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 毫秒
1.
"圈层化"是指青年群体由于价值观而聚合、兴趣点而分众所形成的特征各异的圈层,并在自己认同圈层中进行交流沟通的现象与趋势。青年群体网络"圈层化"往往会造成情感交流与文化发展的隔膜、"标签"自我与主流收编的抵抗、渴望入世与向往出世的矛盾。要破解其入世与出世之困,必须理性看待、合理引导,推动青年群体网络"圈层化"从"圈地自困"到"文化出圈",变"圈圈万重"为"圈层合一",既"理性入世"又"合理出世"。  相似文献   

2.
网络空间亚文化形成了一个被网络媒介、消费文化和全球化趋势重塑的新型场域,在这一场域内出现了青年文化圈层化、封闭化的现象,这是青年群体追求集体身份建构和自我认同并以集体化的方式和以文化资本为筹码进行斗争所导致的结果。网络亚文化场域与社会场域之间以及场域内部不同圈层之间存在着区隔与竞争机制,而惯习的培养则是圈子生成、存在和规训个体成员的根本逻辑。这种规训对青年个体行为及观念的影响往往是深层的,其负面影响需要我们予以警惕和重视。  相似文献   

3.
刘胜枝 《人民论坛》2020,(12):131-133
网络空间亚文化形成了一个被网络媒介、消费文化和全球化趋势重塑的新型场域,在这一场域内出现了青年文化圈层化、封闭化的现象,这是青年群体追求集体身份建构和自我认同并以集体化的方式和以文化资本为筹码进行斗争所导致的结果。网络亚文化场域与社会场域之间以及场域内部不同圈层之间存在着区隔与竞争机制,而惯习的培养则是圈子生成、存在和规训个体成员的根本逻辑。这种规训对青年个体行为及观念的影响往往是深层的,其负面影响需要我们予以警惕和重视。  相似文献   

4.
共同的兴趣爱好、价值观念、消费习惯等成为网络圈层的集合因素,而青年"入圈"不可避免地面临"信息茧房""回声室效应"、脱离现实等问题。对此,应当引导青年清醒"入圈"、理性"在圈",走出舒适圈、进入优质圈,形成优势互补、多元共生的"圈层共同体"。  相似文献   

5.
主持人语     
正"传统文化"和"价值观"是现今生活中耳熟能详的字眼。当它们作为学术词汇,并发展成为专门的研究领域时,国内外的专家和学者都给予了其极大的关注和热切讨论。传统文化具有历史发展的继承性,优秀的传统文化不仅铸就了历史的辉煌,而且在今天依然闪耀着思想的光辉、充满智慧的力量。作为内容的承载物,价值观是传统文化在社会青年间现实的传递棒,传统文化的传承不是架空于理论层面上,而是以价值观为载体,在广大的青年之间形成广泛的影响力,其中蕴含的丰富知识体系对青年发展及青年价值观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袁志香 《人民论坛》2020,(14):118-119
"饭圈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形态,具有狂欢性、交互性、圈层性等特征,其在青年主体意识构建过程中可能带来网络暴力、被动跟风、文化偏离等负面影响。对此,应当发挥偶像和"饭圈"对青年的正面影响,引导青年增强辨别力,塑造积极正向的主体意识。  相似文献   

7.
黄子纯 《创造》2021,29(4):54-59
在网络空间中,"泛娱乐化"思维入侵了新闻、教育、文学等各个领域,对正处于价值观塑造重要阶段的青年们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指出:"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a为避免青年在娱乐中迷失自我进而形成不良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理性分析网络"泛娱乐化"背景下青年价值观现状与归因,立足现实提出可行性引导策略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8.
项久雨 《人民论坛》2020,(1):104-106
一些有着相似兴趣或文化品位的青年群体因“趣”成圈,分属不同圈层之中的青年,既在圈层内部获得存在感、认同感、归属感,又在圈层之间感受着孤独感、疏离感。圈层不应成为阻碍青年成长发展的“密闭墙”,而应该是青年可以自由进出,并以此向外延伸拓展的“旋转门”。青年圈层同质化、私密性强,如果被隔离在圈外,就会出现进不了圈、说不上话的现象,教育者要主动融入青年圈层,做有力的引导者。  相似文献   

9.
新媒介青年亚文化发展迅猛,影响力剧增,文化关系愈益复杂。主导文化与青年亚文化之间一方面存在对立、对峙以及隔阂的互斥关系,另一方面在特定的社会语境中形成了多样的"共情""融合"的互嵌关系。青年亚文化的圈层文化实践不断超越小圈子范围,其思维方式和组织行为持续向其他文化蔓延,在促进文化融合的同时,也加重了亚文化圈之间的撕裂,甚至引发文化间的冲突和极化,包括主导文化与亚文化之间、亚文化之间、亚文化内部等多重面向。研究还发现,在性别文化领域,当青年女性从"不可见"逐渐转向"可见"时,网络两性关系呈现紧张态势,性别文化已成为青年亚文化研究中的"显性"议题。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媒介技术、行政力量以及个人行动的综合作用,成为上述文化关系变化的重要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10.
红色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天然载体。但实际生活中,红色文化微传播能力不强,红色文化面临"空壳化"危险。青年大学生是当前我国网民群体的主力军,也是各种异质社会思潮竞相争夺的主要传播对象。红色文化必须遵循"微传播"规律,改进传播方式,以提升红色文化在青年中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1.
本课题对重庆市908名不同职业、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政治面貌的青年进行了价值观的调查研究,分别探讨了重庆青年的政治价值观、道德价值观、人生价值观、知识价值观、职业价值观和婚恋价值观的现状,通过分析重庆青年价值观形成的原因,提出了加强重庆青年价值观教育的建议,以帮助重庆青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12.
一直以来,青年精神文化产品既是党和国家与广大青年进行沟通与交流的平台,又是党和国家对青年进行价值观教育引领的工具。以"环境变量"和"产品变量"两组描述变量对承载青年价值观教育功能的精神文化产品进行分析,梳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改造和初步建设、"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等四个时期青年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变迁轨迹,以期从中归纳出基本规律和发展趋势,为当前在青年群体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工作提供一些策略性建议。  相似文献   

13.
在传统研究视域里,人们较为注重时尚文化对青年价值观的单向影响,而没有深入考察二者之间的双向互动关系,从而未能全面揭示它们之间存在的相互影响规律.实际上,时尚文化以其独特方式介入青年价值观的生成过程、嬗变过程和功能发挥过程,促进价值观生成和变迁.同时,青年形成的价值观又主要通过催生作用、选择作用和引领作用与时尚文化进行互动,创造、甄别和引导时尚文化.我们应该促进积极的时尚文化成为塑造青年价值观的新视界,充分发挥时尚文化的价值意义;应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青年价值观教育之中,以更好支撑时尚文化;应该增强时尚文化与青年价值观之间的互动共进效果,发挥二者正向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4.
资本与文化的结合催生了文化消费主义。文化消费主义语境下的文化丧失了以文化人的功能,体现出文化功利化、过度娱乐化、真实虚幻化、趣味自私化的价值取向,使当代青年失落了精神信仰追求,道德意识和责任意识淡薄,同时给当代青年自我认知和人格构建带来阻碍。因此,结合青年人自身特点与社会角色,通过重建青年精神家园、发扬青年积极风格、回归青年文化主体性,来引导青年树立积极健康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15.
探究“内卷化”背景下青年“躺平”思潮流行的成因与应对策略,对于引导青年正确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在“内卷化”背景下,青年社会获得感的缺失是青年“躺平”思潮流行的内因,主要体现为“习得性无助”降低青年的自信感、“主动污名化”宣示青年的抗议,以及阶层焦虑导致青年斗志消沉。而亚文化中部分消极文化的流行与扩散是外因,主要体现为“丧文化”下青年情绪消解方式的扭曲、消费文化下青年认同危机的加剧、网络文化下核心价值观对青年引导作用的削弱。为了应对青年“躺平”思潮的不良影响,亟待加强心理健康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建立健全青年社会经济保障体系,甄别研究青年合理社会利益诉求,强化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引领。  相似文献   

16.
当前,"泛娱乐"大有愈演愈烈的倾向,给社会带来诸多负面影响。"泛娱乐"分散和掠夺了受众大量的注意力,动摇了人们尤其是青年群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导致宣传思想工作被边缘化、弱势化。因此,广大宣传思想工作者要破立结合,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地位,多出精品和力作,及时引导和纠偏过度娱乐化的倾向,培育文化自信,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相似文献   

17.
一、青年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是与一定的社会环境,历史文化以及青年期的心理特点相联系。不同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论理道德各方面因素的相互作用,形成青年不同的价值观。二、五十年代初至六十年代上半期,我国处在一个新旧交替,新社会的诞生代替旧社会的死亡同时进行的时期。与这一时期相适应的青年价值观,对新中国普遍怀有一种感情。在  相似文献   

18.
成人孩童化现象先后经过了由物质粉饰到内心追寻的演变,成为当前的流行文化现象之一.通过对18-40岁青年群体的Kidult现象的调研显示,20-25岁的青年群体需要特别关注,由于青年本身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时期,尚未定型,需要积极引导青少年正视成长的烦恼,改进现有主流文化的传播方式,注重主流文化意识的强化和教育引导.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圈层文化不断发展,吸引了媒体机构对其进行报道和传播,加快了圈层文化的"破壁"。然而,也存在一些典型问题需要重视,如部分媒体在传播中将圈层对立起来,导致圈层文化出现"断层"危机。因此,媒体机构应该在圈层文化传播中承担起媒介责任,正确引导圈层文化,建立良性的对话体系,营造多元和谐的圈层文化氛围,推动社会文化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20.
当代青年"丧文化"表现出青年亚文化的仪式抵抗,以自我嘲笑、麻木颓废等消极情感的表达为主,通过多样化的解构拼贴与具象重塑,反映了青年复杂的社会心态与情感。"丧文化"的生成是青年寻求自我认同与价值实现的内在需要与我国社会转型现实境况、互联网与新媒体的发展、商业营销行为的推动等外部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观上要引导青年形成积极健康的社会心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当代青年精神成人;客观上要优化外部条件,满足当代青年合理的物质利益诉求,营造清朗的网络环境,引导"丧文化"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