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相应地,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已成为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必然要求。有鉴于此,本文从利益相关者需求出发,就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进行了探讨,这有助于环境的保护开发。  相似文献   

2.
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在带来公共资源交易领域项目的不断增加的同时,也呈现出多元主体间的利益诉求日益分化和复杂化,引发公共资源交易领域内关键个人、群体或组织基于各自不同利益偏好的利益矛盾和争夺,公共资源交易市场成为私人利益与公共利益冲突的重点场域。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将研究重点从政府这一单一主体扩展到公共资源交易领域中地方政府、企业和专家学者等多元利益相关者,通过分析它们相互间竞争与合作的博弈关系,探析公共资源交易领域利益冲突的表现形式。针对公共资源交易领域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博弈和冲突表现,需要从厘清利益相关者在公共资源交易领域利益冲突中的角色定位、加强公共资源交易领域利益冲突防范的制度约束、整合公共资源交易领域利益相关者冲突发生的内外监管机制和搭建公共资源交易领域利益合作的"互联网+"信息共享平台等四个方面推进满足各利益相关者利益共赢的路径诉求,以期避免各利益主体间的"零和博弈"和"冲突内耗",有序推进我国腐败治理范围内公共资源交易领域利益冲突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3.
为了考察政治关联影响民营企业环境信息披露行为的内在机理,基于资源依赖理论视角,利用A股重污染行业268家民营企业数据,运用中介变量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政治关联对企业的环境信息披露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政府补助在政治关联和环境信息披露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研究揭示了政治关联能否影响环境信息披露取决于政府能否提供民营企业所需的资源,民营企业主动披露环境信息是一种自利行为,本质上是从政府手中获取资源,政治关联仅仅为政府与企业的资源交换和信息交换提供了通道。本文的研究成果拓展了环境信息披露影响因素的研究视角,深化了对于政治关联的认识,为环境治理和优化政企关系提供了理论参考。民营企业披露环境信息还处于起步阶段,受限于此,本文样本数偏少,无法进行面板数据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环境群体性事件的演化机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环境群体性事件存在情绪耦合型和直接利益型两种类型,不同类型环境群体性事件的演化呈现出不同的机理与路径,情绪耦合型环境群体性事件演化机理与路径为:环境矛盾与环境权益结构改变,情绪矛盾生成与耦合,信息传导机制的确定,环境群体事件群体心理构建,紧急性规范建立。直接利益型环境群体性事件的演化机理与路径与情绪耦合型环境事件演化机理与路径的典型差异在于:直接环境权益受损,体制内权益诉求,环境群体性事件发生。因此,环境群体性事件的阻断和治理应该针对不同类型的事件区别应对。  相似文献   

5.
随着社会脆弱性增强以及风险化加大背景下,因政府、社会组织及民众个人引发的突发伤害事件不断增多.在事件发生后,民众会向政府及其部门提出相应的利益诉求,并且利益诉求表现出非法性、高额性、模仿性和持续性,而政府不断变换的软硬兼施策略往往会带来刺激和启发民众、暗示或激励民众及导致政府行为变异或扭曲等问题.为此,政府应严格依法依规处置利益诉求型突发事件,主动公开事件和处置信息,争取上级政府支持和帮助并进行民众心态与认知的长期性疏导工作.  相似文献   

6.
西方管理理论系统引进中国20余年以来,有效地推动了企业管理进步和市场经济发展,但也逐渐显现出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脱节问题.管理理论与实践脱节,从时间跨度来看是管理演化过程的阶段性脱节,从空间环境来看是管理适应过程的磨合性脱节.在中国管理实践与理论脱节的环境下,依据超越情境、受情境制约和具体情境的理论,可以发现中国的管理实践与理论研究是沿着四条主要路径前行的,并形成了动态解决实践与理论脱节的情境模式.其情境模式主要有:管理科学技术的嵌入模式、普适性与差异性的整合模式、“中西合璧式”模式、实用主义与中学为体模式等.  相似文献   

7.
我国现阶段的群体性事件带有显著的时代性特征——以利益诉求为基础,通过不合理甚至不合法的方式,联合具有相同或相似利益诉求的弱势群体,形成利益或情感共同体,展开大规模的集群活动,借此表达心中的诉求,希望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以社会心理学为视角,运用国内外的相关理论,以我国具有代表性的群体性事件为例,针对我国群体性事件产生的心理动因展开分析,并提出相关的对策与建议,有助于有效地预防和控制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大数据时代信息主体需要对其个人信息更强有力的法律保护,与此同时,信息业者呼唤对合理收集、处理信息的法律认可,信息主体和信息业者都对法律提出自己的利益诉求。基于对人格利益和信息自由的利益平衡以及对信息人格属性和财产属性的利益归属,应以利益平衡思想指导个人信息保护立法,对信息主体和信息业者的不同利益诉求进行不同保护,并对个人信息不同权利主体的权利内容进行科学界定。  相似文献   

9.
中国城市社区服务兴起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发展至今已形成了一个多内容、多层次的立体网络系统。在此变迁过程中,社区服务内涵随着社区建设的开展越来越丰富多元,具有福利性、社会性、营利性和自治性四个内在价值诉求,而这四个诉求在实践中既不是同时也不是均衡出现,在不同阶段、不同地域和不同层次,表现出不同形式和途径,共同配合为社区居民提供全方位的无缝隙服务。  相似文献   

10.
在宏观经济发展不景气,地方政府财力紧张的现实背景下,PPP项目成为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供给的最优选择之一。作为一种公私伙伴关系,PPP项目必然涉及到不同的利益主体,能否满足多样化的利益主体所具有的差异化的利益诉求直接关系到PPP项目的成败。因此,有必要运用利益相关者理论对具体PPP项目中的利益主体进行准确的识别和分类,是科学规划PPP项目,制定合理化利益分配和风险共担等机制的基础前提。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我国地方群体性事件呈多发态势,对公民生命财产、干群关系以及社会和谐造成了严重威胁。地方群体性事件爆发的诱因甚多,关键性因素是地方政府现有的公民利益表达机制不够完善。文章以公民利益表达理论为视角,选取近三届“地方政府创新奖”中四个典型案例,从公民利益表达的技术创新、保障机制创新、决策模式创新、组织创新等四个维度,对完善地方政府公民利益表达机制进行了研究与探讨,并从现有改革中的“内输入”问题、社会组织的独立性问题、利益表达客体处理矛盾的公平性问题、公民精神的培育问题这四个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进行“多向-交互式”沟通是防范和化解环境风险的关键环节。在中国治理场景中,草根NGO能否以及如何促进沟通效能提升?本研究以垃圾焚烧风险沟通为视窗,基于对六家草根NGO的长期追踪,通过探索性案例研究法揭示了其提升环境风险沟通效能的“环式理论逻辑”,即:认知引导机制、政策保障机制、能力支撑机制及反馈激励机制促使NGO选择“撬动对话”这一沟通策略,通过平衡主体、激发意愿、优化内容、拓展空间四个维度的努力推动利益相关方坦诚对话,进而生产出情感、组织、言说、合作四类秩序。秩序的稳定运转将促使风险沟通效能在信息展示、意见交换、弥合分歧、推进合作等四个层次获得提升,并反哺于策略塑成机制。在此基础上,基于情境拓展进一步凝练四个理论命题,实现对逻辑框架的深度解读。本研究一方面推动了“对话理论”的本土化和操作化,丰富风险沟通理论体系;另一方面有助于深刻理解风险场景中草根NGO的角色及政社关系,为构建环境风险治理共同体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中原地区6县(市)的调查发现,农村群体性事件多发存在三个深层次原因:一是民众社会心理出现偏差,二是缺乏畅通的诉求表达途径和合理的利益博弈机制,三是群体性事件处置中存在"政府失灵"现象。针对这三个原因,提出农村群体性事件的治理路径:塑造公平诚信的社会环境,消解群体性事件多发的社会心理基础;构建合理有效的诉求表达与利益博弈机制,促使群体利益纠纷自我化解;提高基层政府的治理水平,妥善解决各类群体性矛盾冲突。  相似文献   

14.
亨廷顿是西方政治发展理论的代表人物。亨廷顿的政治发展理论处于变化之中,这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早期强调稳定、秩序;后期强调民主、文化。通过对亨廷顿政治发展理论内在理路的梳理,亨廷顿政治发展理论变化背后的"常",也即其思想的连贯性包括四个方面:性恶论的人性论基础;情境保守主义的意识形态;美国国家利益的核心价值关怀;对军队和军事实力的推崇。深入研究亨廷顿政治发展理论的变与常对于从宏观上审视美国的政治学发展,并对探讨中国政治发展的道路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5.
公共政策质量是指公共政策的合理程度,具体包括政策是否合情合法、是否具有可行性以及是否体现了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三个方面.根据公共政策质量的内涵和我国公共政策制定实际,以多源流理论为基础,可逻辑推演出公共政策质量的测量框架与测量指标.公共政策质量的测量指标由政策问题、政策方案、政策价值三个层面组成.针对公共政策质量测量指标边界模糊、难以定量的问题,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能够对公共政策质量进行科学有效的测量.  相似文献   

16.
转型期国内群体性事件频发,而现有的国内学者和理论家在经历十多年的研究后进入了"工具困境"时期。本文将社会网络分析和自组织临界性理论引入到对群体性事件的研究中来,通过社团结构分析、网络动态演化和沙堆模型来解构和分析群体性事件从生成演化至最终爆发的过程中,利益群体的结构变化及相互之间信息传递等相互作用的传导。并在新理论视角的分析下,提出了不同阶段的政策建议,为今后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王翠萍 《学理论》2013,(16):65-66,77
随着SA8000这全球第一个社会责任认证标准逐渐被广泛接受,全球范围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程度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虽然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认识还不乏模糊之处,但伴随着我国与国际交往越来越深入,我国企业要与世界接轨提升自身竞争力就必须跟上履行社会责任的步伐。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主要探讨企业如何在利益相关者的压力之下履行社会责任,打造中国企业负责任的形象。  相似文献   

18.
现代西方经济学对企业理论的研究在最近几十年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其显著特点是强调了企业内部不同利益者之间的利益互动和组织系统的协调。借鉴这些研究成果,我国在企业的治理结构的安排上,贯彻以人为本,切实保护投资者、职工、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9.
无论是"新制度经济学"还是"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都致力于反对政府干预市场,政策性负担被认为是国家干预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剥离政策性负担成为了解决中国情境下提高国有企业业绩的重要法宝。但是,企业社会责任和利益相关者等理论认为企业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并与政府存在一定的政治关联可以提高企业业绩。本文以中国邮政集团公司为例,分析得出政策性负担和企业社会责任存在重合,两者时而互为本质与表象,在此基础上认为国有企业有保留一定政策性负担的必要性,国有企业改革的关键在于改变其"行政治理"的现实、回归"公司治理"的本质。  相似文献   

20.
在利益相关者管理视角下,食品安全实质是食品企业满足消费者的利益要求——诚实履行对消费者的社会责任的问题。食品企业是否履行社会责任从而供给安全食品是权衡股东利益和消费者利益的决策结果。短期来看,其行为决策依赖股东和消费者两大利益主体力量的对比,长期而言,则取决于企业是否具有长期战略从而使得消费者利益与股东利益相容。制度环境的不同维度对企业食品安全行为的作用机理存在差异。我国社会转型期制度环境的不稳定是诱发食品企业短期行为、导致食品安全恶性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因而,规范食品安全监管秩序并发挥社会监督的作用是激励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从而保障食品安全的长久之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