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李桂梅 《湖湘论坛》2009,22(6):72-77
中西方家庭都强调亲子之爱,父母爱子女,子女也爱父母。由于中西方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和文化传统,中西子女之爱有差异,这表现为中西养老方式不同,中国强调孝,西方强调友爱。现代社会中西方家庭在养老方面面临不同的问题,需要双方相互学习和借鉴,以建立养老敬老的良好社会氛围。  相似文献   

2.
现代社会流动性日趋显著,流动性家庭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关注。在流动性家庭中,父母对子女的养育活动不同于传统“静态”家庭,形成远程养育的新模式,即通过信息通信技术,父母在和子女存在地理阻隔的情况下仍旧能够干预子女的养育事务。本文梳理了远程养育的相关研究,并对远程养育的概念进行界定,然后分析了远程养育产生的社会背景与技术背景,以及远程养育带来的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3.
自呱呱坠地的那一天起.儿女就仿佛是父母的连心肉,从吃、喝、拉、撤、睡到上学受教育.处处疼爱得无一丁点儿空儿,一直到闭上眼睛离开尘世而告终。养育、关怀、教育儿女成了父母的终生义务,在经济上则永远是子女们的“债务国”。父母所有的钱、物、力,只要需要,儿女们尽管享受,父母却时时刻刻无条件地供给着。关于“啃老”,儿女们似乎认为天经地义,合理合法。这一现象在农村已形成庞大的气候,令人十分担忧。据中国老龄科研中心公布的一项调查数字表明:民国目前有50%以上的老年人倒贴子女钱财.有5%以上的老人家庭出现“啃老”…  相似文献   

4.
包咏菲  王婷 《群众》2018,(14):53-55
随着老龄化程度日益加深,银发浪潮滚滚而来.在我国,大多数老人还是习惯于在家里养老,一方面,居家养老的成本相对要低很多,另一方面我国养老具有“反馈性”,子女对父母赡养的义务受到道德的约束和舆论的监督.但当前“421”家庭结构比较普遍,一对夫妻要抚养一个子女,照顾四个老人,从养老角度讲,无论经济来源、生活照料还是亲子交往、亲情慰藉,老人能得到的都很有限,这种风险型的家庭架构也使得传统的居家养老遭遇很多挑战.  相似文献   

5.
讲究儿女亲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抚养和教育子女又是父母应尽的法律义务。然而,近年来因子女抚育问题引发的纠纷案件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特别是离异家庭未成年子女的抚育问题,已逐渐成为一个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作为孩子,降生到这个世界上,理应得到父母的关心和爱护、享受到童年的幸福与欢乐。小小的孩童走上法庭,与自己的亲生父母对簿公堂,这对于父母来说是可悲可叹的,而对于孩子来讲,无论案件处理的结果如何,都会给心灵造成极大的伤害。1996年4月中旬的一天上午,一个小女孩在她妈妈的带领下来到法院,用她那童稚的声音告诉接待她们的法官:"我爸爸不管我,我要告他!"这个小女孩名叫芳芳,今年刚满10岁。在她6岁那年,父母因性格不  相似文献   

6.
父母抚养子女 ,可以说是对社会和家庭尽到了责任。同样当我们的父母年老体衰 ,失去劳动能力时 ,理应得到我们做子女的赡养扶助。如果我们的父母含辛茹苦地把我们抚养成人 ,让我们成家立业 ,生儿育女 ,而我们却狠心地把自己的父母一脚踢开 ,让他们过着无依无靠的生活 ,享受不到抚育了十几年的儿女的爱 ,我们扪心自问 :那还是人吗?良心何在呢!我就见到一户虐待老人、不尽孝道的人家。这家的老奶奶是一位心地善良的农家老人 ,她现在的生活很是凄惨。只有一间小屋 ,屋里没有电灯 ,晚上只能用煤油灯来照明。以前这屋本是有电灯的 ,可是在她搬来…  相似文献   

7.
成年独生子女死残的困境与政府责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独生子女家庭本质上是风险家庭,其养老功能比多子女家庭要相对弱小,而且所有的独生子女家庭都具有风险家庭的性质。之所以说独生子女家庭本质上是“风险家庭”,是因为独生子女家庭的养老支持具有唯一性,这和多子女家庭多支柱的养老支持显著不同。独生子女家庭缺乏起码的回旋余地。如果独生子女迁移、外出或者出现意外事故,独生子女父母就缺乏可替代的家庭养老支持,不存在其  相似文献   

8.
教学目标1.通过教学,引导学生感受家庭生活的温暖,体会父母为抚养自己付出的辛劳,引导学生认识父母的养育之恩,激发学生对父母长辈的感恩之情。2.懂得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  相似文献   

9.
《当代广西》2010,(1):60-60
中国儒家的家庭理想中,父母生儿育女是为了“防老”,是为了给可能出现的病残、意外损失保险,所以,养育儿女是一种投资。儿女长大后,必须无条件地“孝敬”、回报长辈,要在经济和精神上回报老人。  相似文献   

10.
《中国民政》2014,(11):51-51
从古至今,赡养父母是天经地义的传统,如果有人说现在政府会支付工资给你,你一定会觉得是天方夜谭。但是这已经变成了事实。10月13日《现代快报》报道,南京市民政局将创新居家养老服务方式,其中“家属照料型”模式让人感觉很新鲜,子女、儿媳在家照顾卧床不起的父母公婆,政府也可以给其发月工资。新闻一出,立刻引起了舆论的一片好评。  相似文献   

11.
由于受到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和家庭经济条件等因素的限制,很多农村劳动力在外出务工的同时,他们的父母、妻子及儿女只能驻守家园,成为社区中的“留守人口”。不可否认,家庭成员外出的确能明显改善家庭经济状况,但三个留守群体生活中的子女、丈夫和父母角色长期在外、聚少离多,难免会对老人的养老保障、妇女的婚姻生活、儿童的健康成长等带来诸多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2.
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形式经历了从家庭照料到社会照料的过程。这一转变的基础大致有三个——伦理道德基础,经济基础,社会基础。(一)伦理道德基础老年人生活照料模式深受文化背景的影响,具有不同伦理价值观念的民族,老年人生活照料模式往往会存在很大差异。如在提倡孝道的儒家文化影响下,东方国家的养老模式主要是家庭照料。这种理念甚至已经超出纯粹道德的范畴,进入法律的视野,例如我国《婚姻法》第二十一条规定:“……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而在深受基督教文化影响的西方社会,  相似文献   

13.
《就业与保障》2012,(6):49-51
随着家庭结构的变化,中国社会出现"老养小"的怪现状。近日,全国政协委员、社会学研究所原所长景天魁提出《关于激励啃老族自立自强的提案》,鼓励他们自强不息。景天魁指出,中国有65%以上的家庭存在"老养小"现象,30%左右的青年基本靠父母供养。工作后,你是否还受到过父母的"经济再哺"?买房、买车、养育子女、日常开支……哪些方面需要父母的资助?  相似文献   

14.
《中国民政》编辑部:《中国民政》第5期上有一篇文章,题目叫作《养儿不如入农保》,这里的“农保”,即指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推进农村养老保险工作,完善社会保障机制固然很重要,理应加大宣传力度,做到家喻户晓,长幼皆知,但如果用“养儿不如入农保”这样一种选择句式来表达,未免使人感到说了过头话。孝敬长辈,赡养父母是中毕民族的传统美德。就是社会发展到今天,家庭养老仍然是社会保障的基本组成部分。“养儿不如入农保”片面强调“农保”的作用而忽视了成年子女赡养父母的义务,容易给人造成错觉,以为世上所有的讥”都靠不住,…  相似文献   

15.
清教的家庭伦理观主要由家庭构建观念、婚姻观、夫妻观、子女养育观等方面构成,其伦理实践带有强烈的宗教色彩,目标是组建一个有良好秩序的属灵家庭,并以家庭为单位构建一个理想的社会体制.清教家庭伦理观念继承了中世纪欧洲家庭伦理观念,由于受到宗教改革运动和资本主义的兴起等多方面影响,清教家庭伦理观又具有相当的“现代性”,如他们伴侣式的婚姻观念、对性的积极态度、对子女的良好教育以及从家庭出发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等.可以说,清教家庭伦理观念是西方社会从中古家庭伦理向现代家庭伦理过渡的一个重要形态.  相似文献   

16.
隔代抚养指子女的抚养责任大部分由(外)祖父母承担,父母与孩子接触较少(如周末或偶尔回家照看),甚至是完全不顾的情形。幼儿期是个人社会化的重要时期,隔代抚养模式下成长的幼儿在行为习性、情感和社会性交往方面均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祖辈、家庭和社会应采取一定的措施,共同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7.
宋卫芳 《人民论坛》2014,(3):165-167
隔代抚养指子女的抚养责任大部分由(外)祖父母承担,父母与孩子接触较少(如周末或偶尔回家照看),甚至是完全不顾的情形.幼儿期是个人社会化的重要时期,隔代抚养模式下成长的幼儿在行为习性、情感和社会性交往方面均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祖辈、家庭和社会应采取一定的措施,共同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8.
<正> 探望权仅是权利吗?探望权,又称探视权,即父母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母对于另一方抚养的未成年子女,有权探望并与之团聚或相聚在一起的权利。我国新《婚姻法》(即2001年4月28日修正后《婚姻法》)第三十八条所规定的“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母,有探望女子的权利”。但《婚姻法》第三十六条又规定“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不因父母离婚而消除。离婚后,子女无论由父或母直接抚养.仍  相似文献   

19.
张笑吟 《人民论坛》2010,(5):164-165
我国长期以来采用的是子女养老与社会养老相结合的办法,效果非常显著。但随着工业化社会的推进,计划生育又实施了多年,子女少老人多的情况开始出现,国家养老压力越来越大。所以要开发养老保险新产品,变子女为父母养老为父母为子女养老。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三孩政策的实施,关注青年父母的养育压力对提升青年生育意愿、改善我国人口结构、推动人口长期均衡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我国武汉市中心城区青年父母为主要研究对象展开调查.结果显示:城市青年父母的养育压力在总量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在类型上,青年父亲更担心子女教育环境,亲子互动有压力;青年母亲生活调适不足,人际互动有压力.婚姻满意度是影响青年父母养育压力的首要因素,家庭经济负担是青年父母养育的重要桎梏,子女数量是青年父母养育压力的潜在诱因.为重构青年养育的生态圈,本文从微观个体、中观家庭、宏观社会三方面提出缓解青年父母养育压力的对策:第一,青年父亲加强育儿参与,青年母亲注重自我调适;第二,青年父母用心经营婚姻与家庭,加强亲职学习并做好生养规划;第三,政府适度分担养育成本,打造"生育友好""性别友好"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