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1986年3月国民党十二届三中全会宣布要“加速民主宪政建设”以后,台湾的政治体制改革即从所谓“局部性体制内改革”进入“整体性的体制改革”时期。尽管当时国际、两岸关系和岛内政治形势尚有诸多变数,会对后来的进程产生差别很大的影响。但十分明显的是台湾的政治体制改革必然是围绕着以改造国民党的旧“法统”为中心。1990年5月李登辉出任“第八届总统”,结束了新旧权力交替的过渡,台湾政治体制改革也逐步摆脱旧的传统束缚,进入新的阶段。所谓“宪政改革”,就是突出地代表或反映了这一重要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陈水扁上台以来,一直图谋通过“宪政改造”实现“法理台独”,先后提出了“公投制宪”、“催生新宪法”、“第二阶段宪改”等主张,其目的是彻底去除台湾法律体系中的“法理一中”架构。但是陈水扁为了掩人耳目,在“宪政改造”的具体内容中强调“行政体制改革”、“新闻自由”、“18岁公民权”等;在政治手段上则强调自下而上,并与选举动员相结合。然而,没有国民党的支持,没有民意的支持,陈水扁推动的“新宪公投”不可能成功。  相似文献   

3.
国民党“改造运动”前景评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0年台湾“总统”选举中国民党候选人崩盘式的失败和丧失政权,是国民党改造的起因。国民党改造的最终目标是在四年后重新夺回执政地位。“黑金政治”、“威权体制”、“隐性台独”是国民党沉疴日久的积重;“政治资源”流失、党内派系分裂和政治版图重组使国民党进一步面临失重。国民党改造的这种结构性矛盾使其再出发路程异常艰难。改造绩效取决于未来四年三大选举的结果和国民党对台湾新政治生态的应变。  相似文献   

4.
上个世纪80年代以后,伴随着国民党的党务革新、解除戒严、解除党禁和报禁,以及终止“戡乱时期”,台湾进入重要的政治转型期。突出的标志是一批新党相继建立起来,呈现国民党一党优势下的多党竞争局面。随着政治转型的不断推动,台湾的政党体制也经历了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推动政党体制演变的原因非常复杂,社会经济状况、政治思想意识及选举制度都会对政党体制的形成与演变产生重要影响。对台湾来说,省籍与族群矛盾、国民党长期的威权统治和黑金政治以及民主化和本土化等,都是台湾政党体制形成与演变的重要原因。展望未来,台湾政党体制似乎出现了政党的集中化、政党的力量对比有利于民进党以及政党的趋同化加剧等几大趋势。  相似文献   

5.
台湾现有的以国民党为主体的上层权力体系,是以现行“宪法”和《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为法律基础,由象征性的“宪政”体制与实质性的“戡乱”体制相结合的产物。由于这一体系本身建立于“戡乱”体制之上,因而构成这一体系的台湾各高层机构,其权力基础也是“戡乱”体制。随着“临时条款”的终止,台湾的“戡乱”体制将迅速崩解并由“宪政”体制替代。这必然会引起上层各权力机构的重新定位,并通过各自权力的或消或长和相互之间的权力位移,导致上层权力体系的变化。本文即就此问题作一初步探讨。一、“总统”特权削弱,“行政院”实权扩张,“总统”与“行政院”之间以“府”领“院”的格局将不复存在,而代之以“院”前“府”后的新局面。按照台湾“宪法”规定,“行政院”享有:①决策权。制订施政方针与重要政策,并具  相似文献   

6.
台湾现行所谓“中华民国宪法”是中国内战前夕特殊政治条件下的产物,不同立场的政治力量对其态度也明显不同。国民党撤退台湾后,随着政治条件的变化,一直图谋“修宪”扩权。雷震作为最坚定的宪政主义者,坚决反对。他认为宪法之本在于自由民主;“中华民国宪法”总体上体现了自由民主的精神,是一部值得维护的“宪法”;其暴露出来的体制设计缺陷,不在于没有贯彻“全能政府”的理想,而在于未能完备确立三权分立的现代政治架构,尽管如此,只要有落实“宪法”的诚意,在实践中可以得到纠正。他坚持“宪法”的实施,“护宪”和“修宪”固然都有必要,但“护宪”比“修宪”更重要。他本人以《自由中国》为阵地,为维护“宪法”尊严作出了不懈努力,并付出了沉重代价。雷震的“宪政”思想应该值得当代台湾频繁推动所谓“宪改”的人士回味和反思。  相似文献   

7.
“国安会”(及所属“国安局”)在台湾的政治体系里有着特殊的角色与功能。两蒋时期 ,“国安会”是“动员戡乱体制”的产物 ,而“国安局”的特务情治系统是其专制统治中的重要一环。在台湾政治转型时期 ,李登辉操控“修宪” ,保留并将其纳入“宪政体制”中去 ,首次“政党轮替”后 ,陈水扁有将“国安会”扩张为“政务会议”的意图。而由李登辉至陈水扁 ,都在建构“总统制”的“总统”权力 ,对“国安会”及“国安局”的操作是其中的一方面 ,但是由于“宪政体制”的不明晰和政局今后可能的变化 ,至今这仍不能称为是稳定的  相似文献   

8.
“宪改”长期以来是台湾岛内政治斗争的中心内容,目前各种势力围绕“修宪”、“制宪”、“行宪”之争关系到台湾“宪政秩序”的塑造。从李登辉时期“宪政改革”到陈水扁当局的“宪政改造”,台湾的“宪政秩序”同时具有法理意涵和政治功能。目前台湾“宪政秩序”塑造的焦点在于:“行宪”和“宪改”哪个更迫切,“宪改”本质上到底是“修宪”还是“制宪”?不同的“宪政秩序”的塑造途径将会产生对民众的不同“国家认同”导向,导致台湾民众“国家认同”倾向的混乱。  相似文献   

9.
萧师言  孙香兰  于扬 《台声》2006,(1):12-14
2005年12月13日晚,早就被炒作为岛内蓝绿两大阵营对决的台湾“三合一选举”结果揭晓,在23席县市长中,国民党拿下14席,其他泛蓝势力拿下3席,而民进党只拿到6席,台湾媒体立刻作出“国民党大胜、民进党惨败”的评论。“民进党兵败如山倒”,“台湾政治大地震,民进党的地方版图一下子倒退16年”之类的文章充满台湾报纸。还有媒体认为,这次选举将牵动着2008年的台湾“总统”选举,并对台湾未来政治走向及两岸关系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民进党从未经历的惨败“三合一”选举的县市长部分,中国国民党由原来的8席增加至14席;民进党则由原来的10席下降为6…  相似文献   

10.
(括号内前为期号,后为页码)政治·法律台湾问题:美国对华政策中的两难问题林冈(1.45)试析影响美国对台决策的若干基本因素王伟男(1.51)“宪法一中”与国民党当政时的大陆政策杜力夫(1.59)“修宪”与“护宪”:1950年代前后雷震的“宪政”思想何卓恩(1.66)试析倒扁运动中的女性政治参与王茹(1.74)台湾南部的社会政治环境与民进党的政治版图——兼对“南方政治”定义的探讨王茹(2.1)后扁时代台湾主要政党的品牌危机与转型吴春来(2.11)美国国会涉台提案的发展张光刁大明(2.22)冷战后美国东亚霸权护持与台湾问题黄一映(2.32)影响台湾地区政治文化…  相似文献   

11.
自1991年12月“国大代表”选举以来,台湾政治体系快速由国民党一党独裁体制向以选举政治、议会政治为核心内容的政党政治发展.在此一嬗变过程中,国民党在台湾40多年来的政治垄断地位因在野党的窜升而开始动摇:1992年,民进党人在“立委”选举中一举攻下51席;1993年,国民党人在全台性选举中的得票率首次跌破5成,其得票率仅比民进党多6.5个  相似文献   

12.
“九一八”后受民族危机的刺激,知识分子要求结束训政,还政于民,以便团结全国人民共同御侮的呼声日渐高涨,宪政运动由此而兴起。“九一八”后的民主宪政运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要求国民还政于民;二是批判国民党的训政理论及其实践,并就如何实行宪政展开讨论。尽管“九一八”后的宪政运动没有取得任何实际的政治结果,但它对国民党训政理论及实践的批判,尤其是对于如何开始宪政的论证和设想,剥夺了国民党一党专政的理论合法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思想意义。  相似文献   

13.
“宪政改革”是在国民党:日统治体制出现严重危机的背景下,由李登辉主导进行的。它不仅攸关台湾未来的政治体制、权力分配及各派政治势力的消长,也关系到台湾内外政策的走向和今后的前途,因而,在为期两年的“宪政改革”过程中,岛内各派政治势力展开了剧烈斗争。“宪政改革”作为台湾“政治转型期”中一场重大政治变革,其结果必将对岛内政局和两岸关系产生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在台湾政治转型时期,李郝体制运作已届两年。两年中,事关全局的大事接踵而至——“国统纲领”出笼、“临时条款”废除、“动员戡乱”终止、“资深中央民意代表尽数退出舞台”、二届“国大代表”冲上“宪改”台面,国民党高层为“委任直选”还是“公民直选”总统发生严重分歧。在这期间,主导台湾政局的李郝体制的命运,始终是台湾新闻的焦点。台湾政局虽然经历了几次较大的震荡,但李郝体制却有惊无险(至少表面上是)。李  相似文献   

15.
法统是一个国家统治权力的法律依据,通常指一个国家的宪法和具有与宪法同等法律效力的根本大法。目前台湾国民党政权在国际上为维持其“中华民国”是代表“中国唯一合法政府”的说法,以及对内为保持其统治体制的“合法性”,就不得不想方设法维护其法统,并把它神圣化。但是国民党政权在台湾偏局40年,国际关系与台湾内部形势发生了极大变化,当前要坚持旧法统来处理内外事务,无疑会产生种种矛盾和围难。这就使台湾国民党政权陷于极端矛盾之中。—方面内外压力迫使其不得不坚持旧法统;另一方面为了坚持法统,又不得不在处理国际政治、经济、文化交往方面以及台海两岸关系问题上背上沉重的法统包  相似文献   

16.
1988年夏,笔者曾就呈萌芽状态的台湾政党政治现象作了初步考察,现将若干结论抄录如下:“在新旧体制交替蜕变时期,台湾政党政治势必出现一个过渡形态,一党优势、多党并存是台湾政党政治过渡形态的基本模式,这个模式将随着国民党统治体制的变革而缓慢变化,并向多党竞争体制发展。”“台湾的小党林立现象一方面反映了多种政治利益团体和社会力量要求政治参与和权力占有的欲望,一方面也反映了政治资源的有限性和分散性,诸多小党很难形成一个  相似文献   

17.
《台声》2004,(6):19-19
本刊记者综合台北报道 针对陈水扁的“五二○就职演说”内容,国民党发言人蔡正元20日下午召开记者会代表国民党提出“十点响应”。 据台湾媒体报道,蔡正元对陈水扁“就职演说”提出的“十点响应”包括: 第一,陈水扁提到台湾有认同与族群严肃课题,这一点国民党不能认同。国民党认为,只有政治人物为了选举的利益,去利用、操纵认同及族群的问题,才是台湾最大的祸害。  相似文献   

18.
陈雷 《长白学刊》2006,(2):80-82
在抗战时期爆发的第二次民主宪政运动中,中国共产党作为积极的参与者和政治领导者,适时提出了“民主联合政府”主张,使运动达到了新水平。虽然由于国民党的顽固和阻挠,民主宪政的目标最终未能实现,但这一运动巩固和扩大了民主力量,进一步动摇了国民党的一党专政和独裁统治,为战后中国政治的进步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近日来,台湾各派政治力量之间接触频繁,报刊上各种传闻纷起。其中,焦点在于国民党是否会再一次分裂?台湾新领导人是否会同意组织“联合政府”?如果同意,是与国民党,还是与亲民党?或者象台湾各在野党所主张的,由在“立法院”占多数的国民党、亲民党、新党组成的在野势力?上述在野势力组成的“在野联盟”,在今年年底举行的“立法委员”、县市长选举中是否会继续保持合作?等等。 笔者试就台湾新领导人和民进党、国民党、亲民党的基本趋向作一初步分析,并进行若干探讨。  相似文献   

20.
篇(书)名现阶段台湾对外政策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70年代以来国民党的“党务革新.国民党.十三大”对权力结构和党内派系的影响 ‘十三全’以来国民党的权力斗争和派系重组 一一兼论“二李体制.国民党在台湾的“法统,危机也谈中国经济圈世台会性质初析略论台独思潮的社会历史根源试论“十三大”后国民党内的主要派系台湾高中后教育研究1086年台湾人口状况分析台湾集团企业的现状及趋势‘台湾经验.研究的方法论问题谈厦台经济合作可能性台湾经济发展过程与道路作者范希周范希周李强 发表(出版)处本刊1989年第2期-《台湾研究》1089年第4期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