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5 毫秒
1.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创造了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其中和的思想博大精深。和,的本意是指声音谐调一致,后来又引申出和谐、和睦、和平、和善、祥和等含义,进而赋予和以处众,政通人和、和衷共济、内和外顺等哲学和政治理念。中国历史上的诸子百家对和的思想作过深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传统文化的宝库中,蕴藏着丰富的和合思想资源,体现了我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特殊价值和精髓,也是我国传统思想文化中最完善、最富生命力的表现形式.和合文化是我国和平发展战略的思维渊源,和平发展战略是传统和合文化的当代选择.传统和合文化的现代性转换,以推动建设和谐世界为终极意义,这也是我国和平发展战略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3.
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文化本质上是一种和谐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精神是以"天下归仁"为核心,以修身成仁的身心和谐精神、推己及人的人际和谐精神、大同世界的社会和谐精神以及天人合一的天人和谐精神为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4.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发扬。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发展了"和而不同"的交往观,发扬了"协和万邦"的天下观,弘扬了"人心和善"的道德观,为推动人类携手发展提供了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5.
中国自古就有“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和实生物”的思想。“和”的精神。是一种承认,一种尊重,一种感恩,一种圆融;“和”的内涵,是人心和善,家庭和睦,社会和谐,世界和平;“和”的基础,是和而不同,互相包容,求同存异,共生共长;“和”的佳境,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和美。“和”的精神,不仅对今天缓解“多重紧张”很有作用,而且对“共建和谐世界”也极具功能。那么,呼吁“共建和谐世界”,又如何从心开始呢?  相似文献   

6.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和”文化:和谐、和睦、和善、和解、和为贵、和气生财、和平发展。“和”的产生是因为有“不同”。不同的人群,彼此该怎样相处,是竞争、斗争、你死我活,还是和平共处、和衷共济?中国传统选择了和:“君子和而不同。”  相似文献   

7.
正2013年9月、10月,习近平主席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期间,分别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构想。2014年5月,他讲话强调:中华文化崇尚和谐,中国"和"文化源远流长,蕴涵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在5000多年的文明发展中,中华民族一直追求和传承着和平、和睦、和谐的坚定理念。在建设"一带一路"的进程中,如何弘扬以"和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优秀文化,通过文化先行,进一步深化与沿线国家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区域合作,实现共同发展,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时代命题。高峰论坛名家汇聚,值得期待。  相似文献   

8.
"和合"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蕴含着和而不同、和善友爱、协和万邦、和衷共济、天人合一、知行合一等理念。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中华"和合"文化的传统智慧与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和合"社会观、"和合"国际观、"和合"生态观、"和合"实践观等,并为解决人类问题和推动世界发展贡献了"和合"理念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主要包括构建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文明交流互鉴共存等,彰显和发挥了"和合"文化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9.
胡发贵 《群众》2012,(9):77-78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一种讲求和谐的文化,有“和为贵”之说。其实在汉语言中,“和”这个词本身就饱含温情与温暖,象征着圆满与安宁,又含蕴着正面积极、充满希望的气息,读到诸如祥和、谦和、和善、和气、和睦等词时,总令人产生愉悦和美好的感觉与联想。  相似文献   

10.
张敏 《理论月刊》2008,(1):52-54
和谐世界理论蕴含精妙的中国文化意蕴.中国传统和合理念是和谐世界理论的文化基因;"协和万邦"思想是中国古人追求世界和谐的鲜明体现;和谐世界理论是中国文化对当今时代主题的积极回应.  相似文献   

11.
一、道家中的和谐图景是建设中华民族“社会”文化的历史渊源我们所要建设的和谐文化,是与中华民族“和合”文化传统相承接的,道家中和谐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精神,深深地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选择、伦理道德和行为习惯,特  相似文献   

12.
对外战略文化是指国家在对外交往中为增进国家利益、实现国家战略目标而选择的相对稳定的战略思维、行为方式和文化价值取向.建国以来,中国对外战略文化大体上经历了"革命的国际主义"、"和平共处中的反对霸权主义"、"超越意识形态的现实主义"以及"和平发展"几个阶段.在这几个阶段,基于中国战略文化传统的"和平共处"、"求同存异"、"反对霸权主义"等一直是中国对外战略文化的基本立足点.进入新世纪,中国对外战略文化更加突显其根植于自身文化传统的核心思维和价值取向--"维护全人类共同利益"、"共同繁荣"、"和平发展".从"和平共处"到"和平发展"是中国对外战略文化的演变趋势,它更适合于中国树立新形象、担负起世界大国的责任、实现构建和谐世界的目标.  相似文献   

13.
《群众》2024,(2):41-42
<正>诉源治理是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载体和重要内容。强化诉源治理,就是要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加强矛盾纠纷源头预防、前端化解,通过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最大限度避免矛盾纠纷发展演化成诉讼,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诉源治理具有坚实的传统文化根基。我国自古崇尚“以和为贵”,重视人际和善、邻里和谐、家庭和睦,体现在传统法律文化中就是崇尚“无讼”的理念,就是“惜讼”“厌讼”甚至“耻讼”的传统思维。孔子的“无讼”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4.
王恒亮  尉天骄 《前沿》2011,(7):13-16
中国传统和合文化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思想资源,按照现代社会的要求对其实行现代转化既是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客观需要。中国传统和合文化的现代转化关键是要处理好传统和合文化和中国当代文化的关系,即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与西方文化冲突融合的动态过程中和合为新文化。  相似文献   

15.
古希腊"和谐城邦"理论是西方"和合"文化的哲学根源。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从先秦时期的"小康"到康有为的"大同"社会,从孙中山的"天下为公"到今天我们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合"哲学思想都成了各大社会学说的理论渊源和精神沃壤。中华民族注重用和谐化解社会矛盾,主张和衰共济,兼容并包,求同存异,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不断探寻社会和谐、构建和谐政治关系的历史。在我国现阶段,贫富差距、经济发展地区差距、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等一系列社会利益不均问题严重影响了社会和谐的构建,为此,坚持"人和"理念调节社会经济利益关系,不断完善利益整合机制,维护社会和谐与正义将成为"和合"文化的现代诠译与价值。  相似文献   

16.
韩美群 《学习与实践》2006,(12):157-159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建设和谐文化的新的历史条件下,传统文化中的“和合”传统显示出重大的时代价值。只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结合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认真发掘传统文化的思想资源,同时注意吸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先进成果,才能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发挥传统文化在当代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汪爱芝 《理论月刊》2008,(2):182-185
和谐文化与和谐社会有着紧密联系.和谐文化的核心内容是崇尚和谐理念,体现和谐精神.中华文化的蕴涵的和谐,文明,进步优秀思想观念,是我们永不枯竭的教育资源.例如"以和为贵"、"天人和一"、"以民为本"、"中和中庸"、"礼义廉耻"等等.  相似文献   

18.
徐平 《人民论坛》2012,(5):9-11
诚信建设应辩证对待传统文化与西方经验,理顺个人与社会、效率和公平、科学与盲从的关系,实行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相结合。在全球化时代,西方以个人为单位讲求"竞争"的"效率优先"文化,与中国传统以群体为单位讲求"和合"的"公平优先"文化,必然会在冲撞中交融,会对中国以及世界的未来发生根本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廖义军 《湖湘论坛》2007,20(1):50-52
胡锦涛"和谐世界"思想是在新世纪新时期对国际国内形势科学分析得出的正确判断,是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的和平思想、中国传统"和合"思想的继续和发展,是构建和谐中国和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这一思想充分体现了新一届领导集体把握人类发展未来的自觉精神,是一种新的世界发展观,是对世界和平事业作的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20.
周凯 《人民论坛》2010,(4):120-121
以孝文化为例,重新审视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和经济价值,对经济社会发展与和谐社会的构建意义重大。孝文化是招商引资的"梧桐树",是文化旅游的"吸铁石",是繁荣文化市场、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兴奋剂",是企业凝聚人心、增强效益的"润滑剂",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催化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