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插榕青     
少年时代,每到端午节,早上起床后,祖母总要催促我到村外的红庙边采摘几桠榕青。榕青就是榕树的枝叶,在闽南和对岸台湾,端午节几乎家家户户都要在大门上插榕青。这有别于其他地方端午节悬菖蒲挂艾叶。原来,闽南、台湾沿海地区过去风沙肆虐,植物很难成长,难以寻觅到菖蒲、艾叶。倒是耐旱,生命力顽强的榕树长的很茂盛,很潇洒。于是,端午节辟邪驱凶、消灾禳祸的  相似文献   

2.
郑坚 《台声》2001,(7):7-9
在祝贺中国共产党诞生 80周年的时刻,回顾 54年来参加中国共产党的风雨征程,目睹神州大地社会主义建设的闪耀风采,展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美好前景,作为一个出生在中国的宝岛台湾、为祖国的新生和统一大业拼搏了一辈子的老台胞,能不感慨万千吗? 跟着中国共产党创建新中国 由于家父参加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台湾文化协会活动,遭到殖民当局的迫害,我在 9岁时就随家逃往台湾,回到十几代前的老祖家——福建闽南。半年后,“七七”卢沟桥事变发生了,中华民族处在生死存亡的最后关头。在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下,两岸同胞都遭受了沉重的苦…  相似文献   

3.
闽台文化是闽台两地最直接的文化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学文 《台声》2000,(11):32-33
台湾的历史发展,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开发史。汉民族从宋、元时期开始开发台湾,到明、清时期大量移民前仆后继的迁徙,为台湾的发展,写下了最辉煌的一页。而在这部开发史中,福建闽南人则成为台湾社会历史发展最基本的群体成员。从史料记载可以发现, 17世纪 20年代,郑芝龙招募闽南人东渡赴台,围垦开荒,形成了第一次大规模的闽南移民高潮。第二次闽南移民高潮是郑成功收复台湾时期,下令士兵拓荒屯田,扎根台湾。此后,闽南人渡台源源不断。台湾学者林再复在《闽南人》一书中写道:闽南是“台湾人的根”,说明了台湾人与闽南人的血脉联系…  相似文献   

4.
庄永明 《台声》2002,(6):40-41
台湾的民谣源远流长,各族群各有其以母语表达的传统歌谣。闽南人是台湾最大族群,闽南语系遂成本土“强势语言”,闽南歌谣因而被多数人泛称为“台湾歌谣”或“台湾歌曲”。台湾传统民谣有民间小调、本土戏曲和源于中原的歌乐。反抗日本殖民霸权的民族诗篇,也是台语创作歌谣的先声日本殖民统治后,校园里开始教唱“国语”歌曲,台湾学童纷纷唱起“君之代”、“六氏先生歌”和日本童谣。20年代,非武装抗日民族运动勃兴,几首代表“爱台反帝”的社会运动台语歌曲,成为“台湾文化协会”成员巡回各地时鼓吹民族意识的有力“伴唱”。例如以…  相似文献   

5.
林长华 《黄埔》2013,(6):94-96
在台湾,有个很受重视、独具情趣的传统节日——冬节。台湾民间习称“冬至”这一天为“冬节”,非常看重这个热热闹闹的冬节。在台湾同胞心目中,过冬节犹如小过年,故有民谚:“冬节大如年”、“年夜没返没某(妻),冬节没返没祖”,意思是出外的人,到冬至这一天无论如何要争取回家敬拜祖宗,否则就是没有祖家观念。  相似文献   

6.
答嘴鼓是流行于闽南、台湾奇特的曲艺形式,海外许多讲闽南话的华侨聚居地也流传这种采用韵白对答的古老曲艺。在方言相同的台湾、闽南和粤东,每当荧屏、广播和舞台上一出现“答嘴鼓”,就会立刻使人们提起精神,引起浓厚兴趣。有时,几句幽默的对白就逗得听众忍俊不禁。台湾的答嘴鼓是从闽南传入的。据传明末民族英雄郑成功率水师收复台湾,将士中有不少闽南人,他们也把这种富有乡土气息的地方曲艺带进台湾。答嘴鼓也叫“触嘴古”,台胞至今仍这么称呼。“触”的意思是顶撞,“触嘴”就是斗嘴、舌战。而“古”呢,在闽、台、  相似文献   

7.
云南陆地泼水,蚶江海上泼水,同是早已闻名于世的独特的传统民俗活动。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俗称“五月节”,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中原汉人南徙开发闽南,带来了纪念屈原的端午风俗。它与闽越族的“龙子节”  相似文献   

8.
闽南与台湾一水之隔。历史上,台湾隶属泉州府管辖。台湾人口中闽南籍的占到近80%,而在闽南籍的人群中,95%的人祖籍在泉州地区。在台湾,除了普通话,闽南话几乎是通用的语言。从台湾大选或其他集会上可以看到,演讲者在用普通话演讲过程中,经常夹杂闽南话,以此提高语气语调,可见闽南话在台湾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9.
在台湾通行的语言有普通话(又叫国语)、台湾话。什么是台湾话?按台湾林绍贤先生在其所著《实用台语会话》(正中书局印行)所言:“简单说起来,台湾通行的方言,就是台湾话:分析起来,有闽南语、客家语和山地语三种。台人祖先十九来自漳泉,所以湾泉方言(闽南语)分布区域最广,为本省首要方言。普通所谓台湾话,就是指闽南语这部分而言。”方言,是服务于使用它的某几个地区的全体人们的。一般而言,使用同一种方言的人们,其文化传统、风土人情、生活习俗等都有一致之处。正因为闽南话在闽台地区被广泛使用,具有鲜明的文化特性,故…  相似文献   

10.
樊铓文图 《台声》2013,(7):68-69
又是一年粽香飘,6月12日,全世界华人又迎来了中华民族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每到端阳,只要有华人的地方都会看到人们赛龙舟、采艾草、包粽子的身影,而今年台湾新竹市的节日气氛格外浓厚,庆祝活动格外热闹,因为由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与台湾新竹市共同举办的“万粽飘香新竹传情——2013两岸共庆端午节大型文艺晚会”首次在这里举办。  相似文献   

11.
记得几年前,来厦门访问的一位台湾教授在早上散步回来,紧张地用地道的台湾话对我说:“老乡,不得了!厦门人都在讲我们台湾话,台湾在大陆的影响太大了。”我告诉他,台湾话就是福建南部即闽南方言,他才恍然大悟。其实,我也有同样的经历。1948年到厦门大学念书的我,在黑暗的小街上听到哀怨感伤的故乡歌仔戏哭调时,不禁柔肠寸断。一问才知道歌仔戏的源头在闽南,哭调充分反映彼时两岸人民痛苦的心声。有尚清雅的南管(南音)也是从闽南传去台湾的。我曾听厦门一些语言学者用闽南方言吟诵唐人的诗歌,比用普遍话(国语)吟诵更上口。难…  相似文献   

12.
台岛粽味香     
端午节前夕,房亲林兄从台湾回乡探亲,送我一个台湾竹篮,彩绘的竹篮很是雅致。林兄说这里面放着吃的东西,我只觉得沉甸甸的,但不知何物,林兄也不明说。原来,他听说过我乐于灯谜之道,便让我先猜一道谜语,说猜中了此谜就是篮里的食品。“三角四楼房,珍珠里面藏。想吃珍珠肉,解带脱衣裳”。哦,原来是粽子!我们两个老哥老弟就以粽子为话题延伸开去。我们的老家在闽南沿海,与台湾隔海相望。平时,市面上少  相似文献   

13.
闽南“金三角”纪行邹霆第一次听到大、小“金三角”之说,大约是在15年前。所谓大“金三角”即福建、香港、台湾,而小“金三角”则是漳州、厦门、泉州。不久前,我自闽南“金三角”驱车观花归来,顿觉在岁月流逝的同时,昔日的漳州、厦门、泉州也已大改旧貌,宛如三位...  相似文献   

14.
闽南与台湾,隔海相望,一衣带水。积淀丰厚的八闽文化,随着移台先民传入台湾后,吮吸疗台湾的养份,熔铸成具有浓郁闽南地方特色的台湾文化。在源远流长的闽台文化渊源和近年来异彩纷呈的闽台文化交流中,最有代表性的当属南音与南管、梦剧与歌仔戏、高甲戏与九甲戏。尽管现在她们的名称各异,表演形式也有所变化,但她们“血管”里流的是同样的“血”。她们亲同姐妹,手足情同。她们成为两岸文化交流中的佳话,也成为维系海峡两岸同胞的精神纽带。南音与南管南音也称南管、弘管、南曲、南乐,是保存我国古代音乐较丰富、较完整的一个大乐…  相似文献   

15.
历次入闽的河洛人,大部分聚居在彰州、泉州、厦门等地区,所以台湾人称闽南迁居台湾而祖籍在河洛的人为“河洛人”或“河洛郎”。实际上,居住在中原河洛地区的人却很少自称为“河洛人”,“河洛人”是由台湾传回来的称谓。福建厦门大学著名方言专家黄典诚教授曾发表过一...  相似文献   

16.
为了适应开展对台工作及培养跨世纪接班人的需要,台盟北京市委针对二代台胞中不懂闽南话、不熟悉台湾风土人情、不了解台湾历史地理、不掌握台湾岛内政治经济文化状况的现象,进行有计划的“补课”,以使这些盟员尽快摆脱对台湾情况无知的状态.这次培训班采取“集中学习”与“细水长流”相结合的方法,争取一年内初见成效.台盟中央主席蔡子民,盟市委主委陈仲颐、副主委彭克巽、翁肇祺等均将作专题演讲.闽南话则由盟市委委员李玲虹出任教授.  相似文献   

17.
唐梦秋 《台声》2013,(10):97-97
“天黑黑,欲落雨,天黑黑,黑黑……”每次听到这首用闽南语演唱的台湾童谣,我总会不由自丰地想到我开朗快乐的外婆郑祝。出生在台湾云林的她,1949年随川籍国民党空军机械师的丈夫从台湾来到都江堰,这一待就是64年。  相似文献   

18.
“云南陆地泼水,蚶江海上泼水”,是早已闻名于世的传统民俗活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俗称“五月节”,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中原汉人南徙开发八闽,带来了中原纪念屈原的端午风俗,与闽越族的“龙子节”揉合在一起,形成八闽传统的端午趣俗。福建省石狮市蚶江端午节更具独特的风格。明清时期,蚶江曾有为“泉州总口,与台湾鹿仔港对渡”的  相似文献   

19.
林长华 《黄埔》2014,(3):92-94
树冠如巨伞,枝丫若游龙,气根似髯须,像一位饱经沧桑、老态龙钟的叟者,这是笔者给榕树描绘的“肖像画”。榕树虽然没有鲜花的艳丽和芬芳,却是闽南和台湾文人墨客喜欢抒情寄意的对象。粗硕的树干,宽大的树冠,浓密的树荫,屋前村后,榕树最能勾起人们的乡思。  相似文献   

20.
路梅 《两岸关系》2013,(9):48-50
恐怕没有哪一届台湾金曲奖的“台语最佳女歌手”像2013年这样引起热议。上海姑娘李娅莎从谢金燕、吴申梅等众多台湾女歌手中脱颖而帆一举夺得闽南语歌后的大奖,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期,也包括她自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