酒之意。蕉城自古城乡民众均有饮茶、品茶习惯,每当清晨、夜晚或工暇时间,人们多有冲茶品饮之习。农民、工人在田间或工场劳动、生产,均用陶瓷罐  相似文献   

4.
杨红文 《今日民族》2008,(2):65-66,F0003
不知什么时候起,昆明街头的茶叶铺悄然多了起来,城南城北还建起了几个茶叶批发市场。走进去,各式各样的普洱茶占据了店铺的十之八九。一时间,喝普洱茶成了一种时尚,藏普洱茶好像充满了无限商机。我对茶只是停留在喝的程度上,还没有上升到品、赏、藏的地步,却也跟风而动,与朋友跑到了普洱市镇沅县去看大茶树。  相似文献   

5.
茶与石     
我最早接触茶是在母亲那里。那时,在她的茶杯里,茶叶甚至占了一半以上的地方。掀开杯盖,一股苦香弥漫开来,母亲呷一口茶,神情仿佛满足得很。印象里我自己喝茶是工作以后了,但仅仅给白开水加点味道而已,对茶中三味并不知晓。工作后又去读书,学业的压力和紧张可想而知,于是便借助茶提神醒脑,甚至越喝越浓。清晨,泡上一大杯酽酽的茶,摊开书本,一天的学习、生活也就开始了,茶于我是实用经济的饮品。  相似文献   

6.
《就业与保障》2011,(11):54-55
无论男女老少都喜欢在周末休闲的时候.慢,陉地泡一壶茶.享受假日的休闲。不过,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喝茶养生的。我们来看一下.哪些状况下的我们需要和茶叶隔离起来。  相似文献   

7.
品味普洱茶     
云亦 《今日民族》2006,(2):48-48
我们想用目光穿透历史,很难很难!用舌尖来体味历史,我们可以!一饼茶,托在手上,轻轻的,我们甚至可以忽略这微不足道的重量。在岁月的熏染之下,所有的浮华都随风而去,与岁月之波一同沉入时间的洋底。开一泡普洱茶,就像打开了历史的窗户,我们冲饮的不是那一芽芽的茶叶,而是一叶一叶岁月的痕迹和历史的生动。一饮一啜,我们用味蕾在和历史对话。沧桑,深沉的历史,随着温软的水一起流进血液,融入灵魂。有人说:喝普洱能喝出沧桑,我喝普洱,喝出的是感恩。感谢采茶人的辛勤,感谢岁月的厚爱,感谢上苍的恩赐,感谢这泡茶的水,感谢这盛茶的杯子,感谢这时光…  相似文献   

8.
细品咖啡     
茶也好,咖啡也罢,怎么去喝每个人都 有自己的习惯。不过,怎么就有人为"饮(去 声)",有人为"品"呢? 记得年少的时候,风雅的舅父对我喝 茶的方式颇不以为然,说:"你这样喝,与 饮牛有什么区别?"当然作外甥的,对于在 窗前一坐半晌,细品香茗的中年男人也是  相似文献   

9.
周恩来总理生命垂危之际, 有一天突然要人给他泡一杯瓜片茶。工作人员轻声地问总理又想什么了?总理断断续续地说:"我在想叶挺,他当军长时给了我一筒瓜片茶……"说着说着,泪眼模糊进入沉思中。  相似文献   

10.
《群众》2017,(14)
正因老掌柜生病,临时接管小茶馆生意的少掌柜,为了应对惹不起、受不了、时常前来白喝的知县老爷,专门选择不开之壶中的水来泡茶,以至让上等的好茶叶也泡不出应有的茶味。久而久之,知县老爷先少来,后就不来了。复出的老掌柜问缘由,少掌柜答道:"我给他沏茶,是哪壶不开提哪壶!"一句"哪壶不开提哪壶",是民间智慧与策略的集成,在日后的传播中,远胜于  相似文献   

11.
泰国人喝冰茶,在气候炎热的泰国,人们喝茶时总要在热气腾腾的一杯热茶中加入一些冰块。喝茶时只盛半林,很容易散热.喝后使人倍感清凉,还能生津解暑。埃及人喝甜茶。他们招待客人,常端上~杯热茶,里面放人许多白糖,同时送来~杯供稀释茶水用的生冷水,表示对客人的尊敬。印度人喝奶茶。他们喝茶时要在茶中加入牛奶、姜和小豆宏,彻出的茶味与众不同。印度人喝茶的方式十分奇特,把茶斟在盘子里,伸出舌头去舔饮,可谓独具一格了。俄罗斯人喝红茶。他们先在茶壶里泡L浓浓的一壶茶,要喝时,倒少许在茶杯里,然后冲上开水,浓淡随自己…  相似文献   

12.
茶事     
吴志实 《人民公安》2006,(10):54-55
我喝茶是从喝花茶开始的,后来改喝绿茶。绿茶的好处是本色天成,清香是自然的,有田野的气息。不似花茶,人为的痕迹重,茉莉花、玉兰花固然芬芳,可一入茶,原味便都让花的香气夺去了。我想,北方人喜喝花茶和地理环境乃至长途贩运影响茶质有关。因为茶叶娇气,最怕污秽之气,容易变味,用花的香气来冲淡是最好的办法。据说,南方的茶运到北方,起先是不加熏制的,只是杀青、揉制,到了目的地才将花朵掺入其中。不知这说法准不准确。喝绿茶之外,我也偶喝红茶和乌龙茶。记得有一年去福建,泉州的朋友请我喝功夫茶。他把喝茶的器具带到了宾馆,这让我老大一惊…  相似文献   

13.
张立勤 《人民公安》2010,(21):59-59
<正>喝茶,是父亲的最爱。喝茶,就得喝浓茶,浓茶才叫做好茶!——这是父亲常说的一句话。父亲一闲下来,总会泡一缸子茶,看着茶叶儿在水中舒展开来,由上而下,由下而上,在水中悠悠浮动,像是跳着曼妙无比  相似文献   

14.
苏茶的清好     
<正>"就像每天习惯有模有样地沏壶茶,龙井和碧螺春无所谓,质地要好一点,我更喜欢茶叶在温水里变得饱满的过程和注入白瓷杯相衬后那种赏心悦目的淡绿,让人感觉拥有很多。"无意间我又翻到了若干年前的一段文字,把它端详了几遍,仿佛因为对生活的深入,此时的心境弥补了当时抒写这  相似文献   

15.
青阳茶事     
马晓鸣 《人大论坛》2007,(10):47-47
青阳的罐罐茶不是泡而是煮的,青阳人统称为“炖茶”,其制作并不复杂,主人先捡些枞木须之类的易燃物在火塘里生起火,待粗壮的柴禾变成燃烧的木炭后,将茶罐放于火上(事先在茶罐里注如一定量山泉水),待罐内的水煮沸时,放上一把(约十克)茶叶(多为自家人在清明节前后采摘),为使茶、水能更好地相融就用一根筷子拌茶叶,茶汁充分浸出后,再向罐内加水至八九分满,直到茶叶又一次煮沸时,才算将罐罐茶煮好,方可倾茶入碗。  相似文献   

16.
“茶”是中国南方人发明的风味饮料,现在仍是世界上与咖啡、可可齐名的三大饮料之一。唐人陆羽的《茶经》是我国最早的茶学专著。但一二千年以前的茶是什么样子?谁也没有看到实物。 在马王堆汉墓的出土文物中,我们不仅看到了两千年前的茶叶,而且从竹简上,我们还发现了以茶做成的食品——苦羹。 关于苦羹,专家们有人认为是茶叶和米做成的汤;有些专家则认为是“苦菜汤”。但西汉贵夫人死于吃甜瓜的季节,这时,苦菜已经老了,不可能做食品了,还是以“茶羹”说较为可信。若此,则  相似文献   

17.
大师的茶道     
《世纪行》2015,(11)
<正>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文化是国人的骄傲。一杯好茶,清幽质朴中,有花的香气,诗的情愫。细细品味,感怀浮生得失,洞悉沧海桑田,心灵回归宁静,此为茶道之境。鲁迅先生生于茶乡绍兴,喝茶是他的爱好。他对品茶有自己独到见解,并且善于借喝茶来剖析社会和人生的弊病。他的文章和日记中记述了不少饮茶之事、喝茶之道。"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不过要享这‘清福’,首先必须要有工夫,其次是练出来的特别的感觉。"鲁迅先生在  相似文献   

18.
赵光 《今日民族》2004,(5):40-41
裕固族从事畜牧业生产,传统的饭食习惯为每日三茶一饭,主食以面食为主,副食有酥油、奶皮子、酸奶、曲拉、手抓肉、肉肠和支果干等。喝早茶至今仍然是裕固族人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种习惯,熬茶更有一番研究。一种是把茶叶(砖茶)捣碎,投入凉水锅里,并加草果、姜片等作料,一同煮开,待茶熬酽(浓)后,再调上食盐和鲜奶,用勺子反复搅动,然后倒入茶壶里。碗里放少许炒面,上面调酥油、曲拉、奶皮子等,最后沏上熬好的奶茶就可以喝了。喝这种茶时只用单根筷子,酥 油浮在奶茶 上面, 既可 保温, 又能 调味, 下口 时必须…  相似文献   

19.
仲春时节。闽南的大地上,到处涌动着春的气息,绿的盎然。午后时分,我来到永春县玉斗镇采访,快到镇部时,碰到一群采茶归来的村民,我随即就和他们聊了起来。其中一位叫康天启的话引起了我的深思,肩扛着一大袋茶青的他说:“干部常学习,我们受益多。我们的镇干部从去年学了‘三个代表’后,就四处帮我们跑市场,联络省茶叶进出口公司,把我们产的玉斗佛手茶给销往欧盟去了!”从他的言语中,我能感受到他们的自豪与激动!  相似文献   

20.
(Situation:OnedayJohnandhisfrend,LiMing,visitateahouse)约翰:来中国这么长时间,我还是第一次进茶馆儿。李明:是吗?其实我也很少到茶馆喝茶。约翰:现在这种茶馆儿多吗?李明:不多,比饭馆儿少多了。约翰:那是为什么?是中国人不喜欢喝茶了吗?李明:当然不是。原因很多,很难用一两句话说清楚。今天你想喝什么茶?约翰:随便,什么菜都行。(几分钟后,服务员端来茶。)约翰:(喝一口)这种茶真好喝。李明:说说看,这是什么茶?约翰:我只知道你们北方人喜欢喝花茶。这肯定不是花茶。李明:确实不是花茶,这是绿茶,是茶叶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