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近年来,林文勋提出“富民”阶层的学术概念和“富民社会”的学术体系,这是针对“唐宋社会变革”这一重大学术议题探究而提出的学术理论。该理论在汲取20世纪以来史学界关于乡村富户、庶族地主、地方精英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唐宋以来兴起的“富民”阶层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中间层、稳定层、动力层,唐宋以后的中国传统社会属于“富民社会”的学术论断,并以此为基石,建构了中国古代社会新体系。这一理论在提出者的深耕和团队拓展研究中不断推进,在学界的响应、质疑以及相互对话中不断发展,目前已经形成了若干学术论断,标志着“富民社会”理论的建构已基本成型。但也要看到,理论的建构和完善是一个长期的工程,需要该理论提出者继续探究与之相关的深层制度问题和社会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2.
中华古国可称得上是散文的泱泱大国。先秦、两汉、魏晋、唐宋、明清的散文创作都曾极为繁荣。单就现代文学而言,散文创作的实绩也比其它文学门类更卓著。而散文,就其文体、内容的发展轨迹看,大致可分为“载道”和“言志”两种不同的散文观念和创作模式。发轫于五四新文...  相似文献   

3.
对2 0世纪90年代初为开端延续至今的学者散文写作热潮,批评界总的来看是一片叫好声,如有评论家认为:“学者随笔是90年代散文地平线上一道亮丽的风景。……促进了散文的本体回归,使五四一代文化巨人开创的散文传统得以薪火相传,引领中国散文创作从马鞍形凹槽中走了出来,90年代散文创作的繁荣,从一定的意义上讲,是包括中青年学者为其主力军的学者散文随笔的繁荣。”①著名散文评论家楼肇明先生甚至把学者散文视为“世纪末中国散文成就的代表”。②的确,世纪之交的学者散文创作队伍拥有季羡林、张中行、金克木等“老生代”名宿,出现了余秋雨、…  相似文献   

4.
从古典到现代——台湾作家散文观综论之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现代创造力的源头,每每透过古代文明的再发现与新认识而达至。每一种文化都有它的殊异性与持续性,而每一文化门类的强大背景与典范人物,常是新一代创造者“支援意识”的能源。这已是现代学术研究中公认的观点了。从对中国古典散文的借鉴、汲取和转化中,台湾散文家所获取的活力,便是这一观点的鲜明例证。从中国文学史上,散文与诗歌具有同样崇高的地位和丰厚的传统。如果把某些哲学与历史的著作认作广义的散文,则散文的成就似乎比诗歌要显得更为悠久博大——孔孟之温文肃穆,庄列之飘逸灵动,史传之厚重笃实,唐宋八家的风骨兴寄、晚明小品的洒  相似文献   

5.
华侨,指侨居国外具有中国国籍的人。 唐宋以前,移居国外的中国人并无固定称呼;唐宋以后,这些中国人多被居住国人称为“唐人”,后来他们也自称“唐人”。“华”是中国的古称,“侨”  相似文献   

6.
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5月推出的《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的发展轨迹》一书 ,系王业兴教授在长期的中国近现代史、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教学与研究的基础上 ,综合学术界已有的研究成果 ,撰述而成。该书以史学著作的体例 ,史论结合 ,对“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80多年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的发展进行了系统而又带有专题性的梳理 ,填补了中国现代思想文化史系统研究的空白。该书将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的研究时段定位在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直到20世纪末约80多年的这一时间跨度内。在内容的安排上 ,该书按照时间发展的顺序将这80多年划分为若干时段来展…  相似文献   

7.
奥野信太郎是日本的著名作家,中日友好的使者。他在对中国古代散文的名家名作的特点、流派的变迁,及同音异义、双声叠韵等汉语言文化现象的理解方面符合史实,见解独到;但在"四六体"和"散文"的概念上也出现了混淆。同时,通过比较发现,中国古代散文,尤其以《史记》为代表的典籍等,对日本文学中和歌、俳谐、物语、随笔等散文文学的影响深远。奥野的文学评论具有宝贵的史料价值,流露出对中国古典散文的欣赏与热爱,同时为中国魅力语言文化的传播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时至年末 ,编辑部精心安排了 4篇稿件作为今年“法文化研究”栏目的压轴文章。《清代民族法中“苗例”之考释》是胡兴东博士的力作 ,文章对法律史学界长期争论的“苗例”进行考释 ,通过新史料的运用和对前人研究成果的解构 ,论证了“苗”的内涵、苗疆的范围 ,进而重释了苗例的含义 ,提出苗例是指中国南方民族习惯法和中央政府对南方民族特别立法的观点。苗例是中国法律史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虽然有学者做过研究 ,但是 ,有力度的作品却不多。这篇文章严格地按照史学的学术范式讨论问题 ,对前人研究成果的诘问或是对自己观点的论证 ,都立足于翔…  相似文献   

9.
李庆雯 《前沿》2010,(18):153-156
丰子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相当富有“个性”的散文家、艺术家。从30年代初,他就陆续出版了《缘缘堂随笔》《缘缘堂再笔》《子恺近作散文选》等散文集。他的散文,以酣畅流利的文笔、自然朴素的语言、清新爽口的意蕴而在中国散文史上独树一帜。即使在颠沛流离的抗战逃难生涯中,他也只是在艺术的圈子里窥视炮火的飞溅,寻求仁爱的种子。本文就是通过对丰子恺在抗战期间的散文创作略作分析,从而揭示出在他的抗战散文中始终都抹不去的趣味性、“绝缘”性。  相似文献   

10.
中国文化现代转型刍议冯天瑜一不同时代的人们立足于各自所处的“当下”,将无限悠长、深远的时间之流划分为过去、现在与未来,从而形成各自的“古今观”。清人段玉裁说:“古今者,不定之名也。三代为古,则汉为今;汉魏晋为古,则唐宋以下为今。”①,由“古”向“今”...  相似文献   

11.
王伟凯 《前沿》2013,(19):75-76
《关尹子》传为春秋时尹喜所著,现存当为唐宋时伪作,但这种伪作并非毫无价值,其对我们窥见唐宋时期有关道教的部分思想,拓展唐宋道教文化研究当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客观地说,“七釜”篇以“化”为主题,分析了道的“化”“物”的化和“(罴)”的化,指出这些“化”不是凭空进行,而是各有所依托.  相似文献   

12.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在《种树郭橐驼传》这篇寓言性质的传记散文中,塑造了一个能乐观地对待自己形体的残缺,懂得种树之理和养民之道的残疾人形象。郭橐驼以种树为业,并且种得很好。“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  相似文献   

13.
文化书写与对象建构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李立 《思想战线》2005,31(3):88-94
从文化书写与人类学对象建构的关系这一角度看,依据人类学者的研究建构取向及所建构对象的类型,人类学的文化书写大致可以分为志、论与新志3种。其中,“志”所建构的是单向度的浅层对象实在;“论”建构的是单向度的深层对象实在;而“新志”建构的是双向度的浅层对象实在,在建构向度上力图克服前二者面临的困境。  相似文献   

14.
孙勇才 《求索》2008,(12):120-122
余英时既反对极力维持传统文化,也反对全面拥抱西方文化,在余英时看来,中国的现代化应该是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发展和表现。余英时认定中国文化是“内向超越”的价值系统,其基本特征是“止”、“定”、“静”、“安”。通过与西方文化“外在超越”价值系统对人类最为关注的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自我等问题的态度的比较,余英时既指出了中国“内向超越”文化的局限性,也揭示了中国文化所蕴藏的合理成分及其现代意义。余英时提出文化重建必须以文化“自性”为前提、以文化传统为根本、以融合中西为起点、以严守学术为保证并且做“退而织网”的功夫。余英时在海外所做的工作是挖掘中国传统文化资源,研究如何转化和运用传统精神资源以促进中国的现代化。余英时的文化情怀正是他的中国情怀。  相似文献   

15.
“华侨”一词的由来我国唐宋以前,移居于国外的华人并无固定的称呼。唐宋以后,多被居住国的人称为“唐人”,后来他们也自称“唐人”。“华”是中国的古称,“侨”是客居、寄居之意。我国古代很早就把寄居他乡的人,称为“侨人”或“侨士”。随着移居国外人数的增多,“...  相似文献   

16.
由马积高、黄钧两先生主编、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代文学史》,是一部纲举目张、条分缕析、切合教学需要的鸿钜之裁。这部一百二十多万字的新编文学史,我认为有如下几个最突出的特点: 第一,它突出了点,拓宽了面,恢复了文学发展多姿多态的原貌。比如,编者在“汉代的辞赋”一章之后,写了“魏晋南北朝辞赋”“魏晋南北朝骈文与散文”,“唐代的辞赋和骈文”“清代的散文与骈文”诸章,具体勾画了辞赋、骈文的发展轨迹,以及它们的  相似文献   

17.
韩愈、曾巩都跻身"唐宋散文八大家"之列,二人的碑志风格迥然相异,实际代表了唐宋两代在文化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审美态度上的不同。曾巩与韩愈,一个感情冲和节制、一个亢奋激昂。在八大家中,他们二人几乎把唐宋文人的区别演绎到了最大程度,即使在墓志铭这样严肃的文体中,也体现出鲜明的差别。因此,从墓志的角度对二人风格特点作一比较,实有必要。  相似文献   

18.
2011年6月30日,顾秀莲同志审阅了关于“童声里的中国”系列活动情况汇报后。欣然批示:“‘童声里的中国’系列活动取得很好的成效。谢谢你们为孩子健康成长做了很实在、很有意义的工作。希望继续努力,取得更好、更大的成绩。”  相似文献   

19.
2011年6月30日,顾秀莲同志审阅了关于“童声里的中国”系列活动情况汇报后。欣然批示:“‘童声里的中国’系列活动取得很好的成效。谢谢你们为孩子健康成长做了很实在、很有意义的工作。希望继续努力,取得更好、更大的成绩。”  相似文献   

20.
面对日益复杂严峻的台海局势,我们亟须以习近平总书记对台重要论述为指导,构建和创新“以我为主、对我有利、为我所用”的新时代两岸关系学术话语体系。必须思考如何打破西方的“话语垄断”和“话语霸权”,揭露台湾当局的“话语扭曲”和“话语抹黑”,体现新时代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新时代两岸关系学术话语体系应该具有时代性、政策性、理论性、开放性、包容性等特点,进行包括追求国家统一正当性、遏制“台独”分裂必要性、延续和平发展重要性、深化融合发展必然性、反对外部干涉合理性等内容的话语构建。新时代两岸关系话语体系建设路径,至少包括两岸关系的理论体系、学科体系和传播体系三个子系统的建设。厦门大学师生的台湾研究成果为两岸关系学术话语体系建设作出了积极努力,本文以他们的部分研究成果为例加以阐述,以纪念厦门大学百年校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