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国主流媒体对"中国形象"的塑造,不可避免地受到意识形态偏见的左右,这不仅表现在涉华报道的内容、主题、倾向等宏观层面,也体现在报道的遣词上。从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像《纽约时报》这样的美国主流媒体在涉华报道的话语方式上依然摆脱不了意识形态的有色眼镜。  相似文献   

2.
刘柳 《两岸关系》2014,(4):64-66
<正>长期以来,涉台议题一直是西方涉华报道的热点议题之一。过去的一年,50家国际主流媒体从中国新一届领导集体对台工作思路、两岸政治对话进展、深化经贸与人员交流、共同维护海洋领土权益以及台湾扩展国际空间等五个方面,全方位、多视角地评介了两岸关系。2013年国际主流媒体涉台报道基本态势本文列举的50家国际主流媒体包括:美联社、路  相似文献   

3.
<正>国外媒体涉华报道有着固定的模式和价值取向,特别是对新中国领导人的报道长期存在妖魔化、片面化的倾向。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和中国整体国力的稳步增强,外媒对中国领导人的报道逐渐呈现出客观、多元、平和的新具象,报道方式也有一些新特点,对国内大众传媒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一、外媒报道方式的新特点综合利用新媒体,突出报道方式的立体性。国外媒体对中国领导人形象的塑造早已不局限于单一的、教条而机械的纸质描述,取而代之的是利用  相似文献   

4.
问:最近,美国一些媒体再次指控中方有关人员参与了美选举政治捐款,指控美劳拉、休斯公司帮助中国改进导弹制导系统,批评美政府批准这些公司继续使用中国火箭发射卫星。美众议院和参议院还通过了多项涉华议案。请问中方对此有何评论?答:中方已多次申明,中国政府一贯反对任何国家干涉别国内政,中国从来没有、也不会用金钱影响美国的政治。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发言人已发表谈话,指出美国一些人和媒体大肆炒作的所谓中方人员参与美选举政治捐款毫无事实根据,纯属污蔑。  相似文献   

5.
10月31日,中国外交部举办以“中非合作论坛”为主题的公众开放日活动。非洲国家驻华使节、坦赞铁路建设者、中国援非医疗队人员和涉非企业人员代表、非洲国家在华留学生、来自全国各行各业的公众代表、中非媒体等200多人共聚一堂,赏非洲风情,品非洲小吃,畅叙中非友谊。  相似文献   

6.
问:据报道,美国决定在联合国第55届人权会上提出涉华提案,请问中方对此有何评价? 答:我们对美国政府决定在联合国人权会上提出反华提案表示强烈反对。众所周知,中国政府一贯致力于保护和促进人权,近年来中国人民享受人权的水平不断提高。美方  相似文献   

7.
美国总统特朗普以"推特治国"而闻名于世,推特也成为特朗普及其政府的主要宣传阵地。通过对特朗普涉华推文的研究,可以找到一些其对华政策的来源,有利于更好地分析当前中美关系,了解美国对华政策的举措和实质。  相似文献   

8.
作为美国总统,尼克松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和外交活动家,但其从政之初就与媒体结怨。媒体对他的报道和评价更多是负面的,他对媒体也少有好的印象和看法,双方关系一直很差,冲突时有发生,直至对簿公堂,最后发展到媒体将“水门事件”曝光,尼克松被迫辞去总统职务,成为美国历史上首位也是唯一一位辞职的总统。考察尼克松与媒体的关系,对于进一步认识尼克松本人和美国的新闻媒体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9.
自从台湾问题形成以来,美国历任总统都实行“双轨政策”,一方面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但又从没有放弃对“台独”的支持,如对台军售。了解美国民众涉台观点的形成和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对我国制定相应的涉台政策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先后采用univariateprobit、bivari-ateprobit和seeminglyunrelatedbivariateprobit模型对美国民众在台湾省地位的认同和对台军售支持进行回归分析。分析结果显示美国民众对中国台湾省地位的认同显著地影响对台军售支持,认同“台湾是中国一部分”的美国民众在对台军售方面的支持也显著要高。这充分证实了美国是典型的现实主义者,他利用台湾问题来阻滞中国大陆的发展和海峡两岸的和平统一。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来"区块链"技术发展突飞猛进,正在助力信息产业发生深刻的变革。由于"区块链"具有诸多技术优势,媒体对"区块链"的报道多以正面积极为主,同时基于"区块链"技术衍生出的虚拟货币巨幅增值的事实也进一步吸引投资者的关注。然而近几年涉"区块链"诈骗案件数量也随之上升,媒体对"区块链"技术广泛的正面报道为涉"区块链"诈骗提供了舆论温床,也为打击此类诈骗增加了难度。本研究从社会舆论宣传角度切入,分析诈骗组织利用"区块链"及"比特币"的舆论优势实施舆论绑架与反诈公信力打压的模式,提出跨境涉"区块链"诈骗的舆论绑架机制与曝光风险的概念,并通过仿真实验得出这些因素对投资者产生的影响,归纳出涉"区块链"诈骗的宣传特征。最后对涉"区块链"诈骗分别给出基于供给侧切断与需求侧抑制的创新性防范方法。  相似文献   

11.
从美国传来“不祥之兆” 美国共和党总统候选人布什和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克里的选战日益白热化,美国选民对此见惯不怪,而远在西太平洋的台湾,却对此异常关注。最近一段时间,台湾媒体对美国大选的报道,可用“铺天盖地”来形容。《中国时报》、《联合报》等岛内媒体,均以较大篇幅跟踪美国大选的进程,有的甚至开设专栏,请知名学者和专家进行分析评论。一些媒体还在网上进行民意调查,了解台湾民众对美国大选的看法……这阵势与美国媒体相比也  相似文献   

12.
林华 《观察与思考》2006,(19):43-45
<正>一段时间以来,跨国公司发生的腐败事件时有所闻。去年5月,美国司法部披露了美国德普在华行贿事件。去年12月,云南省经贸厅原党组书记彭木裕因接受沃尔玛昆明公司的10万元贿赂,被判刑5年。去年12月,浙江曝光6个型号索尼数码相机不合格,索尼以订阅报纸为条件,希望当地媒体不予报道。今年7月,家乐福因严重的内部腐败,不得不进行“严打”。事实上,跨国公司在其国内通常是守法典范。跨国公司的到来给了中国人无限的憧憬,人们希望跨国公司良好的道德操守能影响和净化中国的营商环境。然而,跨国公司最终还是露出了许多阴影。  相似文献   

13.
《台声》2009,(4):25-25
“涉台文物对于两岸的交流会起到很大的作用,岛内的台胞来到大陆.他会在这边找到自己祖先的足迹。”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常委、全国台联副会长陈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这样动情地说.“所以我们通过了解调研.今年两会提交了一份关于加大涉台文物保护的提案.这不仅具有交流意义和文化意义.同时希望政府加大这方面的投入。”她希望国家在制度建设上加大对涉台文物的保护力度。  相似文献   

14.
天下眼     
《民主与法制》2014,(13):7-7
韩国客轮发生沉船惨剧;美国报道“棱镜门”媒体获普利策奖;伊拉克街头现女性竞选海报;马耳他立法准许同性婚姻;印度法院承认“第三性别”  相似文献   

15.
社交媒体时代下多元化的新闻消费模式常被视为培养知识渊博的年轻一代的理想选择。然而既有研究主要聚焦于政治认知的类型学分析及其政治影响,对媒介因素如何影响年轻一代的政治认知关注较少,且缺乏跨国比较研究。本文利用2020年中美网民调查数据,将政治认知分为“错误认知”“无知”“正确认知”三种类型,并对社交媒体与政治认知的因果关系进行探讨。结果表明,微博和Twitter等社交媒体并不能误导新闻消费者,但二者能够对年轻一代的无知状态产生影响。相较于美国的社交媒体,中国的微博能够起到积极的知识传播作用,减少人们的无知程度。此外,对于不使用传统媒体的中国年轻人而言,使用微博进行新闻消费能够减少其错误认知。这对社交媒体时代下如何提高“千禧一代”的政治认知能力具有重要的启发性意义。  相似文献   

16.
时讯快递     
涉台要闻中方坚决反对美方允许吕秀莲在美国“过境” 外交部发言人刘建超5月26日在答记者问时说,中方坚决反对美方允许吕秀莲在美国“过境”。  相似文献   

17.
读者来信     
“如何报道艾滋病?大众对艾 滋病会作何种反应?媒体扮演了关 键角色。如果媒体本身对此认识不 够,渲染过多的恐惧情绪,传达给 读者的就是更多的恐惧。因此,客 观、科学、全面的报道,对于促进 公众的认知极为重要。” 美国 赛星浩  相似文献   

18.
福州市警方在应对“2·25”涉疆抢劫案过程中,通过积极稳妥的案件处置工作和及时有效的舆情引导工作,化解危机,使涉警负面信息、煽动民族对立情绪等有害信息得以遏制、消除,取得了媒体褒扬、群众拥护、嫌犯认罪、民警满意的最佳效果,有效维护了社会安定。其成功之关键在于把好“三道关”:舆情研判、案件处置、新闻发布。该案应对处置的主...  相似文献   

19.
涉警舆情反转是在涉及公安机关或人民警察的场合,多数人的意见总体上发生的相反方向的偏转。它既不完全是网络涉警舆情反转,也不等同于涉警舆论反转。与一般的涉警舆情相比,其特点为(多次)反转;与一般的舆情反转相比,其特点为正负交替,余波不断。涉警舆情反转态势和走向是公众、警方和媒体三方力量博弈的结果。而三方所处的传播格局也因为新媒体的参与具有多元性和多变性。对涉警舆情反转的治理须把握事件触发点、舆情高潮点、舆情反转点以及涉警舆情发展轨迹:在事件触发点做到规范执法;在舆情高潮点做到顺势引导;在舆情反转点做到及时发布;实时追踪发展轨迹,有效引导舆情走势;注重公众沟通交流,实现媒体互动合作。  相似文献   

20.
《公安研究》2014,(1):86-86
陈娴灵、杨光琳在《长白学刊》2013年第4期撰文认为,涉诉信访的无序与失范带来“信访”不“信法”的恶果。探寻涉诉信访的理论基础与依据,其归属于人治范畴而与法治不合,同时又与司法终局性原则相悖而不具有正当性;考察涉诉信访的运作机理,其具有行政性的特征,且发挥着救济的功能,呈现异化倾向,急需矫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