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问题关系到国家的统一,各民族的团结及国家的命运,历来都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在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同志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根据我国民族工作的实际情况,总结历史经验,提出了一整套适合我国国情的方针政策,为解决我国的民族问题作出了新的重大贡献。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民族工作的拨乱反正。十年动乱期间,党的民族政策和统战政策遭到严重破坏。粉碎“四人帮”后,党的民族工作面临着如何彻底清除“左”的影响和破坏,迅速走上健康轨道的繁重任务。197…  相似文献   

2.
土家族文化是土家人千百年来生产生活经验的总结和提升 ,在当代中国现代化进程和社会转轨的过程中 ,土家族文化的保护既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又出现了难得的机遇。做好土家族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工作 ,必须处理好经济发展与文化保护、“有为”与“无为”、共性与特色、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开发、生态环境建设与土家族文化保护和开发五对关系 ,才能完成民族文化传承与民族地区走向现代化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双重使命。  相似文献   

3.
彭继宽 《湖湘论坛》2002,15(6):71-72
土家族传统文化是土家民族的“根”,是土家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它与其他民族文化一样,都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组成部分。然而,由于历史上出现的民族歧视、民族同化和人为地破坏,土家族文化遭受严重的破坏和损失。新中国建立前,历代统治者推行民族歧视政策,土家族不被承认,它的许多传统文化习俗迅速消失。新中国成立后,土家族获得了新生,文化上也获得了平等,但由于“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的破坏,土家族传统文化又遭受了几次冲击。改革开放后,土家族传统文化虽然得到了全面继承弘扬,如土家锦、摆手舞、打溜子等项目,就得到…  相似文献   

4.
活跃地土家族的“扶贫帮困”协作队全国妇联城乡部民族处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是列入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特困县。早在八十年代,县委、县政府就提出了“脱贫致富、振兴长阳”的口号。县妇联十分清醒地认识到,民族地区脱贫致富必须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从198...  相似文献   

5.
王新祝  马尚云 《政策》2008,(11):53-53
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地处鄂西南清江中下游地区。这里是土家族集居区,也是巴人故里和土家族发祥地。近几年来,县委、县政府充分挖掘巴土文化资源.大力弘扬民族地域文化.先后荣获“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和“全国文化先进县”等荣誉称号。  相似文献   

6.
安北江 《思想战线》2023,(2):123-134
古代中国的“天下秩序”与“国家秩序”建构理论,有着自身的特殊性与传承性,且贯穿于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过程。宗法式与地缘式的“天下秩序”理念,是古人诠释世界和维系国家政治安稳的核心思想。二者相结合,进一步完善了王朝国家政治制度体系。中华文明核心体的形成和族群意识的凸显,是“天下秩序”得以传承与变革的基础。“国家秩序”和“国家政治体系”的建立,是古人想象“天下秩序”崩塌与重构的结果。在“国家秩序”建构中,“一统观”与“正统观”成为主体民族政权角逐天下后的政治意识。中华文明的主体性与“天下秩序”理念,形成历史上的“中国精神世界”,最终成为多民族国家统一的向心力。为此,历史上的主体民族政权,以“中国”为核心的天下一统理想才得以实现。阐释古代中国“天下秩序”理念的传承与变革,对进一步理解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有着重要意义,同时也间接回应了用西方民族国家理论来倒叙解构历史中国的舛误。  相似文献   

7.
在统一意识的基础上进行两岸谈判台湾问题的形成由于中国的内战及随后的美国干预,这是明明白白的历史事实。1949年以后,海峡两岸都追求国家的统一,虽然在具体方式上存在着分歧。祖国大陆方面,从“解放台湾”发展到“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台湾方面,在二落时代也一直坚持国家的统一,从“反攻大陆”演变为“三民主义统一中国”。海峡两岸解决这个内战遗留下来的问题的思想基础就是这种统一意识。有了统一意识,两岸就会有共同的语言;有了统一意识,两岸就可以取得协议,最终完成国家的统一。这种统一意识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民族兴…  相似文献   

8.
王小鹏 《前沿》2013,(20):41-42
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中国梦本质上体现了“以人为本”“以民为本”;中国梦是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统一,体现了“民生为根”;中国梦是民族振兴与人民幸福的统一,体现了“民生为本”;中国梦的实现需要以”民生为基”.民生是中国梦的终极目标和最好诠释,以“民生为基”,才能真正实现中国梦.  相似文献   

9.
民族现象是人类社会最具有普遍性的社会现象。在多民族国家里,民族关系处理得好坏,直接关系到国家的主权与完整,影响到整个社会的稳定和繁荣。中国是由多民族组成的统一国家。鸦片战争以后,中华民族身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奴役,国家陷入分崩离析的境地。为了维护国家的统一,争取中华民族的独立与富强,毛泽东同志根据近代中国的社会实际和民族矛盾状况,针对中国民族问题的特点、实质及其解决途径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作出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丰富了民族理论,为争取各族人民的共同繁荣,维护各民族的大团结,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纵观历史与未来,当今之中国实现国家统一,乃是民族的愿望和历史发展的大趋势。惟有统一,可以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生命力和文化力。中国是具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泱泱大国,中华民族的统一精神蕴藏在深厚的文化力中。孔子《春秋》的“大一统”主张,苟子《王制》“天下为一”,吕不韦《吕氏春秋》“一则治,两则乱”等。近代康有为指出:“中国只可一统,万无分立之理,更无分为联邦之理也。”孙中山为国家的统一奋斗了一生,他说:“统一成而后一切兴革乃有可言”,  相似文献   

11.
“世界历史”根基上的历史唯物主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与唯物史观是同时产生的。“世界历史”是唯物史观产生的社会条件和历史基础,唯物史观是适应于世界历史或全球化的哲学形态。围绕全球化的现实特点、全球化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中国和世界的互动而在规律的意义上形成新的认识,是历史唯物主义当代创新的根本路径。  相似文献   

12.
当前有关"中国模式"问题的研究受到了普遍的关注,在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进行总结的同时也引发了一些争议.我们需要从"实践历史"的角度重新检讨所谓"自由市场"国家的实质性经济发展过程,以及中国经济改革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3.
去年岁末,在《探索与争鸣》杂志社举办的纪念“南京大屠杀”64周年座谈会上,当与会的中学历史教师哀叹历史课得不到重视,乃至历史教师处于“小三子”地位时,学者们均感心情沉重。与会的冯英子先生回家后忧愤交加,遂在今年1月15日的“新民晚报”上发表了《历史不是“小三子”》一文,在读者中引起较大的反响。数日后,在纪念上海市历史教学研究会成立20周年的大会上,该会首任会长沈起炜教授激动地说,他读了冯英子的文章后夜不能寐,在一个具有古老文明的大国里,历史教师的地位如此低下,令人心酸。众多历史教师与沈先生产生了…  相似文献   

14.
傣族历史上并没有一个"果占璧王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平 《思想战线》2005,31(6):54-57
有学者认为,傣族历史上曾经建立过一个叫做"果占璧"的古王国,这个时期是"傣族历史上最辉煌的时代".其实,所谓的"果占璧王国",就是此前一些学者提到的"憍赏弥王国"."憍赏弥"只是一个印度古国,而傣族文献中的"果占壁"或"果占璧"或"憍赏弥",都是源自以印度古代一个以"憍赏弥"国为背景的传说故事的翻版,与傣族历史无关.  相似文献   

15.
美国西部妇女史近半个世纪的探索与妇女研究发展轨迹相当.70年代受女性主义运动及新社会史、后现代主义等学术思潮的影响,研究者们致力于"她史",使得该研究得到了迅速的发展.80年代以后,女性研究的焦点转入社会性别理论,西部妇女史的研究中也广泛采用这一分析范畴,同时强调西部妇女多元文化的历史背景.90年代以来,随着理论的不断深化和史料的丰富,该研究从微观上强调西部妇女的族裔、文化、阶级、职业等的差异,从宏观上强调全新意义上的"两性史",即要求在一个新的历史基准体系之下对各种妇女群体作出价值评估,并将妇女的历史编入西部历史之中.这一过程将使重写西部历史成为一项必需的事业.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恩格斯有关"世界历史"的论述提供了审视民族国家利益的新视角--"世界历史"的视角.世界历史的发展赋予国家利益新的属性,使其在原有的"地域民族性"之外又具有了新的"世界历史性",国家利益在二者的对立统一中运动发展.民族向世界历史转变过程中,形成不平等国际体系,落后国家要实现国家利益,必须坚持"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并推动国际体系向着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象国家一样,国家利益作为社会共同利益形式消亡条件的形成依赖于世界历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18.
用"三个代表"思想审视党的80年历史,无论是执政之前的革命时期,还是执政以后的建设时期,党之所以能够从曲折转向顺利,从失败走向成功,其主要原因是随着革命和建设实践的发展,党对"三个代表"所涉及的一些基本问题有了全面而又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创立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基本国情相适应的、能够代表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各部分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和各部分人民根本利益的先进制度文化,即新民主主义先进制度文化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制度文化,从而把革命和建设引向了胜利.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解读史中若干问题考察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考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概念提出、应用、解读的历史,有助于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意义、进程、成果、规律和经验的理解。这一概念是在总结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基础上,在反对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的斗争中提出的,但它又同共产国际七大改变领导方法的决定密切相关;这一概念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由毛泽东正式提出并在会上达成共识;此后相当长时间,它同“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命题一起,在党内广泛使用,其内涵也逐步扩展和深化,“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等概念相继提出;中共七大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作了系统总结;主要由于外部原因的影响,在《毛泽东选集》中的提法有所改变,实际含义未变,后在中苏两党论争的背景下,毛泽东曾在中央会议上重提“马列主义中国化”问题;改革开放后,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命题的启示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概念重新被广泛使用。  相似文献   

20.
王镇富 《长白学刊》2009,(1):137-140
作为历史学的一门新兴分支学科,“影像史学”在史学界还没有得到充分的认识和应用。“影像史学”的出现,意味着变革传统的研究方法,这对拓宽传统史学的史料视野,延伸传统史学的研究范围,普及历史学的大众应用,都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史学工作者如遵循“和而不同”的理念,对影像史学、书写史学、口述史学等治史方式进行整合,将有利于从不同的角度来揭示历史的真相。作为一门传统的老学科,历史学在新的历史时期面临许多新挑战,“影像史学”可能是应对这类挑战的一条新出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