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6 毫秒
1.
陈柳钦 《唯实》2012,(4):44-51
幸福是人类追求的终极价值。经济学自诞生之日就以促进人类幸福为当然使命,"追求幸福"是经济学的伟大目标。经济学的幸福研究使经济学从传统的仅仅考虑资源分配的模式向如何平衡稀缺资源和人类欲望两者之间的冲突转变,极大地拓宽了经济学的研究版图。对幸福的研究,使经济学家更加全面和深远地考虑问题,促使经济学更好地融合其他学科来解决人类社会共同面对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追求幸福是人们最普遍、最根本的目的。幸福是心情舒畅的境遇和生活,它是人的满意感、快乐感和价值感的有机统一。影响幸福的主要因素有:身心健康、情感满足、收入水平、就业状况、潜能发挥、教育程度、人的欲望、人的年龄、社会状况和生态环境。计算和测量幸福的方法:一是功利主义者的方法;二是用效用或福利来表示;三是用幸福指数来表示。  相似文献   

3.
真正科学的经济学应是合科学伦理判断的经济学.科学伦理即促进人生幸福的伦理.合科学伦理判定的经济学也即促进人生幸福实现的经济学,经济学的根本主题只能是人生幸福.幸福主题缺失是西方主流经济学的根本缺陷,也是此经济学不正确性的根本原因.关于幸福实质的不同认识并不妨碍人们在幸福人生必备的基本要素方面达致共识,追求“物质化”的客观标准恰是妨碍人生幸福实现的重要原因,牺牲的意义在于能避免或减少牺牲.所以关于经济学落实幸福主题的主要问题实际上均不成问题.  相似文献   

4.
历史上西方感性主义幸福论和理性主义幸福论从人的本性、经验出发探讨幸福,初步揭示了需求等元素和幸福的关系,对幸福实现也有浅显的认识,为马克思幸福观的问世做了铺垫。马克思自觉地从实践出发对幸福的本质、内容展开了系统深入的哲学思考和研究,站在实现全人类自由全面发展的高度审视幸福实现。马克思主义者将社会伦理思想和社会实践理论辩证有机融合,继承、丰富并发展了马克思的幸福观。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进一步揭示了幸福的基本属性,诠释了幸福悖论,有助于人类在实践基础上自由自觉的追求并实现幸福。  相似文献   

5.
幸福是人类孜孜以求的永恒主题。早在200多年前,英国古典经济学家杰里米·边沁就提出,幸福号陕乐最大化是人类的终极价值目标。现代经济学认为,从效用最大化出发,对人本身最大的效用不是物质财富,而是幸福本身。马克思主义充分肯定幸福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崇高价值及意义,社会主义就是以实现全体社会成员普遍幸福为根本目的的社会制度。  相似文献   

6.
金宽 《理论导报》2013,(11):39-39
在人们的印象里,北欧国家是高福利国家,北欧人生活得很幸福。事实也的确如此。2012年4月,曾经有一份联合国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共同发布的《全球幸福报锄出炉,报告提出了一套“国家幸福指数”作为测评全世界各国国民幸福程度的指标,其中包括稳定的经济收入、良好的人际关系、高就业率和高质量的工作、相互信任和尊敬的社会生活、身心健康、供养家庭、良好的教育等。报告显示,世界上最幸福的国家大多在北欧,前三位分别是丹麦、芬兰、挪威,瑞典排第七。  相似文献   

7.
《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是马克思的经济学著作,但是其实质上却隐含着马克思的政治哲学立场。在《手稿》中,马克思坚持政治经济批判的方法,以劳动与生产作为财富的基石,阐释了资本主义在资本逻辑统治下,社会财富生产的悖论和分配不公正现象,揭示了资本权力下的对抗性加剧和劳动阶级非幸福的苦难境遇。通过对资本主义的“劳动时间”作为“财富的尺度”的批判,指出未来社会财富的宏大基石从劳动生产转到人自身的生产,从而促进人的潜能的发展,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劳动时间将成为自由时间,人们真正在闲暇时间中享受幸福,成为真正的社会的个人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相对收入变化,可使消费者感到幸福或痛苦,产生动力或沮丧。所以,形成合理的相对收入差距,是提高人们的幸福、快乐感和幸福指数,保持社会安定和谐的重要经济基础。要形成合理的相对收入差距,就必须加强收入分配的宏观调控。  相似文献   

9.
詹国枢 《奋斗》2006,(10):56-56
上海有家杂志.对北京、上海、南京、武汉、成都、杭州六城市居民作调查后,推出了一个“居民幸福指数”。六城市中,收入最高的上海,幸福指数排在倒数第二。收入最低的成都,幸福指数却较高.位居六城市亚军。收入居中的杭州,幸福指数最高,在六城市中夺得第一。  相似文献   

10.
黄明哲 《党课》2012,(19):98-100
淡泊是一种自信,一种修养,一种超脱,一种境界。经济学大师萨缪尔森的“幸福方程式”即“幸福=效用/欲望”解释:幸福与欲望成反比,一个人的欲望水平与实际效果差距越大,心理落差就会越大,这个人就会感到越痛苦。 名和利,是人们都关注的事情。世上没有不为名利的超人,只有善待名利的智者。能够淡泊名利,就能平静地对待生活,收获真正的幸福:鲜花掌声不忘形,冷嘲热讽无所谓,得意时候不张扬,挫折面前不忧伤。  相似文献   

11.
幸福不是简单的经济学问题,而更多的与精神层面的富足和闲适息息相关。现代社会创造了无可比拟的物质财富,却也造成一个高压力、快节奏的社会环境,人成为名副其实的忙人,幸福感缺失现象普遍存在,而这与忙与闲的辩证关系及真正内涵被严重误读有关,现代人活着失去了对生活和精神的双重掌控,活着就是忙活。"闲"的内涵极其丰富,是忙人达到幸福的治根之策。幸福中国,应从真正认识忙与闲开始谈起。  相似文献   

12.
春节买回几张色彩斑斓、笔力遒劲的“福”字斗方,倒贴门面。这是一种习俗,也是一种期盼。期盼全家年年月月、日日时时幸临福至。   “福到了”,是人生的不懈追求,也是相互间的美好祝愿。人类对幸福的向往和期盼是一致的,但对幸福的理解和感受,却因人生观、价值观的差异而大相径庭。   有人以发财为幸福,有人以升迁为幸福,有人以吃喝享受为幸福,有人以声色犬马,纵情玩乐为幸福,有人以出国留洋为幸福,如此对幸福的理解和感知,难避偏颇与曲解之嫌。   古贤人对幸福却自有其圣洁高明的见解,曾曰:“有功夫读书谓之福,有力…  相似文献   

13.
幸福是人类的不懈追求,幸福不仅仅只有用收入和GDP的增长来衡量,更不是越有钱就一定越幸福。幸福应该放到社会政治体系中去考量,放到引起公民幸福感日益变化的大背景中去考察,和谐、自由、民主、良好的环境都应该成为衡量幸福的指标。幸福政治正是适应了当前的这种趋势而日益为各国政治家所关注。幸福政治学是以幸福政治为研究对象和对幸福政治进行学理上的阐释,从而成为当前一种新的政治学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14.
在西方伦理学中,幸福是个重要的伦理范畴。英国近代功利主义思想家密尔继承、发展了边沁功利主义幸福论,修正了“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原则”。从三个方面论述了他的最大幸福原则。首先,通过幸福是可欲的推导出普遍幸福是可欲的,得出幸福是唯一可欲的结论。其次,从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处理、人的社会情感两方面论证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实现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幸福感却未见同步提升,“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成为一些民众缺乏幸福感的生动写照。经济增长与国民生活满意度下降的巨大反差不禁使人们发出这样的疑问:改革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是什么?追求财富的目的是什么?政府决策的依据是什么?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幸福指数”开始进入各级政府和决策者的视野,也逐渐走进百姓生活。引入幸福指数概念,客观分析幸福指数的适用范围与制约因素,全面认识和理性解读幸福指数,对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实现全人类的共同幸福,这是马克思恩格斯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形成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但是人们在理解幸福时,却往往把它与快乐等同起来,从而造成了对马克思恩格斯哲学思想的某种片面解读。如果以快乐取代幸福作为人生追求的目标,则容易陷入享乐主义、信仰危机的泥淖,显然与马克思恩格斯哲学的价值诉求相去甚远。而实际上,从构成多维性、目的终极性、人格道德性、人生意义性、动力持续性的角度来看,幸福和快乐都存在着本质的界限。准确把握幸福和快乐之间的区别和联系,通过幸福与快乐相比较的视角,解读马克思恩格斯的幸福观,不仅对于准确把握马克思恩格斯哲学的本真语境,而且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幸福观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7.
滕文艳 《世纪桥》2024,(1):35-38
对人类幸福论题的探求,伴随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革命斗争的始终。实现全人类幸福与解放,是马克思究其一生的奋斗旨归。马克思本人并未形成关于幸福的直接的、系统化的专著式阐析,其关于幸福论题的相关论述,散见于各时期文本中,其幸福思想的形成,历经了雏形—成型—成熟三个阶段,初见于《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博士论文》,形成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成熟于《德意志意识形态》,并于《共产党宣言》等著作中得以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是科学的幸福观的奠基者,马克思的幸福观阐释了幸福的理论核心和实践路径。马克思立足于“现实的人”的实践活动,探讨了人民幸福与社会和国家幸福的内在联系,丰富了幸福观的理论视域,并从资本逻辑的批判、异化劳动的消除以及自由时间的获取三个层次展开幸福的实践路径。新时代,我们有必要认真学习和掌握马克思的幸福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实现人民幸福、促进社会和谐、完善国家政策等方面有现实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当代我国社会所要树立和倡导的主流幸福观,应该是理性幸福观。理解幸福是前提。物质幸福与精神幸福相统一,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相统一,幸福目标与实现手段相统一,是理性幸福观的三大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20.
《当代党员》2011,(3):70-70
编辑同志:您好!我是一名基层干部,最近,我陷入对幸福的憧憬和迷茫中。这两年,中国已步入个体追求幸福的时代。从《幸福》到《老大的幸福》,从《守望幸福》到《老马家的幸福往事》,从《幸福一定强》到《你一定要幸福》……一幕幕电视剧演绎着幸福故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