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44 毫秒
1.
本文从西方哲学中以人为本的观念演变的角度,审视人的主体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认为主体意识是人类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地处理人与世界的关系,即主体与客体的关系的进程中形成和发展的关于自身在客观世界中的地位及与外部存在物关系的自我认识和觉悟。迄今为止,主体意识已经历了由理性化——非理性化——新的理性化,由人“类”意识——个体意识——新的人“类”意识的圆圈式的辩证运动过程。在当代,建立在唯物辩证法和现代系统思维方法基础上的,以可持续发展观念为核心的主流主体意识,是更理性化、更智慧、更宽容、更和谐、更高层次的主体意识。  相似文献   

2.
谭新康 《理论前沿》2002,(24):15-16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贯彻“三个代表”要求,核心在保持党的先进性,关键在坚持执政为民。作者认为,要保持党的先进性,必须树立四种意识,即创新意识、发展意识、公仆意识、改革意识。  相似文献   

3.
论我国法治化之制约因素及其关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法治化的关键和难点在于提高公众的法治意识。法治意识的增强并非易事,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主要表现为社会公众的重伦理轻法治、重权力轻权利、重法律制度轻法治精神。法律至上观念、民主意识和权利意识乃法治意识的基本范畴。塑造法治意识的举措主要有:弱化并逐渐消除关系意识;培植公众法的权利保障观念;强化执法;强化监督,提高领导干部守法意识。  相似文献   

4.
吕廷君 《理论前沿》2005,(12):25-26
传统守法观念只强调守法的客观条件,而没有看到守法的主观条件和与此相关的客观条件的改善。守法的主观条件就是如何提高人们的守法意识、守法观念,从而增强对法律规则的尊重和遵守,并最终形成人们对法律规则的信仰和倚赖。要做到这一点,必须首先从确立法律规则入手。  相似文献   

5.
一年一度的“两会”是我国政治生活中的大事。高职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两会”参与意识关系到祖国的未来与希望,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兴旺发达。我们研究如何培养高职生的“两会”参与意识,目的是扩展高职生对“两会”的政治参与度,提高高职生的政治素养。  相似文献   

6.
“庆祝全解放区和全国工人阶级的团结!庆祝全解放区和全国农民的土地改革工作的胜利开展!庆祝全国青年和全国知识分子争自由运动的前进!”“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中华民族解放万岁!”是“五一口号”中三条内涵互相关联、特别启迪后人、特别契合当今新时代精神内容,应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意识”“集体主义意识”“爱国主义意识”三个方面深刻领悟“五一口号”带给我们新时代理论建设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挪用公款罪若干疑难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研究“挪用公款”行为的本质 ,我们认为“公款”就是指公共财产中的货币 ,以及用来获取货币或者被用作为结算、支付手段的其他公共财产。“非法活动”是指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单行条例等中的实体性刑事和行政法律规范的行为。对多次挪用公款的 ,应区分情况 ,对数额累计计算或不累计计算。认定“挪用公款数额巨大不退还” ,应当考虑“数额”的认定、数额“巨大”的标准以及在一审后退还等问题  相似文献   

8.
法律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形式。是公民的法律知识、法律观点和法律情感的总和,是公民对法律价值的认同。没有公民对法律的信仰和积极守法精神的法律意识,法律便无从实现其功能。公民的法律意识在实践中表现为自觉守法和权利主张精神。公民的法律意识对于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至关重要。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民并未形成普遍的法律意识,法律意识淡薄,原因有三:传统理论取向与法律价值相背离;极端的权力意识;公民观念的错位。因此,加强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高人们的法制观念,增强公民的法律意识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9.
法律信仰存在与否是一个广受争议的问题,实质上是关于对信仰能否脱离神意的定位差异以及其与理性是否能够相容的争议。信仰形成过程以及践行都不排斥理性,这和信仰对象的性质密切相关,真正法律信仰应该突出“法律”所特有的品质,对“法律”内在品质的层次分解而非“意识”的结构为划分对象并重新界定法律意识的结构,才能分解出现代法律信仰的必要构成,即权利意识和规则意识,培养真正科学、健康的现代法律信仰。  相似文献   

10.
法律信仰存在与否是一个广受争议的问题,实质上是关于对信仰能否脱离神意的定位差异以及其与理性是否能够相容的争议。信仰形成过程以及践行都不排斥理性,这和信仰对象的性质密切相关,真正法律信仰应该突出“法律”所特有的品质,对“法律”内在品质的层次分解而非“意识”的结构为划分对象并重新界定法律意识的结构,才能分解出现代法律信仰的必要构成,即权利意识和规则意识,培养真正科学、健康的现代法律信仰。  相似文献   

11.
江泽民政治文明建设思想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最大贡献和特点就在于准确把握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内在的三层关系:一是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的关系;二是这三者的有机统一与政治文明的关系;三是政治文明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从而科学地揭示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规律,大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2.
把世界理解为“存在”而不是“不存在”,并通过“存在”概念探求并界定世界的本质,是西方哲学传统的基本问题和思路。同时,“无”与“不存在”的问题几乎与“存在”问题同时产生,而且在对本质和终极问题的探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存在”与“无”的辩证法应该是哲学和宗教哲学最深奥、最重要的理论。  相似文献   

13.
“课程”与“精品的课程”:“精品课程”解读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将"精品课程"划分为"精品"与"课程"两个关键词,分别探究其意义,并最终将其作为一个整体整合起来考察,赋予时代特点与先进理念,这将有助于人们厘清"精品课程"的真实意蕴,建构高质量的"精品课程".  相似文献   

14.
"警察"一词比"公安"一词更准确,更能体现行业特点.从概念上看,"警察"的外延比"公安"大;从语用角度看,"警察"比"公安"更有表现力;从使用范围看,"警察"比"公安"更能与国际接轨;从使用年代看,"警察"比"公安"更有历史渊源.因此,宜以"警察"一词代替"公安"一词.  相似文献   

15.
市场无极限,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应当满怀信心,从有限做到无限,在复杂的市场竞争格局中赢得生存与发展。  相似文献   

16.
《徽州女人》借助系列物象,积极使用象征艺术,"井"和"蛙"是系列物象中的两个代表。"井"之象征物象,不仅给主人公"女人"提供了活动平台,而且象征着她处境的封闭,生活的单调,思想的守旧;"蛙"之象征物象,类比"女人"形象,预示着其前途的暗淡和命运的忧伤。象征艺术的积极使用,提高了剧本的艺术表现力,增强了剧本的文学性。  相似文献   

17.
“理管”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的大环境逐步进入法制化的时候,应当明确“理”在组织行为中的重要作用,进行“理管”。“理”在企业不同管理层次包含不同内容,只有实行“理管”,并辅之以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将人治与法治相结合,才能较好地达到“管理”目的。  相似文献   

18.
海德格尔的"此在"的观念不同于传统的古希腊和基督教关于"人"的概念。虽然古希腊强调人是理性的动物,基督教强调人是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出来的,但这两者有着内在的联系,这种联系构成了西方传统的关于人的普遍观念的基础。而海德格尔则要解构这种基础,为显现"此在"的意义扫清障碍。一旦做了这项工作后,对此在在其当下性中的"实际性"的分析便成了首当其冲的任务,而这种分析必然会涉及到时间上的"今日"。  相似文献   

19.
日本的“变”与“不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昭奎 《外交评论》2009,26(5):6-11
民主党取代自民党执掌政权之后,日本的“变”与“不变”及其变化的程度,大致取决于三个因素:其一是民主党与自民党的“同”与“不同”,以及两党间的区别有多大;其二是日本国内政治潮流的“变”与“不变”及其变化的程度;其三是民主党自身的“变”与“不变”及其变化的程度。  相似文献   

20.
文章意在研究“公民宗教”对于卢梭“社会契约论”的意义。从自然状态过渡到公民社会的“瞬间”,就形成了公意,但学者们在解释公意的形成和实质时,通常过分强调了契约观念的重要性。通过对《社会契约论》文本的细致解读,作者指出,“立法者”和“公民宗教”比契约观念对于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更为重要和根本,并指出了卢梭的“立法者”和“公民宗教”与古代的异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