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绵延千里的伏牛山区,有一个风光如画的望花湖,美丽的望花湖畔,走出了一位心系百姓、勤政为民的干部,他就是连年被评为“优秀人大代表”、“模范公仆”的孔祥朝。  相似文献   

2.
徐艳红  陈建斌 《求索》2013,(3):93-95
马克思主义公仆人格思想的理论渊源是空想社会主义者对公仆人格思想的思考;它的理论基础和核心内容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而《共产党宣言》则是对公仆人格标准的明确规定。在充分了解马克思主义公仆人格思想的基础上,从马克思主义公仆人格思想的核心内涵、马克思主义公仆的标准和防止马克思主义公仆嬗变三个角度对马克思主义公仆人格思想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3.
高峡 《政策》2006,(12):54-54
逢年过节,常在电视里看到公仆给群众送温暖。尽管是新闻镜头,但多年一贯制——户主连连道谢,公仆微笑点头。如此画面见多了,如此道谢听多了,促使我思考一个问题:究竟应当是贫困户感谢公仆,还是公仆应当感谢贫困户呢?我思来想去,还是觉得公仆应当感谢贫困户更富情理些。所谓公仆,就是人民大众的仆人。为人民服务是公仆的本职工作,也是公仆应尽的责任。干好是本分,不存在要谁感谢。因为“为人民服务”前面还有四个字:全心全意。也就是要做到尽善尽美,不计名利,毫无获谢之意。何况,为大家排忧解难,帮大家共同富裕,是公仆们义不容辞的责任。现在…  相似文献   

4.
官德和公仆之德有本质的区别。简单概括,就是私仆和公仆的区别。官德是中国封建文化的标志。我国干部道德建设的内容,从公仆之德变为官德是一种退步。退步的根本原因是我们的公仆制度缺乏,不少地方的干部已经没有公仆意识。中国干部道德建设要回归干部在民主法治国家的公仆定位。中国干部的道德建设,不是官德建设,而是人民公仆之德的建设。而建设公仆之德必须遵循民主法治的基本规律。  相似文献   

5.
一颗公仆心──记南阳市首届人大代表、方城县政协委员、方城县伊斯兰公甫有限公司经理李公甫李公甫这位山沟里走出来的农民企业家,1992年顶着压力,冒着风险,自筹资金兴办了以开发山楂资源为主体的"方城县伊斯兰公甫有限公司",为方城年产300万公斤的山楂资源...  相似文献   

6.
公仆的楷模     
人们赞扬吴天祥,学习吴天祥,赞什么、学什么呢?集中起来五个字:真正的公仆。吴天祥是一个干部,一个党员干部、党政机关干部。这是个公仆的岗位。他在这个岗位上尽职尽责,极富有示范意义。在党政干部中,做公仆已成共识,有的当座右铭,有的作口头禅,信誓旦旦者不少。然而,象吴天祥那样身体力行、无怨无悔的却不太多。吴天祥的事迹激起强烈的社会反响,正说明社会需要公仆,人民喜爱公仆,时代呼唤着公仆。吴天祥的人生追求就是做真正的公仆。他说:“如果我有什么奢求的话,就是见马克思后,人们在我的墓碑上写上‘一个真正的公仆’,我就心满意足  相似文献   

7.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成人员如何干好本职工作,笔者认为应强化以下三种意识:——强化公仆意识。"人民公仆"这个词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诗人但丁最先提出的。法国大革命时期,雅各宾派领袖罗伯斯庇乐也说:"人是主权者,政府是人民的创造物和所有物,社会服务人员是人民的公仆。"美利坚合众国第一任总统华盛顿也经常说:"在我的任职期间,我就是把自己视为公仆。"当然,资产阶级政治家所说的"人民公仆",是指做中、小资产阶级的公仆。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收了前人的文化成果,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公仆理论——"社会的负责的公仆"。这里的公仆是指做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公仆。我们党和国家第一、二代领导人毛泽东、邓小平同志继承和发扬了马克思主义的光辉思想,反复强调,我们所有的领导人都是为人民服务的,是人民的公仆,是人民的勤务员。江泽民同志指出:"我们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一切干部都是人民的公仆,必须受到人民和法律的监督。"这说明,我们各级干部都是人民的公仆,这是一  相似文献   

8.
公仆意识是中国共产党人最基本的政治常识和政治品质,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伦理底线;只有增强公仆意识,才能防止社会公仆变为社会主人;增强公仆意识要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核心,以让人民当家做主为根本。  相似文献   

9.
忧患意识、公仆意识、节俭意识作为有机整体,应三者并重,同步进行。忧患意识是公仆意识、节俭意识的哲学基础,公仆意识是忧患意识、节俭意识的价值诉求,节俭意识则是忧患意识、公仆意识在实践和精神层面  相似文献   

10.
邓小平公仆思想的时代内涵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带领人民致富是公仆的天职 ;按照“四化方针”培养适应现代化需要的公仆队伍 ;通过制度建设遏制社会公仆向主人的蜕变。这三个方面有机结合 ,互为映照 ,揭示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 ,人民公仆的主要职责、基本标准和遏制公仆向主人蜕变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1.
柴干 《天津人大》2012,(12):30-31
和平区人民评选表彰十佳公仆活动至今已开展25年,2013年第二十五届"十佳公仆"评选也即将展开。和平区广大人民群众踊跃参与评选"十佳公仆",党员干部争当"十佳公仆",已经成为推动和平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动力。  相似文献   

12.
谈公仆精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党和国家一再提出,要弘扬民族精神。我们必须在深刻理解民族精神及其旗帜的基础上,自觉地为之而努力。在我们这个国度、这个时代,弘扬民族精神,首先必须树立和高扬民族精神的旗帜——公仆精神。这是二者以下的关系使然:(一)公仆精神源于民族精神。在我们这个社会,公仆与民众同呼吸共患难,在共同的社会活动中炼就了民族精神的深刻内涵。(二)公仆精神是民族精神的化身,所有的民族精神都能够在公仆精神那里找到它们的身影。(三)公仆精神又是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公仆是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在民族振兴和社会发展过程中承担着引领者的…  相似文献   

13.
将领导干部称之为“公仆”,将领导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关系表达为“仆人”与“主人”的关系,是人类政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集中体现。新的历史时期,特别是我们党领导人民改革开放、建设现代化的实践更进一步表明,在“为什么领导就是公仆”、“怎样当好公仆”等一系列问题上,有着更加丰富的内容和更新的要求。每一个领导干部无论职务多高、权力多大,都要增强公仆意识,领会公仆理论蕴涵的深刻道理,掌握当好公仆的本领和方法。(一)领导就是公仆“人民公仆”的概念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著名诗人但丁最早提出来的。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收了前人…  相似文献   

14.
良序和谐社会的建构必须实现个体性与公共性之间的有效平衡,因此,在市场经济所形成的商业社会里,重塑日益式微的公共性、公共精神就是一个急迫而又重大的理论与现实问题。这一问题对公职人员、领导干部来说,就是培养和激发他们的公仆意识。重塑公职人员的公仆意识,必须坚持以下的"建设路线",即坚持把现代公民理念作为公仆意识再造的身份前提,把公共精神培养视为公仆意识的价值内涵,把责任感激发视为公仆意识的特质,把服务视为公仆意识再生产的关键,把为人民服务纳入到具体的、现实的日常生活行动之中。  相似文献   

15.
论公仆意识的树立与强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公仆意识的树立与强化蒋玉林公仆意识伴随无产阶级政党的诞生而产生,也将随革命斗争的深入而发展。当无产阶级政党成为执政党后,公仆意识与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息息相关,与共产党人的命运前途紧密相连。一、马克思主义的公仆观1847年,马克思在第一个国际性的无产...  相似文献   

16.
如今,提起“公仆”二字,人们往往带着一种调侃和讥讽的口气,几乎没有多少人会天真地在“人民公仆”与“领导干部”之间划上等号。然而,人们还是津津乐道地赞美公仆,痴心不改地呼唤公仆,望眼欲穿地企盼公仆。因为管理我们国家的主体力量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实践者,是共产主义理想的追求者;因为我们的制度应该也能够产生“人民公仆”。如果一个由人民执掌政权的国家都缺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仆,人民还能指望谁来为他们服务?  相似文献   

17.
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交通局局长官守平,在平凡的岗位上,勤勤恳恳工作,老老实实办事。他认为:在其位,谋其政。一个人民的公仆,应该是实干公仆,清廉公仆。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相似文献   

18.
巴黎公社首创了公仆原则 ,即干部由人民群众选举与监督、艰苦朴素与廉洁奉公、关心群众与为群众谋利益的原则。结合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 ,提出了具有时代意蕴的公仆思想 ,丰富了巴黎公社的公仆原则。  相似文献   

19.
《辽宁人大》2007,(7):22-22
李君如说,公仆意识是工人阶级政党的执政意识。工人阶级政党掌握政权以后,只有牢固树立公仆意识,防止社会公仆变为社会主人,才能保证工人阶级不丢失政权,保证工人阶级政权不改变颜色。  相似文献   

20.
《传承》2015,(8)
邓小平作为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同时对党风廉政建设尤为关注。他提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以人民利益作为每个共产党员的最高准绳"这一政治高度的二度拓展,充分体现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邓小平作为无产阶级政治家宽广的历史视野和高度的战略思维,从另一种高度对社会公仆的本质属性、公仆原则以及防止公仆蜕变为社会主人的实践措施加以完善,是对巴黎公社"社会公仆"思想的再度继承和创新。在邓小平"社会公仆"思想的引领下,社会主义廉政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