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1933年10月,蒋介石调动50万军队"围剿"中央革命根据地。中央苏区全力投入第五次反"围剿"的战争中。由于共产国际派驻中国的军事代表李德不了解中国国情,不懂得中国的红军战争,第五次反"围剿"战争连连失败。在这种情况下,1934年7月,刘少奇临危受命,从瑞金来到省委驻地长汀担任福建省委书记。当时的福建省委主要包括上杭、永定、龙岩等中心区域。由于战争的失利,长汀是福建省委唯一能主要负责的  相似文献   

2.
2014年是中央苏区松毛岭保卫战80周年,也是红军长征出发80周年。发生在红军长征前夕的松毛岭保卫战,是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战争中的一次著名战役。这一保卫战,敌强我弱,凸显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战争的严峻形势;温坊大捷,大大鼓舞了苏区军民的斗志和增强了战胜敌人的信心;顽强固守,为中央红军实施战略大转移赢得了宝贵时间。这一保卫战,是一部可歌可泣、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史诗。今天,我们要永远铭记在这场战斗中英勇牺牲的红军烈士和为支持这场战斗作出重大贡献和付出重大牺牲的老区人民,弘扬苏区精神,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相似文献   

3.
共产国际在指导第五次反"围剿"的过程中,由于始终存在着的教条式指挥及其"苏联利益至上"的倾向,使得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不得不实行战略大转移。长征途中召开的遵义会议,不仅挽救了党、红军和中国革命,而且还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进程中的重要转折点。  相似文献   

4.
1932年11月至1933年12月间,周恩来、朱德为粉碎敌人的第四、第五次反革命“围剿”,曾在光泽县华桥乡牛田村陈家排设立指挥所、兵站,并设有红军医院和枪械所。 1932年第四次反“围剿”开始后,周恩来、朱德按照毛泽东的军事原则,指挥红军取得了反“围剿”斗争的胜利,建立了将(乐)、  相似文献   

5.
1934年7月,湘赣苏区上空乌云滚滚,炮声隆隆,“围剿”与反“围剿”的战争硝烟笼罩着这片朱毛亲手创建的中国第一块苏维埃红色根据地。为配合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作战,7月23日,中共中央、中革军委下达命令,急调湘赣边区根据地的红六军团西征湖南中部去开创新的苏区,留下湘赣军区及五个红军团坚持湘赣边区根据地斗争。但所留下的5000红军被“左”倾盲动几近断送。省委书记等相继投敌,为虎作伥。  相似文献   

6.
由于王明"左"倾教条主义错误路线的危害,导致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战争的失败.1934年10月,党中央和主力红军不得不放弃了中央革命根据地,突破国民党军队的重重包围,踏上了战略大转移的漫漫征途,进行二万五千里长征.  相似文献   

7.
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红军被迫退出中央苏区根据地,踏上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之路.  相似文献   

8.
谢金生 《党史文苑》2006,(12):51-52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宁都作为中央苏区的核心区域,是中央苏区前期的政治、军事中心,是第一次反"围剿"的红军集结地、指挥部和主战场之一,第二次反"围剿"的战略决策地和备战基地,第三次反"围剿"的主要战场之一,第四次反"围剿"的巩固后方,第五次反"围剿"的后方基地、阻击地和最后放弃的核心根据地之一.苏区时期,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宁都进行过大量革命实战活动,留下了光辉的足迹.所以宁都在中央苏区占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宁都发生过一系列对党史、军史产生了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其中在宁都诞生的红五军团和少共国际师这两支威武雄师,更是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立下了赫赫战功,将永载史册.  相似文献   

9.
《世纪桥》2016,(12)
大革命失败后,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创了农村根据地,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思想。红军和根据地的发展与壮大,使国民党统治集团感到极大的恐慌和震惊,蒋介石调动全国的反革命军事力量对各革命根据地的红军多次发动大规模的"围剿",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红军被迫撤离中央根据地开始举世闻名的长征。1936年10月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三大主力红军在西北胜利会师。中国共产党在极端艰难曲折的斗争中逐步发展成熟壮大,使中国革命步步走向胜利,走向辉煌。  相似文献   

10.
正从赣南会议到宁都会议,毛泽东受"左"倾错误路线的排挤,被剥夺了军事指挥权。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时,由于李德、博古的错误的军事指挥,反"围剿"失败,中央红军不得不战略转移,史称长征。第五次反"围剿"迭次失利,红军几乎濒于绝境,与前四次反"围剿"形成鲜明对照。湘江之战,红军虽然突破封锁线,却由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至3万余人。革命已到了生死攸关的时刻。中央政治局常委张闻天清醒  相似文献   

11.
1932年底至1933年初,朱德与周恩来密切合作,指挥红一方面军粉碎了国民党军对中央苏区的第四次"围剿"。通过分析朱德在中央苏区第四次反"围剿"斗争中三个阶段的军事指挥,将朱德此次反"围剿"中的军事指挥艺术概括为"实事求是,灵活机动",认为这是红军能在外有强敌、内有"左"倾错误干扰的不利情况下取得胜利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正背景介绍1934年4月29日,《青年实话》第3卷第21期发表阿伪撰写的社论《在粉碎五次"围剿"的决战面前》,提出了共青团组织和团员在反"围剿"战争中应该主动承担的一系列革命工作。文章配发漫画《送郎当红军,革命要坚心》,鼓励女团员不但要送郎当红军,还要鼓励丈夫在前方安心革命。漫画俏皮生动,女  相似文献   

13.
长征中,先后有两个作为党和红军最高领导机构的"三人团"。这两个"三人团"对红军长征的影响完全不同。1934年5月,由于博古、李德推行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军事战略,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斗争陷入严重困境。博古、李德打算在必要时撤出苏区。  相似文献   

14.
闽西是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红军长征前一年,闽西苏区军民进行了英勇顽强的第五次反“围剿”战争,红军长征后,闽西红军游击队在广大人民群众支援下,进行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积极配合了红军长征,对中国革命,作出了伟大的贡献。本文试对红军长征前后闽西革命斗争作简略述评,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 一九三三年九月,蒋介石纠集一百万国民党军队,二百架飞机,向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其中以五十万兵力围攻中央革命根据地。在党和苏维埃政府的领导下,中央苏  相似文献   

15.
1933年9月开始的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战争,由于博古等人极力推行王明的“左”倾路线,至1934年10月初,根据地的兴国、宁都、石城一线相继失陷,中央苏区粉碎敌人第五次“围剿”的希望完全丧失.中共中央领导人博古等惊慌失措,未经中央政治局讨论,即决定中央红军(一方面军)主力撤离中央革命根据地,转移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合.这个决定是在极少数中央领导人中秘密进行的.当时各级的准备工作,都是在中央“一切为了前线的胜利”、“一切为了支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战争的胜利”等公开口号下展开的.中央苏区广大人民积极响应党中央和中革军委的号召,大规模地开展扩红、捐物、捐款运动,为中央和主力红军战略大转移——长征,作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6.
1934年,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战争的失败以及在红军长征初期战略转移中的接连重创,使得党和红军处于生死边缘。遵义会议在这一危急时刻,"重整行装再出发",以科学运行党内政治生活化解党内分歧、消除党内矛盾,实现了党的团结和统一。  相似文献   

17.
正20世纪30年代发生的红军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是中国革命斗争史上团结战斗、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但是,红军长征是在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情况下,被迫举行的战略转移。当然,第五次反"围剿"并不是必然要失败的,而是由于在军事指挥上战略战术的错误而造成的必然结果。实行冒险进攻1933年5月,蒋介石置九一八事变后民族危机于不顾,顽固地坚持其"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继续调集部队进攻红军。9月25日,蒋介石采取"三分军事、七分政治"和"堡垒  相似文献   

18.
正遵义会议正式开会的时间只有3天,主题是总结第五次反"围剿"的经验教训和确定红军之后的行动方针。其主要成就有三:其一,会议全面总结了第五次反"围剿"之后军事指挥的得失,集中批判了"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军事路线,重新肯定了毛泽东所代表的正确军事路线及其战略战术,并将其确定为红军之后的作战方针。这在张闻天的"反报告"和毛泽东及绝大多数与会者的发言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19.
1932年至1934年,中央苏区第四、第五次反"围剿"期间,彭德怀率领红三军团指战员在江西抚州境内,与国民党军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战斗。期间,他光明磊落、正气凛然,对苏区群众和红军指战员无比爱护、关心,与当时的"左"倾军事教条主义进行了不懈的斗争。  相似文献   

20.
一、接受中央军委任务挺进敌后配合主力红军反第五次“围剿”一九三四年春,福建事变失败后,蒋介石将进攻十九路军的反革命军队近十个师的兵力,从中央苏区的东面向我们进攻,继续进行第五次“围剿”。四月,国民党中央军主力进占了龙岩县城,上杭永定县城也为广东军阀占领,福建苏区人民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斗争形势日益紧张起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