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宗教与法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得到了保护,宗教活动逐步趋于正常,信教群众与不信教群众的团结大大加强,我国的宗教管理工作出现了空前大好的局面。随着各项工作和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发展,宗教活动和宗教工作也需要纳入法制的轨道。因此,宗教与法律的关系就成了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在阶级社会里,宗教和法律都是统治阶级用来压迫被统治阶级的工具。列宁说:“所有一切压迫阶级,为了维持自己的统治,都需要有两种社会职能:一种是刽子手的职能,另一种是牧师的职能。刽子手镇压被压迫者的反抗和暴动。牧师安慰被压迫者,给他们描绘一幅在保存阶级统治的条件下减少痛苦和牺牲的远景……,从而使他们忍受这种统治,使他们放弃革命行动,打消他们的革命热情,破坏他  相似文献   

2.
大凡有些年纪的人,肯定都记得“老三篇”。作为也有些年纪的我,总感觉那个时代尽管成了历史,但我总忘不了那个叫做“愚公移山”的寓言故事。  那个移山痴心不敢,挖土决心不变,并声称要让子子孙孙都来参与移山大战,却被人讥笑为“愚公”的老人,不管过去,还是现在,始终如一地在激励着我,鞭策着我,感动着我。  那是一种坚定的信仰,一种坚强的信念,一种坚决的信心。  说到底,那是一个进入了一种境界的理想。  遗憾的是,环顾四周,似乎去思考信仰与理想神圣的人们少了,甚至没有信仰,没有理想也无所谓,所谓“我的理想”…  相似文献   

3.
关于法律监督内涵诠释很多,其中一个典型定义是:“法律监督是由有关国家机关依照法定权限和法定程序对法律进行监督”①,法律监督的主体、内容、对象都十分广泛,本文意义上的法律监督侧重于行政权方面,是指法律对国家行政权力进行的监督。一、法律监督的必要性首先来考察两种政治制度:专制和民主。在专制国家中,王者集立法、行政、司法于一身,“肤即法律”,对他人操生杀大权,民众无基本生存自由和民主权利,监督也只存在于行政系统内部,但这种监督是维护专制统治的一种形式。可以讲法律监督是与民主法治相伴而生的,在罗马时代西…  相似文献   

4.
法律信仰与法律怀疑精神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法律信仰与法律怀疑精神谢晖一个国家的公民是否具有完整的法律信仰是其法律能否顺利实现的重要心理基础。然而,由于人们在观念上常把信仰与禁锢自觉不自觉地联系起来,致使法律信仰也成为令人生畏的概念。为此,如何反思以往的法律信仰?如何确定理性化的法律信仰?这是...  相似文献   

5.
“法律”在现代法治国家被确立为“至上”的地位,为了维持这种地位的永恒,注定它不能仅仅被作为一种“治理工具”来重视,而应形成一种民众的法律信仰。本文从西方法律信仰的形成过程入手,论证了法律作为信仰的历史合理性:并通过研究法律信仰的对象来探讨“法律应如何被信仰?”  相似文献   

6.
图什么?     
纪萍 《检察风云》2005,(20):58-59
一副柔肠,一腔热血,一片真情,天天忙着为不相识的百姓伸张正义,维护权益。他们图的是什么?金钱?地位?都不是。一级检察官纪萍感慨,她是有所图的,图的就是“无愧于检察官这一神圣的称谓,无愧于曾经的使命和光荣”。这大概也是许许多多基层执法者的信仰。我们的“法苑风采”更多的是在这些点点滴滴的小事,普普通通的执法者身上显现。  相似文献   

7.
内地与澳门股份公司法律制度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股份公司是现代企业制度中的一种企业组织形式,在经济中占重要地位。因此,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发展股份公司的经验,积极、稳妥地发展我国内地股份公司,对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促进经济的繁荣和发展十分有益。本文试从股份公司的设立、股份公司的组织机构等方面,对我国内...  相似文献   

8.
林雅 《法学论坛》2005,20(4):141-144
洋务派"中体西用"的法律思想是在国力衰微,清朝统治"岌岌乎不可以支日月"的状况下对西方近代文明冲击的一种回应和调和,即希望通过西学来"补救"中学.洋务派成员是儒家的信徒,所以这种思想不可能超出阶级和时代的局限.但它毕竟为中西文化结合找到了一种可能的范式,其中也并不乏真知灼见.检视其中得失对于我们当今的法治建设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9.
一、对某种“前提”的怀疑在讨论“文学的传统与创新”的问题时,人们或许都自觉不自觉地确认这样一种观点:全部文学史,就是一种新的“主义”取代另一种过时的“主义”而占统治地位,然后它自身又被另一种更新的“主义”所取代这样一个无穷尽的过程;创新,也就是摈弃某种旧的“主义”,适应或创造  相似文献   

10.
王娟 《法制与社会》2012,(19):190-191
西塞罗遵循波利比阿的观点,认为有三种纯粹类型的国家——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这些统治的特点分别是爱臣民与理性、爱智慧以及爱自由。西塞罗指出,虽然君主制是政府的各种纯粹形式中最好的,但是,出于两项原因,他更欣赏将所有三种形式加以混合的政府。西塞罗继承了斯多葛学派的观点,《论国家》第3卷和《论法律》第1卷都论述了自然法。尽管有一些学者为西塞罗辩护,认为对独创性的理解不能过于绝对化,因为仅仅以是否"前无古人"为标准来判断以为思想家的地位,过于苛求,不符合历史事实。  相似文献   

11.
加拿大妇女与加拿大法律廖志刚历史上,加拿大法律曾将妇女置于从属地位。在法国统治时期,军队和政府中的要职按惯例只能由男子担任;英国统治时期,法律常常禁止妇女担任公职。直至20世纪初,这种状况才有所改变。19世纪末,许多妇女和一些男子对严格限制女性公民权...  相似文献   

12.
文心 《中国律师》2007,(8):34-35
7月1日.是一个中国人都非常熟悉的日子,是中国共产党诞生纪念日;2007年7月1日,不仅是党的86岁生日.也是香港回归祖国10周年的光荣时刻。这一天,普天同庆,万众欢腾,各行各业都在用各式各样喜庆的形式祝贺。在江苏南京,一家律师事务所采取了一种独具特色、别开生面的形式迎接7月1日。  相似文献   

13.
刘小平 《北方法学》2016,(3):122-128
"法律信任"对"法律信仰"概念的修正,实质走向了一个韦伯式概念,其理论本身在很大程度上也是韦伯命题的理论映照。这一韦伯式的"法律信任"概念,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现实上都面临着巨大的困难,这种双重困难指向同一问题:"法律信任"如何可能?由此,立基于韦伯式的形式法律理论之上,不可能产生真正的"法律信任"。"法律信任"概念要想有意义,就必须建立在一种更具实质性的法律理论之上。  相似文献   

14.
信仰与法律的关系问题是法治建设中不可忽视的问题。法律应当被信仰,信仰法律不是信仰法律条文而是信仰法治精神。把法律看成是生活的一部分,认识到其神圣性和终极意义,进而在生活中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法律,为权利也为法律的完善而斗争就是信仰法律的最好方式。  相似文献   

15.
法律被一个社会所信仰的关键前提之一,在于它必须是一个民族传统的某种形式的延续。从这个角度看,自汉代初年的“引礼入律”就是将中国古代社会久远的传统注入到法家建构的法律体系之中,并统摄在儒家思想的灵魂之下,由此使法家的法律体系获得长久的生命力,也促成了中国古代社会法律信仰的形成。儒家思想所具有的宗教及世俗的双重特征,官方意识形态的权威地位,自上而下的实践表达,使这种信仰极易为民众所接受,并持续近二千年之久,近代以来,对中国传统的人为割裂,是今日中国社会法律信仰难以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这是建设法治社会必须面对与反思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6.
《政法学刊》2017,(6):57-64
法律信仰在我国的存在与否引起很大争议。科学时代同时也是信仰的时代,因此,法律信仰在我国是存在的。法律信仰是指人们对法律所蕴含的公平正义等价值的认同和追求,人们相信通过法律能够达至一种美好生活的理想追求。法律信仰的培育对于发展市场经济,建设法治国家,凝聚社会共识,应对全球化挑战和实现我们国家的现代化转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内在价值,这决定了我们应当重视对法律信仰的培育。  相似文献   

17.
浅论英美的法律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个民族的法律意识跟该民族的法律教育方式和水平有很大关系.教育是对文化素质的培养,虽然它属于“后天的因素”,但它有能力弥补一些“先天的不足”.可以说,法律教育是法律精神发展的最主要的形式.西方社会的法律教育历史悠久,正规的、学院式的法律教育和训练早在古罗马时代就有文字记述了.东罗马帝国时,君士坦丁堡、贝鲁特等城市的法律学校已名声在外,比较系统的法律教材已经可以看到,师资水平也是不低的.从古罗马开始的西方法律教育,一开始就是官办的.官办对法律教育的课程设置、教育主导思想、以及教学内容都一一过问.几乎每一个时代的当权者都认为法律教育和培训是为自己的统治输送后备队和生力军.因此,官方对法律教育是十分重视的而且是不容分说地加以垄断.由于西方社会看好法律,法律职业受到了全社会的尊重,不管是富家子弟还是布衣之族都愿意在法律教育中“成材”.因而法律“师爷”便是社会的大明星了,谁要是能师从名望高的法律师长,那简直最大的有幸了.  相似文献   

18.
谢菲 《律师世界》2002,(7):19-21
世纪之交,当全球大部分地方将法律奉为至上准则来处理各类大小事务的同时,中国也理性地选择了走“依法治国”之路。在亚洲、东亚的成功表明,法律和法治在这一地区已不是政府强制推行的规则,而是人们心中深刻的信仰,是一种与商业文明对位的主体精神价值的体现。法律信仰不仅是支持法律和法治事业的精神动力,也是市场经济、民主政治、精神文明的基本支持力量。没有法律信仰,法律是空白的,法治是无望的。只有在法律被信仰的情况下,才能真正实现“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这种理想的法治状态。本文正是拟从树立法律信仰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19.
法律全球化     
提到法律全球化,我们可能联想到整个世界生活在单一法律规则下的程度。基于全球合意或者由于全球所有组成部分的平行发展而形成,这种单一法律规则可能由单一的强制执行角色付诸实施。尽管两极世界和冷战的结束带来些许欣慰,但我们并没有过多移近国际法体制,无论是通过确立单一全球法律提供者和实施者,还是通过坚强有力的民族国家协商一致。如果我们已经有的话,我们会说国际法,而不是法律全球化。我们甚至也不能信心十足地说,法律已经全球化或普遍化,具体表现是不管他/她走到地球的什么地方,人际关系均被一定的法、即使不是各处都相同的法律…  相似文献   

20.
所谓总统制是指总统直接领导政府,政府向总统负责的政权组织形式。它是与议会制相区别的共和政体的另一形式。总统制固然必设总统,设总统却未必是总统制。名之曰总统制并不确切,无非是为突出总统在国家机关中的地位和作用罢了。沿用已久,也就约定俗成,无人深究。在世界范围内,美国是最早实行总统制的国家。由于这种政权模式在维护资产阶级统治上的成功,因而得到拉丁美洲和非洲许多国家的竞相仿效。欧洲多数国家受英国影响,基本都实行议会制(议会君主制抑或议会共和制),但法国自戴高乐执政后,便开始实行一种带议会制色彩的总统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