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随着"互联网+"等就业形式的多样化发展,灵活就业人员从业数量也在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的推动下迅猛增加,同时该群体的权益保护和社会保障缺失问题突出.新业态灵活就业人员抵御社会风险能力脆弱,需积极构筑基于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的新业态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障制度安全网.通过利益相关者理论和米切尔评分法梳理划分新业态灵活就业人员的主要...  相似文献   

2.
《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若干意见》发布后,福建省劳动保障厅为对应发展需要,5月21日即从就业、职业培训、社会保障三个方面推出八项举措。今后,海西区域内的一些固有模式有望被打破。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随着新就业形态迅猛发展,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问题日益突出。文章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存在的问题从工会视角提出促进新就业形态发展、提高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保障的应对之策,力求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权益保障工作及其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方长春 《群众》2020,(4):12-13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运用,以及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网红经济”等新经济形态的兴起,电商、兼职文案、网约车、电子竞技师、快递、外卖等各种新型就业形态不断涌现,新就业形态不仅成为就业增长的重要渠道、“稳就业”的重要发力点之一,而且还将积极作用于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正因为如此,新就业形态得到了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新就业形态”这一概念连续多次出现在各级政府工作报告中。党的十九大以来,江苏省围绕实现“更高质量就业”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大胆实践,新就业形态在新增就业、吸纳传统产业溢出劳动力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不过在新就业形态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进一步激发新就业形态在吸纳就业方面的潜能变得越来越迫切。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武汉市新就业形态快速发展,成为促进武汉稳就业的新动力。但同时,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问题也面临挑战。究其原因,一是现行劳动保障制度顶层设计滞后;二是行业管理存在短板。要解决这些问题,除国家层面作出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外,武汉市需要积极支持新就业形态发展;探索完善适应新就业形态特点的用工和社保等制度;建立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协调联动机制;加强和规范行业管理;充分发挥工会组织职能优势。  相似文献   

6.
在新就业形态下,灵活就业人员的劳动权益保障直接影响着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的目标,对促进新经济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文章旨在梳理关于新就业形态下灵活就业人员劳动保障研究的相关理论成果,并从构建平台经济、劳动者、政府、社会四个角度出发,利用双因素理论对新就业形态劳动权益保障问题进行保障因素和激励因素分析,提出了构建“四位一体”利益共同体的观点,以及促进新就业形态下灵活就业人员劳动保障发展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7.
《江西政报》2006,(22):11-19
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2006年-2010年) 目录 序言 一、“十五”时期主要成就及基本经验 (一)主要成就 1.就业再就业取得明显成效 2.职业培训取得较大进展 3.社会保障事业取得长足发展  相似文献   

8.
黄婧薇 《半月谈》2021,(2):17-19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所谓“新就业形态”,是指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特别是数字经济和平台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就业市场新样态。新就业形态之“新”,最主要是由于其呈现出五化新趋势:劳动关系灵活化、工作内容多样化、工作方式弹性化、工作安排去组织化、创业机会互联网化。这些变化,对广大劳动者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也考验着政府部门的应变能力。  相似文献   

9.
随着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已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能,在扩大就业规模,激发就业市场活力方面正在发挥着重要作用。不过,新就业形态提供的工作岗位不一定是高质量的,这给新就业形态的发展带来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通过对我省新就业形态发展现状的调查,提出发挥数字经济在提升就业方面的作用,还必须大力开展数字技能培训,加大数字技术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完善数字经济政策体系,大力发展平台型经济,以实现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相似文献   

10.
<正>近年来,基于新一代数字技术、对社会资源进行有效整合而发展起来的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代表的“四新经济”在我国蓬勃发展,在带动就业增长、促进创新创业的同时,也催生出一大批新就业形态,发挥了重要的“蓄水池”功能。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后,更多的新就业形态脱颖而出,顺势而为,成为吸纳就业的重要渠道,为稳就业、扩就业作出了重要贡献。第九次全国职工队伍状况调查报告显示,2021年依托互联网平台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达8400万人。但是与传统正规就业形态劳动者相比,  相似文献   

11.
李雄 《理论月刊》2022,(10):129-138
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权益保障是全社会普遍关注的一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从集体劳动权的角度增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议价能力”,加强工会组织建设,是一个重要突破口。同时,对新就业形态中的工会组织,要置于新时代中国特色劳动关系发展和治理这一宏大背景中全面考察和把握。新就业形态是出题者,工会组织是答题者。工会组织要在新就业形态中高质量开展工作,就要实现工会组织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实践创新。工会组织需要在价值导向上加强政治引领,在统筹协调上厘清两个基本关系,在具体工作上破解两大难题,为工会组织更好地适应新就业形态、更好地维权和服务、更好地助推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理论准备、制度支撑和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12.
新就业形态的类型特征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理解新就业形态的关键不只是新技术、新经济和新业态,而是随之而来的劳动关系的变化,以及与之相关的劳动方式的变革。根据劳动关系的"新"和劳动方式的"新",新就业形态可划分为三大基本类型:以"去雇主化"为典型特征的新就业形态(Ⅰ型)、以"多雇主化"为典型特征的新就业形态(Ⅱ型)、以标准劳动关系下劳动方式的新型化为特征的新就业形态(Ⅲ型)。新就业形态亟待克服的主要短板是由劳动关系的"新"所导致的,其中最为突出表现是I型新就业形态中的"去雇主化"带来的劳动者法律身份认定和权益保障问题。  相似文献   

13.
<正>就业是民生之本,社会保障是稳定之基。近年来,常熟市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围绕"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这一主线,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就业优先战略,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就业结构更加优化、创业带动就业效应不断显现,基本建立起城乡一体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为服务经济发展、改善民生、维护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一、基本情况"十二五"期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常熟市人力资  相似文献   

14.
"新就业形态"在工作时间、工作地点、管理模式等方面的变化,导致从业者和用人单位法律关系的定性模糊化。从业者工作时间过长、缺乏必要的劳动基准保护,职业风险大、工伤认定困难等都是目前"新就业形态"存在的法律困境。对此,要规范"新就业形态"的用工关系,保护从业者的合法劳动权益,补齐"新就业形态"法律短板。  相似文献   

15.
张宏如  马继迁 《群众》2023,(14):55-56
<正>新就业形态是建立在互联网等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和数字经济等产业革命基础上,伴随着消费升级迭代而出现的就业新形态,是就业体系的结构性变化。新就业形态已成为未来就业的重要方向。作为新生事物,新就业形态正不断呈现新变化,新变化导致传统监管等不匹配,不匹配产生诸多新风险,叠加变迁性和转轨性社会问题,“风险共生”现象凸显。因此,加强对新就业形态的风险治理成为必然趋势和迫切要求。  相似文献   

16.
赵炜 《人民论坛》2023,(1):66-69
随着技术进步和就业领域的扩展,数量庞大的青年劳动者选择进入以灵活化为基本特征的新就业形态领域就业和工作。新就业形态的不确定性和新工作场所特征的灵活性对青年群体来说挑战和机遇并存。只有在大力推进新业态经济的同时,建立更广泛的社会对话机制,创新推出适应数字时代的劳动规范和标准,为其建立更加通畅和宽阔的职业发展通道,才能保障新就业形态和青年群体相互成就。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一大批新职业获得蓬勃发展,满足了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潜力,但目前仍存在职业领域分布不均衡、职业保障体系不健全、职业培训制度不完善等问题。对此,应完善大学、政府、社会、市场与劳动者"五位一体"融合发展的人才培育模式,进而以点带面打造新型特色产业链,不断优化劳动力要素市场化配置、推动新职业健康持续发展,构建我国全方位、多样化就业途径的需要。  相似文献   

18.
刘洪 《群众》2023,(3):29-30
<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高度关注新业态发展,坚持网上网下结合,做好新就业群体的思想引导和凝聚服务工作。”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要加强新就业群体党的建设。兴化市全力打造“兴新向荣”党建品牌,组织实施红色领新、组织覆新、固本强新、赋能促新、关爱暖新、发展有新六大行动,不断提升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党建工作整体水平,凝聚经济社会发展“新”力量。  相似文献   

19.
为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强职业培训促进就业的意见》(国发〔2010〕36号)精神,落实第二十五次全国残联工作会议要求,提升残疾人职业技能水平,促进残疾人就业,实现年度新就业城镇残疾人20万人的目标,目前,中国残联下发《关于组织开展“加强残疾人职业培训促进就业年”活动的通知》(下简称“通知”),耍求加强残疾人职业培训促就业工作。  相似文献   

20.
二○一二年七月二十五日宁政发[2012]213号各区县人民政府,市府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职业培训是提高劳动者技能水平和就业创业能力的主要途径。加强职业培训,建立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制度,对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就业和稳定就业,保障和改善民生等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