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和合"精神是中华文明的特色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宗教的交汇点,在中华各派宗教的教义中包含了大量的和合精神.由于道德与宗教在长期的社会发展中形成了一种互渗互补的特殊关系,宗教对于社会伦理体系的构建有重要作用.在社会主义社会,宗教作为社会现象将长期存在,和合精神对增强社会凝聚力的积极作用是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2.
屈婷婷 《求索》2013,(8):95-97
在工具主义科学价值观中有一种“宗教主义形态”,即为了证明宗教教义的真理性而把科学研究作为工具的价值观。虽然没有人对此进行专门的研究.但在西方很长一段历史中.科学价值观的“宗教主义形态”对近代科学发展的影响却不容忽视。在它的指引下。基督徒一科学家将宗教信仰看成科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最大动力与精神寄托,激励着他们不懈地探索自然。基督徒们也在宗教活动中培养起了科学精神与科学素质,为以后的科学研究做好了准备。在该价值观的引导下,科学在一定程度内得到了社会的承认和支持,并逐步向一种社会建制迈进。但是.每当科学发现威胁到教义的真理性.即认识上帝的手段与证明上帝的目的发生矛盾时,人们在该价值观的影响下,往往会将宗教信仰放在首位.抛弃科学这个证明上帝的工具,对产生威胁的理论进行压制,即使是科学家本身也会如此。因此,科学价值观的“宗教主义形态”对科学的影响是辨证的:一方面。它推动了近代科学的形成和发展,另一方面,它也会对科学发展造成阻滞。可见,对科学价值观的“宗教主义形态”的考察是审视科学与宗教关系的一个新的重要维度。  相似文献   

3.
宗教是一种复杂的社会历史现象.宗教的复杂性不仅在于宗教的长期性、群众性、民族性和国际性,而且在于宗教既是一种信仰,又是一种文化,还是一种社会实体,宗教作为社会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有与其他上层建筑相同的共性,也有与其他上层建筑十分不同的特点.我们只有看到宗教作为上层建筑组成部分的普遍性的同时,也看到它的特殊性,并对之有一个较为清醒的认识,才能更准确地认识和把握宗教的存在形态和发展趋势,掌握宗教工作的主动权.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一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宗教作为一种上层建筑,必…  相似文献   

4.
张开城 《传承》2010,(27):96-97
宗教具有重要的道德功能,并不是说道德一定需要宗教作为信仰支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问题,不能归因于中国缺乏宗教。解决当今社会的道德问题,不能把希望简单寄托于宗教对心灵的拯救。在一个唯物主义和无神论思想占主导地位的国度里,实现道德和社会文明的巨大进步,不能片面寄托于宗教与道德的互动。  相似文献   

5.
在善男信女们眼里,宗教领域是人间一块圣洁的天地。当他们虔诚地把自己的灵魂寄托给上帝的时候,却不曾想到这块与天国接壤的乐园里,同样弥漫着间谍大战的硝烟──作为一种渗透性极强的意识形态,宗教常常被一些国家的谋报机构作为掩护间谍活动的工具。把间谍活动与宗教结合起来古已有之,但真正自觉而广泛地以宗教为掩护开展间谍活动则是始于殖民主义时期,当时西方的殖瓦者和教会相互勾结,把这种间谍活动作为殖民侵略的一项重要工具。教会和传教士不仅充当殖民主义者的间谍为其技集情报,而且充当殖民者的参谋为其扩张和侵略出谋划策。…  相似文献   

6.
宗教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以一整套超自然的态度、信念和行为左右着人们的观念与思想;而信仰是指人们对某种事物或主张、主义极度地尊崇和信服,并把它奉为自己的精神寄托、行为准则及人生指南。信仰人人皆有,问题在于选择什么样的信仰,是科学的还是非科学的?甚至是反科学的?  相似文献   

7.
人们一般认为,科学与宗教是两种对。的思想体系,认为“宗教起着阻碍科学发月的作用”。我们习惯把宗教看作科学的对。面,是强调了两者的对立和斗争。事实上,a者也是相互联系与渗透的。宗教与科学同B人类的精神活动,在人类历史进程中,它(l之间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对人类文明白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们的区别表现在第一,宗教和科学在其内容上有明显白区别。宗教的核心是宗教信仰,而科学则斐关于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等各种现实大程的知识体系。第二,宗教和科学涉及的精神活动形上不同。宗教是人们在实践和认识能力尚不E以…  相似文献   

8.
一、并非荒诞的题目最近,到几省调查宗教问题.众所周知,宗教意识与社会主义思想是截然对立的思想体系.如果试图从剖析宗教的精神追求方式,来反思对广大青年的精神追求的引导工作,这似乎是题目选择的荒诞.但是调查之后,我们的感触是这看似题目的荒诞,却非荒诞的题目.人,总有精神追求、精神寄托、精神支柱,这就是通常所说的人之有"魂".一个民族也不能没有精神支柱,不能没有"民族之魂".人类社会成败兴衰的历史一再证明,强烈的、振奋的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振兴发达的支柱.很难想象,一个举国无"魂"、失魂落魄的  相似文献   

9.
近10多年来,台湾禅理散文蔚为风潮,堪称台湾文坛的一大特色。究其原因,与台湾文学所处的环境与背景紧密相关。台湾多灾多难的地理环境和特殊的历史际遇,必然使许多人想从宗教中寻求避风港或精神寄托,这是认定生本不乐、标谤超尘脱俗的佛教在台湾长盛不衰的原因之一。台湾文学中也经常可见这样的主题:认可人生之残缺的必然,而以一种宽矜的态度去面对这种缺憾。  相似文献   

10.
印度妇女为争取财产权与保守势力进行了旷日持久艰苦卓绝的斗争,但收效甚微。由于宗教的多样性,印度到目前为止也没有一部统一的具有强制性的民法。每个宗教社区都有基于各自习俗与惯例的权属人法,而各个部落的物权法则受制于更为古老的习俗。更为复杂的是,印度采取联邦体制,中央与地方政府在物权问题上的规定并不一致,邦政府可以按照自己的权属人法执行裁决。除少数例外情况,印度的各级法院一般拒绝以联邦宪法的标准来衡量各个不同社区的权属人法,更不愿意推翻明显的违宪行为,以避免宗教、民族以及地域冲突,引发不必要的困扰。这些都决定了印度妇女要取得平等的财产权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相似文献   

11.
对宗教问题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在当今科学昌明的时代,宗教在世界范围内仍然呈现增长的趋势,这一事实使我们有必要对宗教的本质与功能作进一步的思考。本文认为宗教是人对终极意义的自由追求,是人的一种深刻的精神需要,不能被其他东西所取代;宗教也是一种社会伦理精神的核心,我们可以吸取宗教中积极因素以建构新时代的伦理精神;宗教同迷信和邪教有本质区别,不能混为一谈,并且应该进一步发挥宗教防范抵制迷信和邪教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宗教需求”与宗教存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宗教产生及其演变的复杂过程 ,揭示了宗教存在本身的复杂性。在宗教的存在状态中 ,是什么因素能让一种宗教发展成为世界性的宗教 ,而又使另一种宗教半路夭折 ?关于“宗教是什么”的众多分歧 ,也说明了宗教存在确实具有某种变数。而“宗教需求”就是在宗教生存和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一种因素。一、关于“宗教需求”“世界上有多少宗教 ,就会有多少宗教的定义”①“宗教是什么”既是宗教存在的基本常识性的问题 ,也是正确理解宗教存在的重要问题。从宗教同人与社会的关系出发 ,可以说 ,宗教就是一种需求 ,是随时满足人类各种精神和实际需要…  相似文献   

13.
《圣经·旧约》中"出埃及"的宗教主题作为一个重要的叙事资源,不仅有着宗教启示方面的意义,同时也受到作家们的关注,被不断沿用到文学创作之中。在中国新世纪文学里,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双雪涛的《平原上的摩西》以及莫言的《等待摩西》这三部作品,无论是在人物塑造、情节构成,还是在更深层次的精神关怀上,皆与《圣经》文本中"出埃及"的宗教主题存在密切的对应关系。一方面,这种关联性体现出宗教主题同文本构建策略以及"出走"的文学母题之间的共生互动;而另一方面,其背后更是贯穿着作家对人的生存困境的忧思。文学与宗教精神对于表现人类普遍经验和终极关怀上具有一种内在的契合性,作家对宗教主题的引入更是作为一种有益的尝试,使得新世纪文学创作在刻画日常生活的同时转向一种超越日常的新的发展面向。  相似文献   

14.
进入新世纪以后,襄樊市委宣传部对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状况和日常行为进行了认真的调查,发现部分干部群众的精神无所寄托,玩风很盛,学风很差,有的打牌通宵达旦,有的泡酒场、泡舞场,但图书馆一次也没有去过。市公安部门提供的一个数字更令人吃惊:截  相似文献   

15.
宗教的民族性一、宗教问题与民族问题联系紧密。宗教与民族都是社会历史现象,属两个不同的范畴,但它们的联系相当紧密。现在世界上还找不到一个不信仰宗教的民族,有许多民族基本上全民族都信仰一种宗教。所以我们不可小视宗教对民族的影响。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6.
宗教和邪教都属于唯心主义的范畴,但在思想和行为上有着根本的区别:宗教为信奉者提供精神寄托,减轻或消除他们的精神痛苦;邪教对信奉者进行精神控制,使其唯教主之命是从。宗教教义具有哲理性,理论成体系;邪教编造歪理邪说,无哲理性,不成体系。宗教崇拜虚拟的神或早已去世的创始人;邪教崇拜在世的教主,并极力将其神化。宗教倡导行善积德,禁止杀生伤生、欺诈作恶;邪教言善行恶,伤生害命,甚至巧言诱骗信徒自残自杀。宗教倡导修身养性,寡欲清心,与世无争;邪教纠集信众,煽动狂热,谋求实现组织者的野心。宗教遵守国法,服从政…  相似文献   

17.
审美,是对美的感受、鉴赏和创造。审美素质,是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审美作为一种精神生产与生活过程,是一个比文化、道德等更远离物质和经济基础的社会现象;审美素质作为一种国民素质,是一个比文化、道德等素质更高、更综合的文明进步的标志。1.审美文化教育的作用。首先,审美文化教育是价值取向建构的前提。现代科学技术极其深刻地改变着社会活动的性质和方式,使得社会运作的机制趋于程序化、精确化、自动化,使得社会产品趋于标准化、格式化、通用化,这无疑带来了社会的巨大进步,但同时也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的困惑。技术作为人的工…  相似文献   

18.
儒教带有强烈的政治性和伦理性,从社会功能来说,具有亚宗教或准宗教性,只要儒教与政治剥离,改造为信仰、人文和道德层面的精神系统,与传统的祖先崇拜相结合,就应该维系土生土长的宗教的存在。这样既可以维持传统的儒学情结,也可以平衡西方宗教的弥漫。但是我们在保护个人的宗教信仰自由的同时,必须绝对避免宗教信仰侵入国家教育系统。  相似文献   

19.
酒是周人礼仪制度文化中的重要角色。作为时人精神生活之特殊物质媒介,酒之功用主要在三方面展开:一曰宗教祭祀,二曰社交燕集,三曰歌舞表演。《诗经》既充分描写了酒给人带来的精神愉悦,同时也表现出以礼节酒的伦理、政治理性。需重视酒与人类精神生活的关系,酒在人类精神生活各方面,诸如宗教、人际心灵沟通和审美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商品拜物教     
一、什么是商品拜物教拜物教是一种宗教迷信,是人们把某种物当作神、当作偶象来崇拜的一种宗教迷信。在古代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科学知识十分贫乏,对自然界的许多事物和现象,如闪电、打雷、森林起火、河水泛滥等等,不了解、也无法了解它们运动的客观规律,但这些事物和现象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却有重大的影响。例如,一场大火或一次水灾会把人们当年劳动的成果毁于一旦和付诸东流。于是,就只有到宗教世界的幻境中去寻求解释,把某些物加以神化,赋于它们以超自然的、支配人们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