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深入了解上海市青少年社区服刑人员社会支持缺失状况以及上海市在重构青少年社区服刑人员社会支持网络方面的举措,笔者运用深度访谈与观察法对上海市青少年社区服刑人员社会支持网络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上海市青少年社区服刑人员社会支持网络缺失表现为经济条件下滑、心理压力剧增、学业或工作中断、家庭环境不良与社会处境恶化。上海市为青少年社区服刑人员提供了实际支持、情感支持、信息支持以及陪伴支持,并且开展了家庭辅导与社区关爱活动。  相似文献   

2.
在社会工作的优势视角下培育社区服刑人员的抗逆力,不仅有利于增强其社会适应力,提升社区矫正效果,更有利于消除社会歧视,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社区服刑人员的抗逆力作为其成功应对社会融入困境的一种能力、过程及其结果,在本质上是来自于内外各类保护性因素尤其是个体特质、家庭支持以及社会资源等三方面的合力,并通过个体与环境良性互动的综合机制而发挥作用,形成了由压力情境、自我信念系统、行动选择、社会影响构成的抗逆力综合模型。因此,理念上,应从优势视角出发培育和提升社区服刑人员的抗逆力;方法上,综合运用社会工作方法挖掘和激发他们的内外各类保护性因素;策略上,基于社区服刑人员群体内部的差异性特点,形成多样化的抗逆力培育路径,以促进这一群体的社会融合,推动社区矫正理论和实务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流动型社区服刑人员,是指流动人员中的社区服刑人员,即兼属于流动人口和社区服刑人员的那部分人。流动型社区服刑人员,不仅是社区服刑人员中一个特殊群体,而且也是关乎社区矫正制度发展的重要群体。可以通过建立规范的社区服刑人员流动制度、规范的异地托管制度、全国化的社区服刑人员网络管理制度以及"流动之家"等四种管理模式实现流动型社区服刑人员的良性管理。  相似文献   

4.
以10名服刑人员为对象进行访谈,归纳出服刑人员社会支持系统构成的9大要素。在此基础上编制服刑人员社会支持系统调查问卷。依据226名服刑人员的调研结果,对服刑人员社会支持系统构成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并同时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检验。结果证实。服刑人员社会支持系统是一个具有三维结构的构念,即安全性支持、适应性支持、情感性社会支持,同时具有内容同质性、过程单向性、功能内隐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5.
社区矫正风险评估机制应当贯穿于判决前、入矫后、解矫前三个阶段,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应严格按照"首要标准"的要求,每个阶段都对社区服刑人员的再犯危险进行分析和评估。判决前矫正期内的再犯危险评估是基础,评估的重点在于社区风险的防范;入矫后的再犯危险评估是根本,以消除社区服刑人员的犯罪危险性人格,不断提升矫正效果为目的;解矫前的再犯危险评估是关键,以实现社区服刑人员的再社会化为目标。  相似文献   

6.
要建立一个有利于社区矫正的和谐环境,降低社区服刑人员的再犯罪率,维护社会稳定,必须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心理矫正,根除他们的心理疾患。特别是在心理问题日渐凸显的今天,正  相似文献   

7.
宁黎黎 《人权》2007,(6):31-33
一、开展社区矫正的背景社区矫正(community correction)是与监禁矫正相对应的行刑方式,指将符合社区矫正条件的服刑人员置于社区内,由专门的国家机关,在相关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在判决、裁  相似文献   

8.
即墨市在推进社区矫正工作方面积极探索,充分利用社区力量促进社区服刑人员顺利回归和融入社会,为减少重新违法犯罪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9.
焦点解决小组工作是近年来在西方兴起并越来越为社会工作界所重视的小组工作新模式,它基于后现代建构主义哲学观及系统论的动态平衡观,以解决导向的谈话为中心,聚焦于组员的正向目标、资源与例外经验,探求问题改变的可能性。此模式因其目标导向、注重组员的正向力量、视组员为解决自身问题的专家、介入过程简洁而高效等特点,非常契合可塑性较强的青少年社区服刑人员。运用焦点解决小组工作的基本理念和技术,为青少年社区服刑人员架构"问题描述、建立正向目标—寻找例外经验和发展假设性之解决方法—小改变带来大改变"的社会适应实务辅导流程,有助于青少年社区服刑人员尽快适应社会,融入社会。  相似文献   

10.
当前,与占主导地位的传统"监控型"矫正模式相比,汲取社会工作理念与方法的矫正模式甚为缺乏。作为社会工作三大经典方法之一的小组工作在社区矫正领域中的作用值得探索。对N市C区社区服刑人员角色认同小组实践的研究结果表明,小组活动的开展应当以社区服刑人员动态呈现的需求为焦点,结合社区服刑人员的身份特点设计相应的小组活动形式和内容,在小组中注入接纳、经验的一般性、情绪宣泄、利他主义、社会化技巧的学习和赋能等治疗元素,通过消解认知障碍、情绪管理学习等间接治疗化解社区服刑人员的负面情绪,推动其自我认知的重新建构,进而提升社区矫正效果。  相似文献   

11.
服刑人员医疗保障不仅是其人权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确保监管改造工作持续安全稳定的重要基础。调查表明,对服刑人员实施“全额医保”模式并不能得到监狱、监狱民警以及服刑人员在价值观念上的认同和行动上的支持。规范服刑人员的劳动报酬、将服刑人员纳入全民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实现监狱医院的社会化医疗管理模式是破解服刑人员医疗困境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外出经商务工是社区服刑人员的重要谋生途径,立法上应予以肯定并严格规范,我国多省市县对此进行了大量立法探索。《社区矫正实施办法》第13条的新规定实际上否认了该现象的可能性,不利于社区服刑人员的矫正,故必须予以修正。未来《社区矫正法》应肯定社区服刑人员的外出经商务工权,并制定分类管理、严格申请审批程序、委托监管、异地管理等规范细则以解决"脱管"问题。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安徽省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示范项目《社区服刑人员心理干预》课程主要特点、建设过程和特色进行分析,对《社区服刑人员心理干预》省级MOOC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努力方向提出几点思考,研究成果旨在为MOOC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4.
“全额保障”的现行服刑人员医疗体制无论在资金还是医疗技术方面都存在巨大的困难,这种制度并未得到监狱、监狱民警以及服刑人员在价值观念上的认可和行动上的支持,负性影响日趋显现。探索监狱医疗社会化模式,使其始终遵循社会公民一致性原则,将服刑人员纳入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体系,使服刑人员在就医、缴费、保障上摆脱“免费困境”,无疑是解决问题的良方。  相似文献   

15.
2008年以来,静海县检察院主动延伸法律监督工作触角,深入开展未成年监外服刑人员社区矫正工作,取得未成年监外服刑人员“零重新犯罪、零收监”的好效果,推动了社会管理创新。主要做到了四个延伸:  相似文献   

16.
监禁行刑社会化和服刑人员回归社会保护的最终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让服刑人员回归社会后能够更好地“再社会化”。监禁行刑改造是“再社会化”的前提,服刑人员回归社会保护是“再社会化”的保障,“释前改造”和“释后保护”工作是服刑人员“再社会化”系统工程中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辽宁省内某些监狱和部分地区刑释人员进行调查,本文对现阶段监禁行刑社会化工作和服刑人员回归社会保护工作之间存在的“映射问题”进行了梳理和分析,以服刑人员回归社会保护为视角,探析监禁行刑社会化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革和完善监禁行刑社会化工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采用元分析(Meta-analysis)技术对近10年发表的涉及我国服刑人员SCL-90测查数据的文献进行了统计再分析,结果显示我国服刑人员心理健康状况普遍较差,男性服刑人员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女性心理健康水平,社区服刑人员心理健康状况要优于监狱服刑人员。服刑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没有显著的地理差异,除了在"躯体化"和"强迫症状"两个因子上表现出轻微恶化的迹象外,近10年来总体而言较为平稳。  相似文献   

18.
服刑人员社会融入困难不仅涉及到安置帮教,也是国家整体安全的重大问题。本课题随机抽取100名二次以上服刑经历的服刑人员作为样本,设计了50个问题进行问卷调查。全面考察了服刑人员回归社会后融入的现状,分析了社会融入困难的个体、家庭、社会及监狱等原发性和继发性的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力求全方位解析服刑人员社会融入困难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社区矫正是一种与监禁矫正相对的刑罚方式,也可以称为“在大墙外服刑”。北京市自2003年7月开展社区矫正工作试点以来,累计接管社区服刑人员25260名,未发生一起影响安全稳定的重大案(事)件。目前,还有6354名服刑人员在社区接受矫正。为落实全国政法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北京的社区矫正又频频推出新举措。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的社区矫正实践中,社区矫正制度优势没能很好地体现出来,其主要原因在于社区矫正立法等法制建设方面及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社区矫正程度有待提升。通过对法国社区矫正制度考察与介评,发现一方面其社区矫正法律较完备,各工作主体明确,部门之间配合有序,社区服刑人员义务和监督措施明确,非监禁刑广泛适用,非监禁刑形式多样,体现刑罚个人化原则;另一方面政府注重投入和引导各类协会参与社区矫正,为社会力量参与搭建了较好平台。结合中国实际,在借鉴与总结法国经验的基础上,社区矫正制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展和完善:一是加快立法进程、完善社区矫正法制体系;二是进行刑罚执行体制改革,扩大社区矫正适用对象;三是建立一体化刑罚执行体系,强化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四是政府积极引导和投入,整合各方社会资源参与社区矫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