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0 毫秒
1.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未成年人犯罪数量有增无减,这其中,未成年女性犯罪问题更是日益凸显。本文从犯罪心理学的角度分析、研究了未成年女性的犯罪心理、未成年女性犯罪心理形成的主体外因素,并且提出要从改善未成年女性成长的外部环境来对未成年女性犯罪进行预防。  相似文献   

2.
十六七岁是人生中美好的年华,而十六七岁的少女则被比喻为春天里的鲜花,人生中美好的花季。然而,近年来,不断有花季少女走上犯罪道路,人生中宝贵的年华却要在监狱中度过,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关注。下面仅就北京某法院1996年至1998年5月审结的未成年女性犯罪案件进行分析。一、未成年女性犯罪案件的特点(一)人员特征1.从犯罪未成年女性的户籍地来看,北京户口的城市未成年女性占绝大多数,占79%,外地来京务工的未成年女性仅占21%。2.从受教育的程度看,本应是读书就学的年龄,而这些未成年女性中,在校学生仅占1…  相似文献   

3.
在未成年人犯罪研究中,人身特征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但传统犯罪学中的人身危险性理论并不适合未成年犯罪人的人身特征描述。人身危险性只是未成年犯罪人外在的人身特征,对犯罪生成起到决定性作用的是未成年犯罪人具有的被害性特征,关注这一特征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未成年人犯罪占比下降,而社会对未成年犯罪的恐惧感却急速上升的背景下,有必要对未成年犯罪加以研究.本文以中国裁判文书网2019年L地区56份一审刑事判决为样本,分析未成年犯罪人76人.在归纳整理罪名、类型、刑期、犯罪具体情况及犯罪人个人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分析未成年犯罪心理特点及其成因.  相似文献   

5.
侵害未成年女性人身权利犯罪呈高发趋势,正确分析此类案件的类型特点、侵害发生的原因和相关防范对策的思考,对于进一步推进对未成年人司法保障制度的健全完善,维护未成年女性的合法权益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广东省未成年罪犯的人数绝对值逐年上升,未成年罪犯的数量占同期刑事案件总人数的比例也呈高位小幅攀升的态势。外来未成年人所占的比重较大、犯罪类型多元化、作案手段暴力化、团伙化是这个时期广东省未成年人犯罪的显著特征。未成年犯罪人在犯罪之前生活状态总体较差、家庭的教育方式普遍存在缺失、难以融入学校生活、过早失学等都是引起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1999年上半年上海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现象日趋突出,其犯罪人数、犯罪性质均呈上升和严重趋势,仅l-7月本市检察机关未检部门共批捕未成年犯罪嫌疑人499人,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15.5%,其中478人向法院提起公诉,同比增长14.6%。其特点为:一、从犯罪主体看,结构出现变化,低龄涉足犯罪,本市籍未成年人犯罪、女性未成年入犯罪增多1.犯罪低龄化趋势明显。在提起公诉的478个未成年人中,14-16周岁的由同期32人增加为42人,同比增长对%。犯罪主要类型是抢劫案,约占70%,其次是强奸和贩毒案。2.本市籍未成年人犯罪增多,共有348名,占未…  相似文献   

8.
未成年司法实践表明,就犯罪的客观情节而言,未成年人犯罪与成年人犯罪并无明显的差别,只有犯罪的主观情节才能科学鉴别出未成年人犯罪与成年人犯罪的显著区别.衡量犯罪主观情节轻重的标志是犯罪嫌疑人犯罪的主观恶性程度,未成年人的犯罪主观恶性程度普遍较轻这是从事未成年司法工作者长期实践所形成的共识.在刑事案件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中,有相当部分属于“犯罪情节轻微”.要具体、准确地作出界定,科学地把握好相对不起诉制度的适用,笔者认为,在确立着重看主观情节的前提下,我们要从五方面着眼:一看动机目的、二看危害后果、三看价值取向、四看作案手段、五看作案次数.这五个方面集中反映了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观恶性程度和客观危害程度.是未成年人刑事案件量刑处罚的重要依据.笔者就未成年人常见刑事犯罪类型——盗窃与抢劫.案件的“犯罪情节轻微”的把握,提出如下设想.  相似文献   

9.
在未成年人犯罪预防中,我们的关注点常常集中在犯罪的预防上,期望通过未成年人的教育、保护等各种犯罪措施,来控制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其实,犯罪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由犯罪人、被害人和犯罪行为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被害人学研究的大量成果表明,加强未成年被害人的保护,维护未成年被害人的利益,同样可以达到未成年人犯罪预防之目的。大量研究表明,现实生活的未成年人被害与未成年人犯罪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例如,未成年被害人和未成年犯罪人的角色往往是不固定的。从预防犯罪角度看,预防未成年人被害与预防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性侵害未成年人案件呈多发趋势,其中尤以利用即时聊天工具性侵未成年人犯罪突出,这严重损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触动社会敏感神经。当前利用即时聊天工具性侵未成年女性案件特点表现为:犯罪人以成年人为主;多人连续性侵同一被害人现象突出;宾馆、旅社系犯罪多发地点;被害人以在校中学生居多。究其原因,主要是未成年女性身心发育不成熟,系统防护措施不健全,学校、家庭的相关教育缺失,以及监护人监护不到位等。  相似文献   

11.
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由于其在生理、心理上有别于成年人,因此,在审查批捕工作中,我们在依据刑诉法关于逮捕条件的一般规定的基础上,应结合未成年犯罪嫌疑人主观上的犯罪故意、犯罪目的及客观上的犯罪形态、犯罪中的作用来统筹加以考虑是否有逮捕的必要。  相似文献   

12.
完善未成年司法制度,迎接新形势下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面临的严峻挑战,是当前司法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司法绝非简单、消极地适用法律,在司法过程中必须凸显人文关怀,这是司法的灵魂和价值理念。本文从未成年人犯罪呈现出的新特点及相关规律入手,找出未成年人犯罪的共性原因,进行理性思考,以求对当前形势下如何加强未成年法制教育、有效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并就完善我国未成年司法制度以及在司法中彰显人文关怀提供积极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我国对未成年犯罪确立的“教育、保护、挽救”的刑事政策,对于处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提倡从轻、减轻甚至免除处罚,目前司法实践中对于犯有盗窃罪、抢夺罪情节轻微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一般不作为犯罪处理。由于我国未建立独立的少年司法制度,基层公安机关尚未完全转变执法观念,在打击与保护未成年犯罪嫌疑人问题上产生了冲突。在这种情况下,基层公安机关应当在全面了解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如何预防和减少未成年犯罪,以及我国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政策的基础上,适时转变观念,以挽救失足的未成年人为目标,做到打击与保护的有机结合,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4.
一、从犯罪趋势看,犯罪数量上升 2001至2006年,厦门市两级法院共审理未成年刑事案件999件判处未成年罪犯1311人,占同期刑事案件总数的7.8%,占判处罪犯总数的9.9%(见图表1)。未成年人犯罪呈现上升趋势,年均增长率达24%(见图表2)。2006年未成年刑事案件升至276件,与2003年比增长206.7%,未成年罪犯人数升至386人,与2003年比增长286%。未成年人犯罪数量迅猛上升,令人堪忧。  相似文献   

15.
韩莹 《法制博览》2022,(9):139-141
未成年人心智不成熟,缺乏足够的事件处理能力,当其遭遇侵害时,往往手足无措.因而,社会工作介入犯罪被害人的救助是十分必要的.笔者将从多个方面、多重身份对未成年被害人社会救助工作展开探讨,希望为构建未成年被害人社会立体保护网出一份力量.  相似文献   

16.
未成年人犯罪是一种特殊的犯罪,对于如何既有力打击犯罪,有效预防重复犯罪,又体现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特殊保护,苏州市金阊区检察院进行了一项新的探索,推出了社区托管合作制度。本文对该制度的基本框架进行描述,对合法性、创新性以及该制度的现实意义进行论证,旨在为办理未成年犯罪寨件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未成年犯罪的原因特点、现有的法律规定、现行的政策制度都为未成年犯罪的社区矫正创建了基础。我国针对未成年犯罪人社区矫正的项目较为单一,对未成年犯罪人社区矫正工作缺乏应有的重视。以预防犯罪为目的的社区矫正制度的构建,需要充实现有的矫正项目,优化应用于社区矫正的社会资源。  相似文献   

18.
文章对21世纪初中国未成年犯罪人员的犯罪目的及其相关性因素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认为中国未成年犯的犯罪目的的产生以及犯罪目的的倾向性特征,与未成年犯的性格、家庭经济生活水平、不良交友、不良行为习惯等存在较为密切的联系。这些分析对于未成年人犯罪原因的剖析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基于对犯罪人人权保护的关注及对儿童最大利益原则的贯彻,我国未成年人刑事政策对未成年犯罪人的保护主义倾向明显,却忽略了对未成年被害人权益的关注,使未成年被害人在未成年人犯罪中的权益受到挤压。在当下校园暴力案件高发,未成年人受害严重的情形下,对未成年犯罪人保护绝对主义的刑事政策应当及时纠偏与修正,以对未成年犯罪人和被害人的双向保护为原则,在预防与控制犯罪的同时,实现未成年犯罪人与被害人之间的利益衡平。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数量有所回升,预防未成年人重刑犯刑事犯罪也成为全社会的呼声.本文主要论述了未成年人重刑犯刑事犯罪频发的问题,希望可以针对未成年人重刑犯刑事犯罪行为进行专项立法.本文从个人、社会、家校等角度分析未成年人重刑犯刑事犯罪的成因,并总结未成年重刑犯刑事犯罪的特点,以此入手论证了如何有效对未成年群体犯罪进行预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