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网络平台就业对劳动关系的影响机制与实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网络平台依托互联网技术高效配置信息,让更多的人参与其中,创造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带来新的就业岗位,形成网络平台劳动力市场。在经典的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基础上,本文提出工作场所分割理论来解释网络平台就业对劳动关系的影响机制,并借助中国和美国对网络平台就业的调查结果,从就业收入(小时工资)、工作时间以及就业满意度等方面分析网络平台就业的劳动关系的情况。研究结果表明,网络平台劳动力市场突破了工作场所劳动力市场岗位创造的局限性,两类劳动力市场具有互补性。平衡网络平台就业的灵活性和劳动关系的稳定性是分享经济下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关键。这依赖于强化行业工会治理能力,以对新型劳动关系的广覆盖重塑工会对劳方的代表性。  相似文献   

2.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包含时间因素,廉价劳动力是成本问题,劳动关系是经济环境。在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状况下,劳动关系与时间因素和劳动力成本问题直接相关,应当对此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3.
如何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以维护劳动力市场与劳动关系的稳定和谐,对社会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制度经济学的观点,分析政府对劳动力市场与劳动关系中公平和效率的规制问题。本研究认为:政府规制是劳动力市场自由、高效运行的保障;劳动力市场失灵是企业存在和劳动关系产生的前提;政府规制可以提高劳动力市场和劳动关系中的效率,并解决其存在的公平问题。为进一步提升政府的规制效率,本研究建议:建立统一劳动力市场,消除市场分割;完善集体协商制度,促进工资形成机制;建立适应中国灵活性用工的劳动法规政策。  相似文献   

4.
《劳动合同法》是继《劳动法》之后,关于改善劳动关系的重要法律文本。随着经济增长趋于平缓,关于《劳动合同法》的修订和废止问题再次引起理论界的深入讨论。文本从经济理论研究的角度对《劳动合同法》执行中关于灵活用工问题、劳动力成本和劳动生产率三个主要经济争论进行梳理和分析。研究发现,我国劳动力成本增长低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并不会对员工工资产生显著影响,也不会显著影响劳动生产率。  相似文献   

5.
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阶段已经成为历史,开始进入创新驱动、协调优化、中速增长的新常态。新常态下,要正确处理好劳动力成本问题、创新问题以及劳动关系协调问题。采用降低劳动力成本的方法增强企业竞争力需谨慎从事,而应增强企业的创新力,这种创新必须是包括广大职工的创新,而即便经济下行期和谐劳动关系也应是经济发展的动力和目标之一。  相似文献   

6.
所谓劳动力参与分红,是指投入生产的劳动力在产品分配中除得到在生产中所消耗劳动力的必要补偿之外,再以所投劳动力的全部使用价值与其他投资一样参与利益的分红。一、劳动力参与分红是按生产要素分配不可缺少的部分资本主义的分配制度是按资分配。社会主义的分配制度是按劳分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分配制度即党的十六大所提出的“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这里所说的劳动应为劳动力,因为劳动即生产劳动,即生产本身,而不是生产要素。生产要素尽管可以…  相似文献   

7.
11!我国职工劳动就业权利包括哪些主要内容?劳动使有劳动能力的公民能够体现自己的劳动价值。为了保证劳动者能够实现就业,国家在《劳动法》、《妇女权益保障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中对此作了相应的规定。一是职工有平等就业的权利。平等就业是指劳动者在劳动力市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必然对我国劳动关系产生影响,劳动关系运行市场化程度增强,灵活就业增多带来劳动关系非正规化等,同时,劳动力市场变化加大了工会工作的难度。对此,研究劳动关系应运用劳动经济学研究方法加强对劳动力市场的深入分析,研究就业和收入分配对劳动关系的影响,并对工会在和谐劳动关系建设中的作用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9.
市场经济要求生产要素市场化。劳动力进入市场,带来了劳动经济利益关系的调整,这就需要加强对劳动关系的利益协调与法制管理。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弄清楚劳动力在市场上的属性问题。应当说,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中,劳动力进入市场是必然的,部分劳动力已经或正在变为商品是个客观事实。但是,从整体看,多数劳动力在市场上没有呈现出商品的固有特性,劳动队伍主体的本质属性是非商品的。因为:  相似文献   

10.
劳动关系是现代市场经济中最基础、最重要的社会关系之一,劳动关系的协调是企业稳定、社会和谐安定的基础。笔者认为,建立和谐劳动关系要从劳动关系生成的市场环境入手,从劳动关系主体双方(劳动者、用人单位或雇主)的相互关系出发,通过政府(第三方主体)、劳动者、用人单位(或雇主)及工会组织(协调主体)各自发挥能动性,为劳动关系的和谐创造条件、寻求支点。一、政府要加强宏观调控,适当干预劳动力市场,为劳动关系协调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劳动关系是劳动力所有者(劳动者)与劳动力使用者(用人单位或雇主)之间,为实现劳动的过程而建立的社会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