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2 毫秒
1.
国际人道法是规制战争和武装冲突的作战方法、手段以及保护战争受难者的具体规定,是关于适用战争或武装冲突的法律规则.本文主要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感官上,对非国际性武装冲突适用人道主义原则做了深入研究.对于明确非国际性武装冲突的性质,国际人道法的调整范围以及对冲突中受难的平民的保护有着重大意义,还有助于实现法律正义、公平、秩序等原则,对于我国关于此项制度的立法的进一步完善提供的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国际人道法是保护战争受害者和适用战争与武装冲突的法律规范。在当代虽然已经没有了国际性的武装冲突,但还是存在大量的非国际性的武装冲突。在武装冲突中对平民的故意和直接的攻击(包括自杀式袭击)和不分皂白的攻击都是为国际人道法所严格禁止的;和平时期任意剥夺他人生命在各国国内法和关于恐怖主义国际条约下都成犯罪。  相似文献   

3.
国际法和国家关系的永恒主题是战争与和平。在国际人道法领域我们关注的焦点不仅仅在于国际条约的签署或规则的制定,更应该致力于如何保证现有规则的遵守,以及如何落实国际人道法规定的问题上。针对二战后非国际武装冲突多于国际武装冲突,且更惨烈,但是适用到非国际武装冲突的人道法又极不健全的现状,进一步充实和完善非国际武装冲突的国际人道法是很有必要的。作者以非国际性武装冲突为切入点,对国际人道法在非国际性武装冲突中的适用上所体现出来的其维护国际秩序中的重要作用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4.
朱路 《法学评论》2014,(2):103-111
战俘制度是国际法中最古老的制度之一,其基调奠定于启蒙运动。战争在屡次损害战俘制度的同时,也不断推动其发展。如今,非国际性武装冲突成为战争和武装冲突的主要形式,这使得仅存在于国际性武装冲突中的战俘制度适用的机会越来越少。而且,在国际性武装冲突中,"非法战斗员"的大量出现严重挑战了战俘制度。战俘制度亟需根据现实情况的变化做出相应调整和更新,以维护并促进自身以及整个国际法的效力和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5.
毛国辉 《河北法学》2013,(1):148-154
研究平民的国际人道法保护问题,是一项有重大意义的课题。当前,武装冲突中平民的人道法保护面临诸多困境,因而必须进一步明确国际人道法对平民的保护要求,完善国际人道法对平民保护的实施机制,依靠科技进步推动国际人道法的创新与发展。  相似文献   

6.
我们律师应具备一些平民意识多为平民的合法权益服务公民个人在涉及到各方面的法律保护时在法律链中处于弱势地位是弱者因此律师对公民个人的法律帮助对其来说无异于是雪中送炭在现代社会里律师为普通公民进行法律服务的业务是非常广泛的如刑事代理婚姻家庭法律问题公民与行政机关之间的纠纷各种事故赔偿劳动仲裁人身伤害医疗及保险赔偿公民的各种权益受到损害的法律保护等等但这方面业务在代理上往往受到执法行政机关及各事业单位的行政干涉和法律外的因素影响造成律师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却得不…  相似文献   

7.
信息化战争以前所未有的冲击力震撼着人们在以往战争中形成的武装冲突法理念,动摇了武装冲突法体系,弱化了武装冲突法的效力,使得现行武装冲突法对战争和武装冲突缺乏有效的法律强制力和规范性的约束。进入新世纪以来,这种情况表现得尤为严重。国际间武装冲突违反人道原则的行为时有发生,霸权主义侵略、扩张更是肆无忌惮,联合国的权威地位也受到了空前的挑战。如何应对挑战,强化武装冲突法在信息化战争中的作用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平民是战争的主要受害者。士兵相互交战并且保护自己不受敌人火力的攻击,而平民却是战争暴力的主要承受者。据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年—1918年)中,每20个战争受难者中只有1个是平民,而在当今的武装冲突中,每20个战争受难者中有19个是平民。那么是否有办法改变这种状况并且改善对武装冲突中的平民的保护呢?武装部队采取军事行动的一个前提条件就是尽量不造成伤亡——当然是不对自己的武装部队造成伤亡(“零伤亡战争”)。那么我们是否也应该提倡他们在尽量不造成平民伤亡的前提条件下进行作战呢?自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尤其是…  相似文献   

9.
唐海清 《时代法学》2009,7(4):107-112,120
武装冲突情况下文化遗产国际法律保护是文化遗产国际法律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拿破仑战争”到“一战”,再到“二战”,文化遗产所遭受的严重毁损和流失客观上导致了武装冲突情况下文化遗产国际法律保护的萌芽、形成与发展。武装冲突情况下文化遗产国际法律保护在历史演进中,以禁止战时掠夺为基本原则,不断完善法律规范、扩大保护范围、加重保护责任、加强保护措施,从而得以迅速发展。  相似文献   

10.
洪永红 《河北法学》2007,25(1):161-165
卢旺达国际刑事法庭在1994年的建立和12年的审判实践经验为国际刑事法的发展作出了一定贡献.主要表现在:卢旺达国际刑事法庭是历史上首次建立专门审理非国际性武装冲突的国际刑事法庭;丰富了国际人道主义法的内容;扩大了对在非国际性武装冲突中犯罪的管辖权,进一步积累了国际刑事法院的审判经验,对国际刑法中的三大罪行的界定作出了新的阐释;推动了非洲国际法学的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常设性国际刑事法院的建立.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介绍了战争与武装冲突的概念及其区别,并根据1945年《欧洲国际军事法庭宪章》和1946年《东京国际军事法庭宪章》,1991年《前南国际法庭规约》以及2002年生效的《国际刑事法院罗马规约》关于战争罪的规定,探讨了战争法规和惯例是否适用国际性武装和非国际性武装冲突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黄艳芳 《法制与社会》2010,(33):274-275
武装冲突法虽然是一种国际性的法律规范,但作为维护我国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重要力量的武警部队是否适用此法,在法学界意见不一,但从武警部队所担负的执勤、处突、反恐和防卫作战的任务实践中来看,有相当一部分内容与武装冲突法联系紧密,这就迫切需要对武警部队适用武装冲突法的相关依据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3.
朱路 《河北法学》2014,(11):98-105
直接参加敌对行动是国际人道法最根本的概念,对于平民能否享有免受直接攻击之一般保护至关重要,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国际人道法中没有直接参加敌对行动的定义,也没有其判断标准。随着当代战争和武装冲突史无前例地涉及平民,确保国际人道法对平民的保护就显得极为迫切,而关键在于如何理解直接参加敌对行动。红十字国际委员会2009年发布的《解释性指南》初步构建了直接参加敌对行动的理论体系,不过存在较多瑕疵,而且本身不具有法律效力,但《解释性指南》作为开创性的文件,是继续讨论直接参加敌对行动的出发点和基础。加快厘清直接参加敌对行动含义的进程,形成有关国际习惯法或国际条约以赋予其法律约束力,将从整体上促进国际人道法的发展并增进其效力。  相似文献   

14.
吴薇 《法学家》2000,(3):94-97
海牙和会召开已逾百年,日内瓦公约也已签订五十余年,以此为基础的国际人道法也随人类文明进步不断充实发展。然而世界上武装冲突仍此起彼伏,战乱中的平民仍受到死亡与拘禁、饥饿与贫困的威胁。在一年前发生的科索沃冲突中,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多次“误炸”南联盟境内的平民目标,致使数千名无辜平民丧生。这些事实在激起国际社会普遍义愤的同...  相似文献   

15.
田力文 《法制与社会》2013,(24):292-293
"雇佣军"由来已久,如今复杂的国际形势使雇佣军的组织形式发生变化,形成了私营公司。私营军事公司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国际性武装冲突、非国际性武装冲突、国家非战争军事行动与联合国维和行动等活动中。但是军事权是组建、维持和使用军队的国家权力,是由特定主体对国家军事领域内的事务进行组织指挥、管理支配的一种国家权力。作为军事权构成要素的建军权,是应由国家中央文职政府垄断的。私营军事公司与国家军事权是否矛盾,是本文探讨的问题之一。本文也将在尝试性探讨军事公司产生、壮大的原因之余,略谈此现象对我国的启示的一点拙见。  相似文献   

16.
周江 《现代法学》2012,34(3):143-153
区分原则是武装冲突法的一项重要原则,其核心是保护平民。在现代战争中,两用目标的模糊性、适用范围的局限性、战斗员的制服问题、非对称战争的冲击等致使区分原则面临困境,并使其有被修正的必要。修正的区分原则要求冲突各方必须考虑攻击目标与武装冲突的潜在联系,并将这种个体考量与"自愿"这个因素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7.
赵秉志  王秀梅 《法学》2005,(5):102-105
美国对伊拉克发动的反恐怖战争属于武装冲突,虐囚行为应适用国际法。被关押人员应被赋予战俘或平民的身份,因此,必须符合《日内瓦公约》的有关规定。实施虐囚行为的个人应承担个人责任;国家也应承担相应责任。  相似文献   

18.
略论违约损害赔偿的范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违约损害赔偿范围的涵义及法理分析违约损害赔偿范围是指违反合同的当事人一方应赔偿债权人所受到的损害的范围。违约损害赔偿在合同法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因为它保护了受害人的合法利益,使受害人得到了法律救济,从而维护了法律体系的平衡。深入探讨如何确定违约损害的赔偿范围,对立法的发展和完善,司法的顺利进行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19.
习惯国际人道法规则的确立,既要遵循国际习惯法的一般原理,又要顾及国际人道法的自身特点。国际性与非国际性武装冲突的区分,在当前历史条件下仍是确立习惯国际人道法规则的前提;在证明国家实践的一致性时应首先确保作为证据的实践属"官方实践";"法律确信"的证明对一些禁止性规则的确立甚为重要;而条约作为国际人道法的另一主要渊源,在习惯国际人道法规则确立中起着重要的证据作用。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习惯国际人道法》确立规则的方法,既有可取之处,又存在疏漏,对其分析有助于我们的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0.
赵洲 《法律科学》2012,(4):155-165
“保护的责任”要求主权国家保护其人民免遭灭绝种族、战争罪、族裔清洗和危害人类罪之害,以及在其他各种情形下承担人权保护责任,当一国不能或不愿履行这一责任时,国际社会将有责任介入并采取相应的保护行动。在国内武装冲突中,容易发生对平民的生命财产以及民用设施的侵害,但是,主权国家应当怎样实施军事行动等行为才能符合人权保护责任的要求,对此,“保护的责任”本身并没有提供明确具体的标准和依据。为防止评估确认上的主观随意性,避免“保护的责任”被滥用成为干涉他国内政的工具,国际社会应当以国际人权法与国际人道法为基本依据,并主要通过对人道法规范在具体情势下的解释适用,来评估确认政府军事行动是否符合人权保护责任上的特定要求,以及是否构成不能或不愿履行“保护的责任”的严重情形,从而确定国际社会是否应当介入以及应采取的适当措施与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