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话酒     
我是不喝酒的人,对酒却有一种近乎刻骨铭心的感受。这种感受主要源于三次比较强烈的震动。第一次是陪妻到某县某学校去讲三天课。据说她可能住宿的地方,是一幢空无一人的三层教学楼。当时我正在写一篇文章,想找一个安静的去处,于是便陪了妻去。到了那所学校,果然是在城郊一个比较偏僻的地方。我妻在那县讲课的三天,每次用餐,都有学校领导陪同,每次起码五六个人。虽然我妻不会喝酒抽烟,但每次都有烟酒招待,有时多到四五瓶酒、两三包烟。烟酒自然不是我妻用的。第一天中午和最后一天下午,是接、送我妻,因盛情难却,我便接受了这两…  相似文献   

2.
吐不出昨晚喝的酒,老张便戒了酒。喝了三十多年的酒自此却一滴也不沾了。法官老张,在黄河岸边一法庭工作,爱喝酒。老张性情耿直,他喝酒很讲原则,从不和当事人及讲情的人喝酒,也不和沾酒就醉、耍酒疯的人喝。更不喝蹭酒,逢场他不买酒必买菜。  相似文献   

3.
名实新篇     
我是不会喝酒的人,只是在兴来的时候偶尔喝那么一口两口。记得六十年代回乡探亲,路过贵阳时买了一瓶茅台,准备回家孝敬老人。都已经到了家乡小城的街上,离家门不远了,谁知一不小心,把手提包落到地上,茅台酒瓶碰破了,酒只剩下半瓶。回到家里,父亲喝着这剩下的茅台,连声称赞好酒。我也高兴地喝了  相似文献   

4.
某地一公安局长被查处后从其家中搜出了半屋子五粮液,但此君请人喝酒或被人请大都只喝不超过八元一瓶的当地酒,廉也?贪也?虚也?实也?据说这屋子的钥匙只他一人掌管,从不让家人涉足,只是忍不住几乎每天要去存酒的房子二三趟倒成了他的必修功课。  相似文献   

5.
矩绝冷茶     
公元前575年,楚、晋两国的大军在鄢陵那个地方决战,楚军首战失败了。楚军的统帅芈(音米)侧坐在军营中,苦苦地在那里想退敌之策,可是,还没等他想出来,酒瘾却上来了。但是,他想起走前楚王有令,谁也不许喝酒。所以在军中是找不到一点酒的。这时,他的一个亲信谷阳来了,聪明的谷阳一眼就看出了芈侧想酒喝的心事。于是,谷阳就把私下里藏的一瓶酒拿来了,给芈侧倒了一杯。  相似文献   

6.
我做人最失败的地方是不会喝酒。酒席宴上,人家要与我喝酒,我说喝不了,人家就说我不实在。更要命的是,我是个不愿为酒卖命的人,别人劝酒的时候,我咬紧牙关,誓死不喝,因此,就得罪了更多的人。  相似文献   

7.
可爱的劫匪     
有时候,一则趣闻背后显示出的不仅是幽默,而且是文化。据报载,美国科罗拉多州有一个男子持枪抢劫商场,逼着店员把现金都装进布袋后,该男子又看中了一瓶酒,他要求店员将这瓶酒也装进袋子。案情进展到这里并没啥幽默之处,更无文化可言,但接下来的情节便大有看头了。店员可以在枪指之下将现金交给劫匪,但当对方拿枪逼他将这瓶酒也装进袋中时,该店员不干了,他对劫匪说:“我不相信你已经年满21岁了。”(该州法律规定,不满21岁不得饮用酒精饮料。)劫匪马上掏出驾照以证实自己确实满21周岁,该店员看了之后,才将这瓶酒与现金一起装进了口袋。待劫匪…  相似文献   

8.
前年春节在回国飞机上,我的邻座是位黑人——西非某国驻华大使馆二等秘书。一路上我们聊了许多中国问题。他给我两点深刻印象:一是他的素质大概不算高,当然这不是因为他一身落魄商人的打扮,而是他不停地找空姐要酒却不喝,最后把六七瓶酒都装进旅行包里带下了飞机。另一个印象是他对我说,中国发展太快了,但是中国人还没  相似文献   

9.
喝酒的况味     
头一回看《水浒》我还是个半大小子,没看明白,不过,学了一句李逵的话,嘴里淡出个鸟来!被大人听着了,被掌嘴,不敢说了。另外,还有一个疑问,吴用智取生辰纲那回,白胜挑了一担酒唱道:赤目炎炎似火烧……来吸引军汉的注意,再下蒙汗药得了手。以我屈指可数的经验,酒热辣辣的弄得人口干舌燥,那么热的天,喝酒能解渴吗?  相似文献   

10.
临出门,老母亲总递给我一把鞋刷。我三十多岁了,她还把我当个孩子,叮嘱我.一定要把皮鞋擦亮!多少次后,我忍不住问母亲.我本来对服饰就不太讲究.单单擦亮皮鞋有什么意义呢?母亲说,穿什么衣服不要紧,你要见的人,如果是个有修养的人,他不会嫌弃你贫寒,衣服好坏,只能标明一个人的经济状况。可鞋子有没有擦干净.人家能看出你的生活态度,疲疲沓沓是任何人都不能原谅的。  相似文献   

11.
歇脚地     
正帮朋友校对一本书稿时,看到一个故事。有位农民特别爱喝酒。一天,老婆叫他去刨地,他说得给点酒。知夫莫如妻。老婆取出一瓶酒,递给他时,觉得多了点儿,又将这瓶酒倒出了大约二两,交到他手里。这位老兄怀揣着酒瓶上了山。刨地前,他先喝上两口,然后将酒瓶用力往前一扔,举起镢头,眼盯酒瓶,动作麻利地开始忙活。待刨到酒瓶处,再喝上两口,歇息一会儿,又将酒瓶用力往前一扔,动作麻利地往  相似文献   

12.
1985年10月22日,许世友病逝于南京。正寝入棺时,家人执意把两瓶茅台酒作为陪葬,以示他对酒的喜爱。一生之中嗜酒如命的许世友留下了许多喝酒佳话。美酒抵雄兵许世友一喝成名许世友爱喝酒,可以追溯到他的青少年。那时正值军阀混战,他的故乡大别山区常遭兵燹之灾,因此极盛行喝酒、练武之风。许世友所在的童子团,教他们练武的是何票玉师傅。何师傅爱喝酒,屁股后面常挂个酒葫芦,有时也让孩子们尝尝鲜,这样一来二往,许世友才知道酒为何物。后来,许世友到少林学艺时,其师高义老僧又是少林法师中有名的“酒罐子”,于是练功、喝酒成了师徒的真正嗜好…  相似文献   

13.
尚志发 《奋斗》2006,(5):59-59
酒,嗜酒,狂饮。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民族像俄罗斯人那样钟爱饮酒,那样淋漓尽致地张扬自己酒神式的人生风格。公元988年,弗拉基米尔大公对前来劝他信奉伊斯兰教的使者说:“喝酒是俄罗斯人的乐趣,没有酒他们活不下去”。伊斯兰教不许酗酒.于是大公选择了可以喝酒的东正教。  相似文献   

14.
明朝冯梦龙的《笑府》里辑有这么一个故事:有一个人家里很穷。一天,他出门遇见一个朋友请他吃饭,但他充阔气地说:“我刚吃完狗肉,饭是吃不下了,喝杯酒还可以。”于是两人就去喝酒。不一会儿,他就喝醉了,把刚才在家里吃的糠吐了一地。事后,朋友问他“你吃的是狗肉,怎么吐出来的会是糠呢?”那人沉思了一会道:“估计这狗是吃糠的。”俗话说:“顾了面皮,饿了肚皮”、“死要面子活受罪”。在“面子”与“肚子”二者不能兼顾的时候,死要面子的人,免不了要“饿肚皮”、“活受罪”,这是咎由自取,自作自受。今天,我们不少地方的官…  相似文献   

15.
周恩来与酒     
<正>中华民族的酒文化源远流长。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周恩来也与酒有着不解之缘。周家是官宦人家,其祖上许多代人都以师爷为职业,然后步入官场。当师爷也好,做了官也罢,都少不了与人交往,而在交往场面上都得喝酒。此外,在淮安还有一个习俗:那就是平民百姓家,在一年三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时,长辈都会劝儿孙们喝酒,哪怕孩子原来不会喝酒、甚至是滴酒不沾的。这样,生长在淮  相似文献   

16.
周恩来醉酒     
孟红 《党史纵横》2008,(1):12-15
新婚之夜,周恩来“得罪”了邓颖超 周恩来第一次喝醉酒,是在他与邓颖超结婚的典礼上。邓大姐后来曾对周恩来身边工作人员说起过这件事,她笑着摇摆头感叹说:“从那天起,我才知道总理能喝酒,也就从那天起,我就开始反对他喝酒。可是没办法,几十年了,也由于工作的关系。他的酒一直没少喝……”  相似文献   

17.
正一天,我和故宫博物院的院长老郑坐在小院里喝酒。咂一口酒,老郑问我:"你知道故宫有多少把钥匙吗?"我摇摇头。"五千多把。总共有一千七百多处有锁,一把锁起码有三把钥匙。还有好多明代的钥匙,现在被收起来了。早晨七点和下午五点,是大伙儿集中领钥匙、还钥匙的时候。嗯,就像这会儿。有光有阴,光而不  相似文献   

18.
《党课》2010,(21):112-114
替你解难 【电话记录】我曾经是一名运动员,孩子3岁,刚上幼儿园。为了让孩子长大后有个好身体,我想让他从小就接受锻炼。可最近听周围的人说,孩子正在发育时期,有些运动锻炼是很危险的,根本不适宜孩子。请问是这样吗?  相似文献   

19.
说相声有逗哏的有捧哏的,喝酒时角色就分得不这么清楚,可劝酒人动的脑子一点都不比逗哏捧哏少,倒了,递过去一句"干",还要盯住了对方杯中见底。为此增进了亲情友情也罢,像小李和小刘那样惹出了官司赔了钱可就不值了。还在读大学的小王期末拿了奖学金,叫上同宿舍的小刘和小李去喝酒。三个年轻人越喝兴致越高,小王酒量不大,起身去洗手间时已步履蹒跚了。可小刘和小李觉着今儿喝酒的由头是小王考了好成绩,又是他做东,得让好朋友尽兴。于是,他俩左一句"不喝不够哥儿们",右一句"给他面子也得给我面子",还在劝。又喝了几杯小王一头趴在了桌上,那哥儿俩打车把他带  相似文献   

20.
付秀宏 《学习导报》2013,(16):45-45
我曾看过一个故事:有三个人去买饮料,第一个人说他要喝果汁,因为果汁是甜的,味道从头到尾都是。第二个人说他喜欢咖啡,咖啡刚入口是苦的,等咽下肚后,嘴中却有一股甜甜的味道。第三个人说他喜欢矿泉水,味道虽然平淡,但平淡之中另有玄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