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李敏 《民主与法制》2013,(25):59-60
在梁启超先生诞辰140周年之际,一场以“挖掘梁启超法治思想,建构新时期法治文化”为主题的“首届梁启超法治思想学术研讨会”,在梁启超先生故里——广东新会隆重召开。研讨会主办者中国法律史学会与承办单位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人民政府、新会区人民法院,希望借此平台,深入挖掘梁启超法治思想精髓,弘扬梁启超法治思想文化,让大众更全面地了解梁启超作为法学家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2.
王淑琴 《求索》2008,(7):55-57
梁启超是近代中国主张维新救国的重要启蒙思想家,从文本考察的角度看,《时务报》刊发的梁启超的维新主张反映了近代中国面对民族危机而做出的强烈反映和路径选择。梁启超的维新思想深为中西方文化的影响。但又不受拘泥。他以“公理”观论述维新的合理性,这是认识和思维上的一种提升;同时梁启超认为维新的核心在变革政治制度,这与之前的洋务思想从物质器皿层面改革的思路已经大为进步;更重要的,梁启超主张“开民智”、“育人才”。注重“民”的作用和价值,显示出他的政治文明远见。这奠定了梁启超不朽的思想文化地位与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3.
梁启超     
十九世纪与二十世纪之交,提起“康梁”之名,世人都有如雷灌耳之感。但是,说到中国现代哲学史,人们可以把康有为略去,梁启超却不可不提。原因在于梁启超的哲学活动和思想有着跨越中国近、现代哲学的特征,而这又得力于梁启超的思想方法和治学性格。这一点,他自己作了清楚的说明:他与“康有为有最相反之点,有为太有成  相似文献   

4.
於世海  何叙 《求索》2011,(11):171-173
梁启超作为近代中国思想解放运动和维新变法运动的开拓者,对中国法学做出了杰出贡献。从某种意义上讲,他的法学思想是中国法制迈向现代化的明镜,给人以深刻启迪。作为资产阶级改良派代表人物之一,梁启超是中国最早较为系统接受和介绍欧美近代法学思想的人,其法学思想和实践也是伴随维新运动而展开的。梁启超教育法学开启了近代中国之“新民”教育,为国民思想之开化和近代中国女子教育之立法点亮了启蒙之灯,其体育法学思想更是为近代中国国民性之重建做出了重大历史性贡献。梁启超从不同角度阐述并提出了诸多教育法学思想,成为当代中国教育法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渊源。  相似文献   

5.
易胜  黄跃红 《求索》2007,(3):227-229
梁启超是活跃在中国政坛、学界三十余年的一代风云人物,被称为“新思想界之陈涉”。晚年他摒弃政务,专心向学,著作等身,建树颇丰,成为新旧交替时期学界泰斗和文化重镇。梁启超学术活动丰富多彩,经世致用,其治学方法最重科学精神,开启了中国学术史研究之新路。对于二十世纪中国学术,梁启超堪当少数几位奠基者之一,又是难得的思想启蒙者,导航人。  相似文献   

6.
谭嗣同的生平事迹,最早为之纪述的是梁启超的《谭嗣同传》(以下简称“梁传”),以后出现的关于谭氏的年谱、传记(包括我所写的《谭嗣同传论》),都是以“梁传”为主要依据并参考谭氏的书信及其他资料写成的。但由于“梁传”“将真迹放大”甚至完全失实,而谭氏的书信又语焉不详,其他的资料则得诸传闻,因而  相似文献   

7.
王艳勤 《求索》2011,(10):252-254
诸多论者认为梁启超1903年访美以后接受了伯伦知理的国家主义学说,因此思想发生了由民权论向国权论的转变。实际上,梁启超在卢梭与伯伦知理之间、国权与民权之间、干涉与放任之间,一直是主张调和的,只是依不同时代的需要调整了比例,他的国权一民权调和论已经达到近乎“科学”的地步了。合群的思想通常被用来证明梁启超民权思想的集体主义、国家主义特征,然而梁启超的合群论并未淹没独立的个人,相反倒是彰显了个人独立的重要性。梁启超为了回应时代的要求而汲汲于在国权与民权之间求得平衡,这种调和倾向有其理论依据与现实根源。  相似文献   

8.
刘平中 《求索》2010,(1):121-123
张载表彰孔孟道统,提炼孟子的天道观“为天地立心”,阐发性善论“为生民立道”,推崇孔孟道统“为去圣继绝学”,主张均平政治“为万世开太平”,重构儒家思想理论体系并创立了关学。孟子思想是关学体系建构的主要思想资料和重要理论,孟子学是关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张载思想体系与孟子思想体系一脉相承,在“性与天道”核心问题上本质相同,关学体系的建构与张栽对孟子思想理论的继承阐发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9.
谭鑫培     
《世纪行》2009,(6):F0004-F0004
谭鑫培(1847-1917),京剧宗师。京剧无腔不学谭(鑫培),谭门七代代代传。梁启超赞誉他“四海一人谭鑫培,声名廿纪轰如雷。”谭鑫培的家乡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新建谭鑫培公园,塑造坐姿1.8米高铜像。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为铜像题写了“一代宗师”四个大字。  相似文献   

10.
蔡桂如 《前沿》2009,(12):198-200
作为明时代杰出的思想家,阳明立“心”学,教人“去恶为善”,是为了稳定统治秩序,实现“天下一家”的理想社会;王艮倡“身学”,教人“修身为本”,是为了重建社会秩序,实现“人人君子,比屋可封”的王道社会。他们“心”忧天下、“心”装百姓,把自己的命运与社会安定紧密相连。研究和学习他们的光辉思想,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1.
高鹏 《中国妇运》2001,(10):16-17
江总书记在建党八十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纲领性文献,从根本上为加强和改进妇联自身建设指明了政治方向。按照“三个代表”的思想加强和改进妇联组织自身建设,必须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为动力,以强化服务为主线,以组织网络建设为保证,以实体建设为依托,以提高妇女工作者素质为目标。具体地说,要实现“理论立会、网络建会、实力强会、改革兴会”。一、坚持“理论立会”,用“三个代表”思想加强思想作风建设理论立会要求我们增强理论兴趣,善于理性思考,加强理论修养,提高思辩能力;要加强政治理论和各种…  相似文献   

12.
郭刚 《理论月刊》2006,4(3):69-71
梁启超的启蒙思想主要是在居日期间对西学的传播中形成的,其中西方的进化论、民权说是他启蒙国人的主要思想工具。随着西学的不断传播,梁启超的启蒙思想也逐渐成熟,《新民说》就是最为显著的标志。与西方英、法、德等国的“单线式”启蒙运动不同,以梁启超为代表的中国近代启蒙则是双重性的。近代启蒙思想运动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引起了极大的变革,带来了新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态势。  相似文献   

13.
王春霞 《理论月刊》2004,(10):57-59,64
清末十年是梁启超民族思想和民族认同意识快速发展时期:从传统的满汉不分,到建立以汉族为中心单一民族国家的矛盾,再到五族合一的“大民族主义”;其理论支撑,则有中国传统的“大一统”思想、西方的种族竞争说、民主民族主义意识形态、伯伦知理的国家学说。同时,梁启超的民族认同还与反对辛亥革命带有浓厚的种族色彩的“排满”口号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4.
大师的风度     
梁启超与陈寅恪同列清华四大国学导师,两人的友谊也很特殊。应该说,是梁启超最早把陈寅恪举荐到清华的。关于梁启超举荐陈寅恪的故事,人所共知。清华国学院刚刚成立,梁启超向校长曹云祥力荐陈寅恪。曹问:“陈寅恪是哪国博士?”梁答:“他不是学士,也不是博士。”曹又问:“他有没有著作?”梁答:“也没有。”曹拒绝:“既不是博士,又没有著作,这就难了!”梁大怒:“我梁某算是著作等身了,但总共还不如陈先生寥寥数百字有价值!”曹一听,十分震惊,立即决定聘请陈寅陪为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  相似文献   

15.
如何发展社会主义市场农业?李禄仁、甄世民在来稿中提出了自己的设想:1、树立市场农业新观念。做到“六破六立”:破除“原料农业”的观念,树立“商品农业”的思想;破除“内销农业”的观念,树立“创汇农业”的思想;破除“温饱农  相似文献   

16.
史素昭  张玉春 《求索》2008,(2):221-223
古代文学中成熟的传记体例,应该从司马迁《史记》中的史传篇章算起。由于我国古代儒术“独尊”的地位和学术界的“尊经”思想,汉代传记在目录分类中依附于儒家经典,处于一种附庸地位;在三国以后的目录书分类中,随着“史”与“经”的分离以及新的传记门类的出现和繁荣,唐以前传记逐渐确立了自己的独立地位。  相似文献   

17.
徐小军 《前沿》2002,17(11):157-161
梁启超一生 ,思想“流质多变”。一方面是由资产阶级动摇不定的阶级本性决定的 ,另一方面无不与上世纪初国内外复杂多变的政治局势有关。为期一年的欧洲游历对梁启超的影响巨大。欧游归来后的梁启超政治思想上虽然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并提出一系列新的救时药方 ,但始终没有脱离改良主义的窠臼。  相似文献   

18.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先驱者。在“教育救国”的思潮中,他最早明确地提出了现代教育的目标宗旨,较早地设计出融合中西教育内容的近代学制,力倡义务教育和普及教育,成为晚清国民教育最积极的鼓动者。他的智育、情育、意育、体育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有着深远而广泛的影响,他的师范教育思想和改良主张突现了师范教育的特殊性和强烈的爱国情操,他对女子教育的阐述和对兴办女学的筹划,开风气之先,为近代妇女思想的觉醒和解放作出了自己的贡献。梁启超在中国近代教育制度的建立和教育思想的发展过程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9.
诸葛亮的统战策略思想与实践及其对我们的启示杜渺诸葛亮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和开明的治国贤相。本文试就他如何运用统一战线的策略思想为当时的斗争服务,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看法。一、运现统一战线,现立“联吴抗究”的策略思想诸葛亮出生的东汉后期,是中国历史上最...  相似文献   

20.
袁世凯为何不重用梁启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近代史的知识分子堆里,梁启超的才能无人能及。24岁之时,就名满天下。袁世凯对他的才华,都是敬佩有加。“戊戌变法”失败,流亡日本12年之后,梁启超在袁世凯函电不断地催促下,回国就任法务次官。袁世凯在梁启超刚刚踏上中国的土地时,给予梁启超空前的礼遇。给他住贤良寺——贤良寺那是当年曾国藩、李鸿章做封疆大吏入京时住的地方。给予一个手无寸铁只有一支笔的粱启超这样的礼遇,对于善玩政治的袁世凯来讲,肯定有着自己的政治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