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习近平基于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和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提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美丽中国、建设美丽地球等生态价值主张。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当中,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基本价值主张,建设美丽中国和建设美丽地球是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具体表现。作为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习近平自觉地将建设美丽中国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目标。作为有重要国际影响力和负责任大国的领导人,习近平将建设美丽地球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内容。就三者的关系而言,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建设美丽中国和建设美丽地球的哲学基础,建设美丽中国是我国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具体体现,建设美丽地球则是建设美丽中国的“扩展版”。  相似文献   

2.
《世纪桥》2017,(9)
马克思的生态哲学内涵极其丰富,寓意十分深刻,它的主要内容包括:生态环境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前提、人类的实践活动是沟通人与自然关系的中介,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等方面。在当前新的历史时期,我们深入学习研究马克思的生态哲学,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譬如,能够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关系,有利于我们科学开展生态文明实践活动,以及有利于促进整个社会积极顺应生态文明的时代发展趋势等等。  相似文献   

3.
当前,深化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理性认识和有效践行,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其理论与实践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通过认知和领悟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中国优秀传统生态哲学智慧、现代系统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深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哲学认知;二是通过厘定和明确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以及人与社会等方面的价值关系,确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维度;三是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实践中有效运用系统性、协同性、和谐性等理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  相似文献   

4.
正人与自然是命运共同体。实现人与自然关系和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目标追求。全球资源环境生态问题的严峻形势,使得这一目标实现成为现实的历史任务。中国共产党心系人类命运和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加速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海南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优势和日积月累的生态文明建设基  相似文献   

5.
人类作为改造自然界的特殊存在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调节起到重要作用,正确理解人类文明发展史以及人与自然关系演进的轨迹,对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发展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根据不同时期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变可将已知的人类文明分成四种形态:人类敬畏自然的原始渔猎文明;人类初步开发自然的农业文明;人类主导自然的工业文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梳理四种文明形态下人与自然的关系,对于促进人类及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陈文旭 《前线》2015,(2):44-45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国梦的题中应有之义,关系到民生福祉和民族兴亡的国家大计。从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实践关系中把握生态文明的哲学价值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其中,物质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是以自然为对象,运用人们自身的力量,借助于物质工具和手段,改造自然界以获取人  相似文献   

7.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基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动态认识而提出的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旨归,在理论、实践、历史三重维度指明中国式现代化的方向。但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过程中,我国仍面临着人与自然关系异化、法律法规尚存短板、思想认识偏差等诸多问题,制约着我国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因此,我们应赓续探索生态文明践行路径,从自然、社会以及二者的互联发展层面寻求实现共生大业的纾解之道,迈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相似文献   

8.
早期马克思高度关注着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从生态、实践和历史三个不同视角较全面地分析了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以及这种统一关系的社会实践基础,提出了人类利用自然所应当遵循的基本规范,指明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途径和方向,认为共产主义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理想境界,从而建立起了生态学意义上的唯物主义人与自然相统一的学说.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为我们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的必然产物。面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危机、生态危机、资源面临枯竭等问题,迫使人类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以及人类行为的合理性进行深层次的反思和批判。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文明转型的必然选择,体现了人、社会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表达了对人与自然和谐的向往和追求。建设生态文明,破解发展难题,离不开发展理念的更新、发展模式的变革,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伦理道德的重新定位。  相似文献   

10.
新时代推动绿色发展,就是不断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绿色发展生成于对资本逻辑的批判与超越,遵循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统一的理论逻辑,是缓解资源、环境与生态压力的必然选择。绿色发展的重要价值,就是实现了对西方现代化与传统发展方式的范式超越,走出了生态现代化的中国道路。以坚持人民至上作为价值立场,绿色发展致力于破解优美生态供需矛盾,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需要,有力回应了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时代呼唤。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根本指导,正确处理“五大发展理念”“五大建设”之间的关系以及不同主体之间的关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构建生态产业体系,完善绿色制度体系,科学规划战略路线,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梦。  相似文献   

11.
耿步健 《探索》2023,(1):14-25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底色,也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价值目标和核心理念。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能够更好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美丽中国建设,并不断完善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人类社会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理念是在审思西方工业文明的反生态性中提出的,是在我国生态环境治理实践中提炼的,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形成的。其核心要义包括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关键是要提高生态治理现代化水平、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价值追求是人民幸福、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有效路径是科学贯彻“两山论”等,充分彰显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现实问题导向与战略目标引领相统一、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继承创新与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的“双创”相结合、生态底线思维与历史主动精神相辉映的鲜明特色。这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乃至人类生态文明发展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处处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维,蕴含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人与自然和谐"哲学范式;"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哲学范式;"主体选择性"哲学范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哲学范式等。这些哲学范式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为在改革艰难期和社会转型期如何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哲学范式和辩证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3.
林琳 《世纪桥》2011,(9):151-152
人类发展至今,一直在不断思量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事实上,回顾我们发展的历史,人与自然的关系也不断发生着变化。随着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的实现,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被奴役到征服,二者并没有找到更好的定位,这也使得人与自然的共同发展受到制约。本文从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入手,试图从生态哲学的角度分析如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局面。  相似文献   

14.
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建立在社会生产实践活动基础之上的人与自然的对立统一是人类历史存在与发展的基础。他们从一开始就没有把资本主义社会中出现的人与自然的冲突看做是单纯的技术问题,而是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这个基本矛盾的宏观层面加以考察,认为只有在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之上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从而在理论形态上找到了实现生态文明、保证人类永续发展的光明之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逻辑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逻辑相结合的产物。生态文明的提出并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理论自觉迈出了更加坚实的一步。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生态伦理思想的本质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辛慧丽 《求实》2014,(3):9-12
马克思生态伦理思想科学地阐明了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的前提是尊重自然规律,倡导人、自然、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反对将自然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客体或者对象。立足于马克思生态伦理思想,当代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的主要道德原因在于,极端的人类中心主义价值和"发展至上"思维方式的负面效应。我们需要在中国生态文明道德建设中树立尊重自然规律的理念和坚持可持续发展观。  相似文献   

16.
加强生态道德建设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道德是历史发展的产物,人类的道德素质和水平随着社会文明不断发展而逐渐提高。生态道德作为一种道德,既反映着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又反映着人与人、人与社会的伦理关系;它不仅是人类道德进化的必然产物,而且是人类社会走向更高文明的重要标志。因而,加强生态道德教育,促进人与  相似文献   

17.
在工业文明的社会里,人们对自然的内在价值严重低估,生态环境遭受任意践踏.在后工业社会里,人们已开始警醒和呼唤生态文明的到来.人类必须重新审视大自然的厚重的内在价值,测度作为自然一部分的人类及人类主体性的发挥,在传统生态伦理观基础上重构生态伦理与环境伦理,维护生态正义与环境正义,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人-社会-自然"的新生态伦理观,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8.
作为人类共同探寻的最高价值目标,生态幸福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以及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文章基于生态哲学视角对生态幸福的本质内涵、缺失表现及原因进行了阐述,并从客体、主体和实践三个方面出发,提出了生态幸福的实现路径:确保生态性存在,遵从生态幸福规律;树立生态理性信念,构建生态幸福观;坚持生态实践活动,实现生态幸福路径。  相似文献   

19.
刘希刚  杨宏杰 《唯实》2009,(3):35-39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为人类社会摆脱生态危机提供了重要启示,也为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提供了指导思想。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就会发现,人类对于自然界的规律还有很多未知领域,更妄论控制和统治自然界。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要反思过分强调人的主体地位和利益需求而不顾自然客观规律的行为,自觉调整发展方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相似文献   

20.
生态问题已经不单纯是自然科学的常规议题,而是与政治、经济和社会等交织融合的互动性话题。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既承认自然对人类的制约,又提供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有机图景。新时代中国对生态文明的建设、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对生态破坏的惩戒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实践,不能囿于经济体、地域的视角限制,而应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视角去看待文明的交流、互鉴与共存,看待人类有机体的生态依存,去探寻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