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微博的快速发展和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给公安院校应对媒体和舆论引导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公安院校微博具有特殊性与广泛性、个性化与多元性、同质性与放大性、难控性与非理性等特征.微博时代公安院校在应对媒体和舆论引导方面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微博时代公安院校开展应对媒体和舆论引导主要策略有:树立教育平等观和微博教育功能的理念;鼓励公安院校和有关教育者开通微博,建立微博分类平台;建立公安院校微博管理专门机构和队伍;建立完善公安院校微博舆情危机预案启动和快速处置机制;加强公安院校微博道德伦理建设、法制建设等.  相似文献   

2.
公安院校微博具有特殊性与广泛性、个性化与多元性、同质性与放大性、难控性与非理性等特征。微博时代公安院校在应对媒体和舆论引导方面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应该树立教育平等观和微博教育功能的理念;鼓励公安院校和有关教育者开通微博,建立微博分类平台;建立公安院校微博管理专门机构和队伍;建立完善公安院校微博舆情危机预案启动和快速处置机制;加强公安院校微博道德伦理建设、法制建设等。  相似文献   

3.
公安院校微博舆情具有对象特殊、内容复杂及影响巨大等特殊性,利用微博进行舆情的引导具有特定优势,但公安院校在微博舆情引导工作中还存在一些实际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首先必须提高对公安院校微博舆情的思想认识和重视,健全管理机构和队伍,建立完善的微博舆情处置预案和机制,加强公安院校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引导。  相似文献   

4.
微博时代,加强舆论引导已成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发展的迫切任务。微博时代我国舆论格局的重大变化,信息来源的多样化、传播特性的复杂化、舆情的鱼龙混杂、主流媒体的被动滞后以及西方国家对我国的意识形态渗透,都给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舆论引导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和挑战,对此,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应有所作为,积极构建完善的舆论引导机制,牢牢掌控舆论的主导权。  相似文献   

5.
公安院校学生媒体攻关能力明显缺失,难以适应新媒体时代警务实战需要。公安院校《警察与媒体》课程实施实践性教学是新媒体时代公安教育的必然选择,符合公安院校课程建设基本原则。《警察与媒体》课程实践性教学的途径主要有案例教学、课堂讨论、作业训练、观摩训练、模拟演练等。但是,《警察与媒体》课程实施实践性教学亟待解决队伍建设、经费投入和基地建立等问题。  相似文献   

6.
自媒体时代的"快表达"助推了话语权的节奏感和时效性。微博反腐、微博问政、微博直播丰富了民主执政的内容与形式,自媒体提升了群众路线的参与形式与表达平台,深化了全民参与推动社会科学发展的维度,正面引导和依法管理相结合的网络舆论工作格局正在形成。  相似文献   

7.
自媒体时代的“快表达”助推了话语权的节奏感和时效性。微博反腐、微博问政、微博直播丰富了民主执政的内容与形式,自媒体提升了群众路线的参与形式与表达平台,深化了全民参与推动社会科学发展的维度,正面引导和依法管理相结合的网络舆论工作格局正在形成。  相似文献   

8.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社会大众的沟通方式以及信息传播方式等都产生了重大变化。微博是现在较为热门的一种大众网络交流平台。在微博上大家可以进行信息的交流,情感的沟通,相较于传统主流媒体,微博更加具有及时性,简洁性等优点。鉴于此,文章主要就微博时代如何提高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力进行一定的研究,希望通过笔者的努力促进我国主流媒体的发展与提升。  相似文献   

9.
当今时代,以网络媒体和手机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具有开放性、交互性、时效性等特点。新媒体既促进了公安校园文化的开放、内容的丰富、平台的创新,也影响了公安校园文化的导向性、凝聚力、影响力。新媒体时代,公安院校要通过以下途径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要加强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方向保障;要师生共同提高新媒体素养,提供人员保障;要加快数字校园建设,提供信息化保障;要组织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提供社会化保障;要加强舆论监测和引导,提供氛围保障。  相似文献   

10.
当前新闻媒体"袭警"事件频发,原因是公安机关与新闻媒介的沟通存在误区,缺乏有效的应对负面报道的新闻舆论引导机制,而公安民警的综合素质难以在短期内适应动态新闻舆论引导工作的要求,缺乏明确的关于公安新闻危机的定性判断标准,且公安机关在处理新闻危机时缺乏法定依据。针对上述问题和困难,应该完善新闻舆论监督立法,构建警方与媒体的沟通联谊机制,建立公安新闻资源管理机制,规范公安新闻舆论信息处理机制,实行公安新闻舆论预测制度,科学建立网络公安新闻舆论引导工作机制,构建警察形象危机处置机制,开展应对媒体能力的教育培训。  相似文献   

11.
新媒体的蓬勃发展,特别是微博等个人媒体的迅速崛起,不仅改变了传统媒体控制话语权的格局,更创造了新的媒体舆论环境。面对新媒体环境中出现的网络舆情危机,国有企业应根据危机所处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事前以预防监控为主,事中以快速应对为主,事后以恢复企业形象和经营为主。  相似文献   

12.
数字信息革命带来的互联网技术发展以及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数字移动终端的普及,不仅对社会生产与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带来了深远影响,同时大量、高效的信息传播也促使传统的教育生态发生改变。个人公众号、朋友圈、QQ空间、微博、SNS社区等不同形式的自媒体以其观点鲜明的发声方式、快速有效的传播以及频繁的互动,吸引了大量大学生的关注与参与,而基于这些自媒体形成的大学生圈层,也成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舆论引导的新挑战。  相似文献   

13.
高校校园媒体是做好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平台,具有引导舆论、宣传教育、沟通信息和提供娱乐等重要功能,但是也存在思想教育功能未得到充分重视、其他媒体特别是网络新闻对思想教育功能形成冲击、校园媒体自身的不成熟等现实问题,因此需要加强对校园新闻思想教育功能的领导,建立校园新闻与思想政治工作之间的互动机制,增强引导校园舆论的本领,充分发挥校园各类媒体的优势,优化校园新闻管理体制,加强新闻队伍战斗力,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14.
当前,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深刻改变着舆论生成方式和传播方式,改变着媒体格局和舆论生态。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时代给政府网络舆情引导应对带来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挑战,在新形势下,各级地方政府应通过加大政府信息公开力度、营造网络主流舆论强势、做好政府"议程设置"以及充分发挥"意见领袖"的积极作用等举措,有效引导网络舆情,形成网上正面舆论强势。  相似文献   

15.
文化自信理念是自媒体时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题中之义。要进一步探索文化自信理念在自媒体时代网络舆论引导实践中的新方法,以文化自信涵养自媒体时代网络舆情引导海纳百川的恢弘气概,以文化自信构建自媒体时代网络舆情引导与时俱进的融合机制,以文化自信建立自媒体时代网络舆情引导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6.
随着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普通民众在生活中发挥了记者的作用,有媒体称中国已走进"全民记者"时代。"全民记者"时代的舆论生成与传播呈现出方式的多样性、速度的迅捷性、内容的复杂性和传播的互动性等特点。"全面记者"时代的到来,改变了舆论的生成与传播格局,也为做好新形势下的舆论调控工作带来新的挑战。做好新形势下的舆论调控,需要主动适应舆论格局的新变化,充分发挥传统媒体和新兴传播平台的互动效应,加强和完善信息网络管理,健全网上舆论引导机制,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相似文献   

17.
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社交媒体的普及促进了公民发声和维权,同时也使民警的行为放大,大数据时代警察对社交媒体舆论的公关能力仍需提高。社交媒体涉警舆情对公安工作是一把双刃剑,公安机关要把握大数据时代的机会和优势,从完善舆情处理流程、探索信息传播规律、维护公安队伍形象、完善网络管控技术、强化公民舆论引导五个层面积极应对。  相似文献   

18.
后微博时代是微博与微信共存的时代,而不是微信取代微博的时代。微博是自媒体,具有平等性、开放性、多元性、虚拟性、交互性、自由性、碎片性和变异性等特征。微博在传播主流和非主流意识形态时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威胁到主流意识形态的安全与稳定。微博非主流多元意识形态给其主流意识形态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对微博意识形态进行治理要提升到国家治理战略高度来认识。加强依宪治理思维、建立道德自律机制、遵循微博意识形态流动性规律、维护主流意识形态安全、实行多中心差序治理等是捍卫微博主流意识形态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19.
随着网络技术不断的革新,新兴媒体技术快速的发展,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各种微产物正逐渐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立足于"微时代"对大众生活与政府的影响,政府开通的政务微博和政务微信,却出现管理理念被动、缺乏统一规范、监督机制不健全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分析政府应对"微时代"失败的原因,并基于"微时代"思维,提出政府管理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当前,在互联网信息技术发展迅速的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微信、微博、社群等自媒体用户平台逐渐成为涉警舆情传播的重要媒介,错综复杂的涉警舆情随时可能引发舆论危机。在自媒体时代,公安机关如何积极、科学应对并及时处理好涉警舆情,对提高公安机关的公信力、治理能力尤为重要。本文从当前公安机关应对涉警舆情的现状出发,找出公安机关应对涉警舆情危机处置的难点,分析部分公安机关在应对涉警舆情中处置失当的表现及原因,从而最大程度地实现公安机关与公民的良性互动,完善我国公安机关应对涉警舆情的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