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张敏 《台声》2002,(7):11-12
日前,笔者再次遇到台湾“海峡两岸和平统一促进会”常务副会长郭俊次博士,故人重逢,分外高兴。他依然爽朗而健谈,依然心系两岸,为两岸交流而奔走。郭俊次先生是台南县人,是土生土长的台湾人。他经常说:“我是台湾人,也是中国人,这有什么不对呢?这有什么不好呢?”有时还要豪迈地加上一句:“我是中国人,我骄傲!”当台湾岛内一些“台独”分子混淆是非,否认一个中国原则时,郭先生站出来公开表示:“大陆是中国的一部分,港澳是中国的一部分,台湾也是中国的一部分;台湾和大陆,同属于一个中国,这有什么不对呢?这对台湾有什么…  相似文献   

2.
住在城中央     
我读《桃花源记》,就会联想到我的老家。为什么有这样的联想呢?可能是环境的相似,相似不仅在于田园风光,也在于偏远。我说我是一个乡下人的话,所谓的乡下,那可是乡下中的乡下了。而我最早的城市概念则来自于父亲工作的县城。一个人如果一直生活在乡村,是不会明确地意识到自己是乡下人的,就像一个中国人只有到了国外才会明确地感觉到自己是一个中国人。  相似文献   

3.
中国教育有问题吗?有,而且很严重。严重到什么程度?严重到连我们有什么问题,或者问题出在哪里,都不知道。比方说,不少人都在讲,泱泱大国,居然没有一个科学家获诺贝尔奖,岂非说明教育失败?这种逻辑,其实是很可笑的。中国基础教育的质量,其实并不差,  相似文献   

4.
吴孟樵 《台声》2013,(11):51-51
导览台湾,会从哪个部分着手?任何人都会有自己的角度,但是,看见的部分是什么?感动自己、感动别人的是什么元素?由侯孝贤监制的纪录片《看见台湾》,早在11月正式上映前的一个多月举办试片会,且难得的是在西门町的“日新”大戏院举行。试映后,感动许多在场的人,在座者包括媒体记者、影视圈的导演们、台湾高铁董事长兼执行长(台北市前副市长)欧晋德……纷纷报以热烈掌声,甚至是泪下。  相似文献   

5.
政府要回答人民的是:下一个世纪我们会继续富起来吗?会富裕到什么程度?地区之间的差距怎么办?收入分配的差距会拉大吗?“共同富裕”会实现吗?腐败现象会不会更加严重?在世纪之交,党和政府要回答人民的第一个问题是:在下一个世纪,中国人民是否能够继续富裕和能够富裕到什么程度;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确定的,又不是那么确定的。说回答是确定的,是因为从改革开放20年的历史看,我国经济发展达到确定的目标是完全可能的。大家都很清楚,从SO年代初,我们确定“三步走”的发展战略以后,我国经济的轨迹一直是顺利按照这个设想进行的…  相似文献   

6.
“我饿着,但是我坐着”我赞成一位来自上海的干部的说法:“穷”与“愚”有着互为因果关系,“愚”者多为“穷”,“穷”都多属“愚”,但又不能简单地认为,穷者必愚,愚者必穷。有“穷”者并不“愚”,是因为客观条件限制了他们的发展,也有因天灾人祸造成的,还有主观不努力,甚至有好吃懒做的;有“愚”者也并非“穷”,是机遇和机会使他们获得了富裕。所以,在扶贫工作中不应机械地理解“治穷必先治愚”这句口号。明白什么是贫困?恐怕连贫困的人自己也不一定明白。不知生,何知死?没有见过富,也就不知道穷。家家都没有电视看,也就…  相似文献   

7.
21世纪中国科学家应该关注什么问题?我认为应当格外关注“组件”。 按照现代的观点,技术(Technology)由三个部分组成:一个是“硬件”(Hardware),它是指材料、仪表、器件、设备和设施等有形的物件。中国人非常注重硬件,不论搞什么项目,都把硬件放在第一位。另一个是软件(Software),它主要是指应用软件和系统软件。印度很重视软件,最近看到一个材料说,现在印度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计算机软件输出国。印度有许多年轻人在编软件,成本不高,但很赚钱。中国却不很重视软件开发,排在第二位。还有一个就是我说要格外关注…  相似文献   

8.
“鲁迅活着会如何?” 按照现在有些时髦的“颠覆主义”立场,这样的设问,本身就带有神化鲁迅的倾向,显示鲁迅已经成为一个强大的“话语霸权”。倘非如此,为什么不假设别的什么人,而偏要假设鲁迅活着会如何呢? 从这“颠覆”的立场上看,我读到了颠覆者无可奈何的心态。鲁迅的存在,强大到这个地步,以至于“颠覆”者自身也无法取而代之。现代中国人无可改变地被投射了鲁迅的影子,鲁迅成了知识分子无法回避的思维起点。阿Q、闰土、祥林嫂等形象一不留神就会出现在中国人的头脑中,即使想“努力排斥”掉,也无法收效。 假如硬要对知识…  相似文献   

9.
王昂 《群众》2013,(12):30-30
党的十八大为我们描绘了美丽的未来画卷——“中国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中国梦。如果有人问我,你的中国梦是什么颜色的?我一定会回答:我的中国梦是绿色的。我是个在乡村长大的人,  相似文献   

10.
有一次,我到一个政府机关送医上门,在一般体检的时候.发现好几个人的血压都偏高了。这几个人年龄都只有40来岁,我就告诉他们:“要小心了,高血压可是无声的杀手啊!”有人问道:“说我有高血压.但我到现在也没有什么感觉,高血压究竟会出现什么问题呢?”  相似文献   

11.
在踏进21世纪第二个10年的时候,你也许已经思考过这样的问题——下一个10年要做什么?做成什么样?但你是否思考过——拿什么来支撑这个战略?战略的实现最终归功于管理的成功。下一个10年,或者更远,管理是否会发生变化呢?想一想,人的思想与要求还和以前一样吗?回答是否定的,那么,又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已经只剩下最后几年,对世纪很快就将来到。此时此刻,人们都在沉思:将要到来的新世纪对中国究竟意味着什么?可以断言:21世纪将会是一个新的世纪,中国的前途将更加美好。我们面对严峻的挑战,更面对着前所未有的有利条件和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十五大报告突出地强调了“抓住机遇”的极端重要性。指出:能否抓住机遇,历来是关系革命和建设兴衰成败的大问题。这也是邓小平的一贯思想。他在一九九二年南方谈话中说:“要抓住机会,现在就是好机会。我就担心丧失机会。不抓呀,看到的机会就丢掉了,时间一晃就过去了。”第二年春节,…  相似文献   

13.
郭莉 《公民导刊》2007,(6):49-49
“老外”这个词从何而来,还真没有接触过,遇到一个较真儿的蓝眼睛,问:“外,是不是指什么都不知道,什么都不懂呀?”很是委屈还有点愤怒。为了平息那点萌芽中的愤怒,我说:“怎么可能!外就是外国人嘛,而且,中国往往对自己尊重的人,才加称老,比如为师者我,明明不老,还是要叫我老师。这是尊重!”中国人是否尊重“老外”们,我不知道,但是和老外一起逛街时,会发现“女人街”的东西平白地和“大都会”的价格相差无几了。  相似文献   

14.
种植“声音”李佩甫说什么呢?在三月里,在绿色悄悄走近的时候,说点什么好呢?就有一件小事游上来,一件很小的事。记得大概是去年夏天,我到乡下去了。也并不着力为着什么,只是走一走,看一看。乡下有蚊子,就随蚊子走。在一个村子里,一个圆圆的麦垛旁,当月亮升上来...  相似文献   

15.
什么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任登第在学习邓小平理论的过程中,有些同志围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基本概念提出了一些问题,如它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的关系是什么?它有哪些基本特征?它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是什么?对此,我想谈谈自己的看法。不是马克思模...  相似文献   

16.
每一个人都有一种傲慢之心。比如,我们在大街上看到有一些乞丐,当他们看到一些豪华的车子经过,会不屑地说:“哼!有什么了不起?不就是有几个臭钱吗?”即使身处社会底层的乞丐都会有一种掩饰不住的傲慢之心,那么我们自己呢?我们这一路走来,伴随着鲜花和掌声,处处都听到别人的肯定和赞叹;我们的傲慢之心是不是也在不断地滋长而自己却毫无察觉呢?中国的“礼”就是通过各种礼节来折服一个人的傲慢之心。  相似文献   

17.
伤愈献方     
孔子的学生宰我出便齐国回来.拜见孔子时说:“梁丘据被毒蛇咬伤,一个月后,伤愈上朝。各位大夫都到他家作客,祝贺他伤愈,我也去了。许多大夫都又钻治蛇毒的药方。我对他们说:献方是为了治病,现在梁丘先生的病好了,而诸位先生又来献方,方有什么用呢?想要梁丘大夫再被蛇咬时用它吗?大家坐着沉默大言。我的这些话怎么样?”孔子说:“你说的不对。俗话说‘三折脆为良医’。梁丘先生被蛇咬伤,然后治愈。另。人被蛇咬,必然会问他是怎么治愈的,使用的是什么药方。诸位先生献方,都讲自己的方灵验,想卖出自己旬药方以治别人的病。梁…  相似文献   

18.
檀国柱 《台声》2013,(7):46-48
“假如拥有三天的光明,会如何利用好自己的眼睛?当然,在我设想这一点的时候,你不妨也随着思考一下,假如你也仅剩三天光明,你最渴望用眼睛看些什么?什么是最能够吸引你眼球的东西呢?”这是盲人志愿者董丽娜在第五届海峡论坛·两岸公益论坛闭幕晚宴上朗诵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那一刻200多人的宴会厅一下子陷入了沉寂,仿佛每一个人都在沉思这个简单而又深邃问题的答案。  相似文献   

19.
二十一世纪的日本青少年会是什么模样呢?日本的“Y世代”将会是何样一种表象?首先是“住宅族”将大量增加。所谓“住宅族”就是喜欢呆在家里自己玩,不愿进行户外活动的“见光死”族群。他们最普遍的的嗜好就是电脑、电子游戏和电视(包括录像带)。比起在家没有玩伴而不得不出门去找朋友的孩子们,“住宅族”可以通过电脑随时上网找人聊天,还有一按钮就立即投身时空奇幻大战的电子游戏,再不就有提供千奇百怪人生故事的电视节目和录像。现在日本孩子拥有个人专用电视的占15%,拥有个人电脑的占3%,而到了二十一世纪只会更多。在大自然…  相似文献   

20.
“在人生发展的每一个阶段,我最常问自己的一句话是:我能为国做什么?初中毕业进厂当工人时,我这样自问;刚到上海市委党校坐‘冷板凳’时,我这样自问;在党校理论教学和科研领域进入自己的‘黄金时期’后,我仍不断白问;去年因患病不能再上课了,我问自己的还是,患病期间我还能做些什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