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正>人文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特征。"人文"最初出现在《周易》:"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文与天文对应。天文指自然界的运行法则,人文指人类社会的运行法则。人文的主要内涵是以礼乐为教化天下之本的理念,唐代孔颖达释曰:"言圣人观察人文,则诗书礼乐之谓,当法此教而化成天下也。"说圣人  相似文献   

2.
正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提倡人文精神,培育核心价值观念,为中华民族打造心灵的归宿。人文精神源出古典,《易·贲卦·彖》有云:"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唐孔颖达《正义》解作:"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者,言圣人观察人文,则诗书礼乐之谓,当法此教而化成天下也。"礼乐教化可谓是中国传统社会自蒙昧走向文明的通途。在当今科技文明社会提倡人文精神,是否依然具有意义呢?答案是肯定的。  相似文献   

3.
高省 《求实》2006,(Z4):124-126
一 从发生学上看,文化的起源是由于人的活动.中华先民很早就产生了对于"文化"的精辟认识.成文于战国时期的《易卦彖传》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的"文"字,从纹理义演义而来,"天文"指天道自然规律,"人文"指人伦秩序,以"人文""化成天下",使天然世界变成人文世界,便是中国古代哲学赋予"文化"的内涵,它注重的是文治修远和人伦教化,与武力征伐和蛮荒暴虐相对,所谓"文化内辑,武力外悠".  相似文献   

4.
“人 文”一词见于中国古代哲学典籍《周易》 ,所谓“观乎天文 ,以察时变 ;观乎人文 ,以化成天下”。在古人看来 ,研究“天文”和“人文” ,了解自然和社会的变化规律可以使人们更好地从事生产活动和文明创造。“人文”就是化人 ,最高目标是“化成天下” ,达到高度文明的社会境地。国家治理同样也应本着这样的人文精神 ,把人文精神的发达作为追求目标。“五四”运动以后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与工人运动相结合 ,诞生了中国共产党。随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 ,使当代中国的经济和政治面貌发生了巨大变…  相似文献   

5.
贵阳,算不上一个发达富裕的城市,充其量只是国内不发达省份——贵州的省城。但,人穷志不穷,希望在后来;地僻文脉重,自古人才多。贵阳姓"贵"。贵在她的秀美,如甲秀楼;贵在她的灵气,如黔灵山;更贵在她的志向、她的文化。城市不大不富不显赫,同样地灵人杰,同样抚育、培养过兴黔报国的各种人才,同样能如《易经》所言,"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相似文献   

6.
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一、深刻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着丰富的生态文化。《易经》中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老子》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孟子》中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荀子》中说:"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  相似文献   

7.
靳人 《学习月刊》2014,(1):47-48
《易》曰:“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风是时代风气的晴雨表.是民族精神追求的征候.也是个人心声的反映。借用《坛经》中的典故,两个小和尚在争论是“风动”还是“幡动”.慧能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相似文献   

8.
《奋斗》2017,(17)
正《周易》中将文化定义为:"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蕴含着人文教化、治理国家之功能。马克思指出,帝国总是要衰败的,没有永恒的帝国,但有永恒的文化。这些表明,文化是一种持久的强大精神力量,发挥着价值引领、规范、凝聚及激励作用,在治国理政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和属性。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就紧紧地抓住了文化强党的精神实质,汲取以文化人、以文铸魂治党强党的  相似文献   

9.
文章摘要     
<正>《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放射灿烂的人文之光《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杰作,也是体现中华文化的范本。一是体现中华文化人文品格。习近平同志指出,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道德的力量也是无穷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蕴涵着丰富的精神和道德资源,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人文品格。这种品格,主要体现为中华文化具有包容和忍耐、崇尚亲和友善、博采众长和与时俱进的特征。二是弘扬中华文化人文精神。习近平同志指出,"一个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一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七大旗帜鲜明地将"以人为本"确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作为"以人为本"在法治理念上的突出体现,人本法律观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以尊重和保障人的合法权利为尺度,实现法律服务于整个社会,泽被全体人民.人本法律观是党依法执政理论体系的新发展,而党依法执政也为实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奠定了基础.坚持人本法律观为指导,推进党依法执政,应大力弘扬法律人文精神,丰富党依法执政理论的时代内涵,实现党领导下的人性化立法、执法和司法,进一步加强法治监督,在党的各项具体工作中尊重与保障人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1.
网络技术的发展和网络社会的崛起,既给人的全面发展带来机遇,也以其复杂的文化难题挑战当今社会,并将技术与人文的复杂关系投射到虚拟世界,提出了“网络空间中的人文精神构建”这一新课题.思考这一课题,要求我们面对网络技术的复杂性、网络人文难题的多样性,注重当代中国网络人文精神的建构实践,阐发网络人文精神的深刻内涵,在技术活动中彰显人的主体性和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2.
以浙东文化为根基的宁波区域文化底蕴丰厚,是促进宁波改革开放的强大精神动力和思想资源.励志图强、义利并重、经世务实、开拓创新是宁波区域文化中世代相传、一以贯之的优秀人文精神.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大力弘扬这些人文精神,对于塑造宁波人的人文形象、凝聚宁波人的整体实力、激发宁波人的创业活力、提升宁波人的道德良心起到了重要作用,成为促进宁波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改革开放30年,"文化宁波"的建设成就与"港城宁波"的建设成就交相辉映,举世瞩目.在深化改革的新形势下,我们要继续传承和弘扬浙东学术文化中的优秀思想,增强推进改革开放的自觉性扣使命感.  相似文献   

13.
<正>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的重要讲话,再一次使人们的目光聚焦在"中国梦"。刚刚结束的两会,"中国梦"是最热议题之一。习主席的一番话,既是对两会"中国梦"思考的总结,更是发出了行动起来、实现"中国梦"的动员令。从发展道路到民族精神,从民族整体到每一个人,相比去  相似文献   

14.
"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应该在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指导下阐述和实施人文精神.历史教育的本质是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的教育,中国近现代历史具有丰富的人文教育内涵和功能.新开设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承担着历史教育的功能,它对于重构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精神,无疑是天赐良机.如果说历史是有生命的,那么高校历史教育自然也应当同样具有毋庸置疑的生命性,它必须是"有思想""有情感"的,这也正是重构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5.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湖南省质量技术监督稽查总队牢牢抓住文化建设推进队伍建设这一核心环节,着力构建精深、精到、精当的理念文化,有威、有效、有情的制度文化,专业、敬业、兴业的行为文化,有用、受用、管用的器物文化,锤炼出一支英勇善战、不畏艰险、甘于奉献的质监执法打假队伍。  相似文献   

16.
越是搞市场经济,就越会强调人文精神。因为市场经济在把人物化的同时,人们超越物化的追求突出了。所以,近年我国学术界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就是人文精神。从研究状况来看,人们很难对人文精神下一个明确的定义。《人文纵横》一书中,作者力求对人文精神给出自己的理解。他指出: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人文”一词里都包含着“人”和“文”两方面的涵义:即关于理想的“人”与“人性”的观念,和为了培养这种理想的人所设置的各类学科。古希腊时期认为理想的人就是自由的人,所以西方的人文传统自始至终贯穿着“自由”的理念。在中国,“人文”一词同…  相似文献   

17.
正在已出版和即将出版的《贵州文库》中,"天人合一、知行合一"的贵州人文精神和文化自觉自信随处可见,并始终贯穿其中,再现、延续、弘扬"天人合一"的生态追求,既是编纂《贵州文库》的重大使命之一,又是其突出贡献之一。  相似文献   

18.
<正>"格物致知"出自儒家经典《礼记·大学》,"格"即推究,"致"即求得,其基本意思是"穷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格物致知"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古人治学、修身、处世的重要原则和路径。中国共产党人在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促进"格物致知"的创造性转  相似文献   

19.
当今学术界仍存有这样一种倾向,即认为科学不具有人文精神,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是对立的;科学发展应由人文统摄,科学与人文的关系是线性关系。本文旨在说明:人文精神不构成科学与人文的分野。科学精神实质上表征着人对自身关怀的理性自觉,人文精神内在于科学之中;科学与人文的关系不可相互“归化”,也不可单向高扬,科学与人文既独立存在又相互制约;科学依其本性而行,它有其存在、发展和超越自身的“科学之道”。  相似文献   

20.
<正>厚德是北京精神的人格化,是北京立德扬善的首善品质和人文精神的典型反映。"厚德"一词源于《周易》"君子以厚德载物"。中国古代把大德、培育高尚的道德品行、施人以德以及感恩等义,称作厚德。在中华文化中,"厚德"被视为最高道德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