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巴黎公社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提出和使用公仆一词的政党组织,他们所提出的公仆原则是值得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借鉴和学习的;新时期,我国执政党要加强自身公仆意识的提高,就必须进一步强调民主监督的作用,使我们的公职人员真正地成为人民公仆,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相似文献   

2.
把公共文化服务仅仅视作"文化福利"或"文化权利"的要求,有其不足:作为文化福利的公共文化服务,往往缺失民众必要的民主参与,导致公共文化服务与民众公共文化需求相脱节;在当下,"权利"往往被人工具性使用,如果没有一定的公共意识和公共精神的规约,又会成为一种公共性的消解力量,从而与通过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文明健康的公共文化生活的主旨相背离。公共文化服务从实质上而言既是文化治理的一种形式,也是文化治理的一项内容。把治理引入公共文化服务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3.
在国家公共养老服务难以全面覆盖农村和家庭养老功能严重弱化的背景下,农村社区互助养老模式应运而生。互助养老的内核是互助,公共性是其发展基础和根本动力,而现实中的公共性缺失则直接导致了互助养老的发展困境,具体表现为老年人互助意识淡薄以及村民在互助养老中参与不足。在农村改革和社会变迁的背景下,乡土公共性缺失的原因主要在于传统宗族制度衰落和村级组织凝聚村民作用弱化、村庄整合能力下降相伴随的村庄的日益原子化,而村庄的空心化与原子化相叠加,又进一步加剧了乡村的公共性危机。促进农村互助养老良性、可持续发展,必须着力培育乡土公共性,应对的具体策略包括发展社区公共事务凝聚村民、培育农村社会组织和重建乡土公共精神。加强乡土公共性建构,才能真正破解农村互助养老的发展困局,而互助养老的发展又将进一步促进乡土公共性的再生产。  相似文献   

4.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上提出的“坚持党的事业第一,坚持人民的利益第一”的要求,是新形势下指导我们党员干部思想和行动的根本准则。坚持“两个第一”,必须坚定政治信念,自觉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强化奉献意识,发扬艰苦奋斗精神,自觉做到廉洁奉公;强化“公仆”意识,自觉做到面向基层、服务基层;加强理论学习和党性锻炼,不断改造世界观。  相似文献   

5.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成人员如何干好本职工作,笔者认为应强化以下三种意识:——强化公仆意识。"人民公仆"这个词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诗人但丁最先提出的。法国大革命时期,雅各宾派领袖罗伯斯庇乐也说:"人是主权者,政府是人民的创造物和所有物,社会服务人员是人民的公仆。"美利坚合众国第一任总统华盛顿也经常说:"在我的任职期间,我就是把自己视为公仆。"当然,资产阶级政治家所说的"人民公仆",是指做中、小资产阶级的公仆。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收了前人的文化成果,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公仆理论——"社会的负责的公仆"。这里的公仆是指做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公仆。我们党和国家第一、二代领导人毛泽东、邓小平同志继承和发扬了马克思主义的光辉思想,反复强调,我们所有的领导人都是为人民服务的,是人民的公仆,是人民的勤务员。江泽民同志指出:"我们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一切干部都是人民的公仆,必须受到人民和法律的监督。"这说明,我们各级干部都是人民的公仆,这是一  相似文献   

6.
张中文 《前沿》2013,(17):4-7
坚持乡土教育、公民教育与公共精神教育“三位一体”原则,把乡土教育、公民教育和公共精神教育辩证统一于中华民族精神教育实践中,既是现代教育自身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也是由中华民族精神的民族性、现代性和公共性所决定的。夯实乡土教育基础,紧扣公民教育主题,着眼公共精神重建,是新时期中华民族精神教育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7.
论公共企业伦理责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冬梅 《求索》2007,(12):133-135
公共企业是具有公共性的经济实体,具有公共性与盈利性双重特点,既不同于政府等公共组织,又不同于私营企业。但是,公共性是公共企业的本质属性,公共企业必须以公共利益作为根本行动目标。公共企业必须应当承担服务公众,依法管理,维护社会公平秩序的伦理责任。这些责任的实现必须借助于良好的制度安排,只有这样,公共企业的公共性才可以得到实现。  相似文献   

8.
推动当代中国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现实路径可以从公共文化服务的物质层面、制度层面、价值观层面来展开。在物质层面,公共文化服务现代化必须遵循市场规律、坚持"软硬结合",并努力引入高新技术支持;在制度层面,公共文化服务现代化可以从政府公共文化服务过程主导地位的保障机制、公共文化服务的综合绩效评估机制及需求反馈机制三个方面来推进;在价值观层面,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现代化进程必须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队伍建设入手,切实转变公共文化服务态度,进一步强化公共文化服务意识,努力增强公共文化服务能力。  相似文献   

9.
故宫"四重门"事件反映的是与公共文化服务密切相关的根本性问题——"文化失灵"。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中的文化失灵现象是指,公共文化服务主体背离文化的公共性和文化的公共服务宗旨,强化市场所遵循的资本和效益的逻辑而导致公共文化服务的"经济化",或者因政府过多干预而导致公共文化服务"行政化",直接的后果就是文化在资源配置和共享方式上的公共性丧失,以及公共服务中的文化"空洞化"。  相似文献   

10.
刘耀奇  王升平 《前沿》2007,(3):151-154
公共管理服务价值是公共管理主体利用其所掌握的资源向社会提供服务,利用服务的提供这一载体满足民众这一价值评价主体需要的一种精神状态和现实行为。由公共管理主体公仆意识的淡化、公共管理主体良好服务能力的缺乏、公民价值评价主体地位的旁落等三方面所标示,服务价值在当代中国公共管理中处于一种非核心的境地。型塑当代中国公共管理中服务价值的核心地位,可以从从属价值的确立、宪政建设的促进、价值评价体系的重构等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政府服务观理论与实践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主义政府服务观是中国共产党中央领导集体政府服务观的理论渊源。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无产阶级政府及其公职人员是人民的公仆,列宁认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府必须维护人民的利益。中国共产党中央领导集体政府服务观是实现"马克思主义政府服务观"中国化历史递嬗演进的理论和实践结晶。毛泽东认为我们的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邓小平认为领导就是服务,江泽民认为执政就是服务,胡锦涛认为要大力建设服务型政府,强化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他们的政府服务观理论与实践都留下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相似文献   

12.
一所谓腐败,从社会哲学的角度看,就是指人思想上存在着有违社会公共职权责任的倾向,并见诸于不正当实施公共权力来谋取个人或团体利益的行为;从现实的社会观念看,人们一般把公职人员在运用权力过程中的权权交换、权钱交换等当然地视为腐败行为。我们不难看出,不管从...  相似文献   

13.
景云祥 《前沿》2006,(4):209-216
城市治理中经营城市理念的引进,在实现城市管理理念根本转变的同时,也将市场精神与公共精神协调的问题迫切地提了出来。城市治理中为防止种种偏向,必须以正确把握市场精神与公共精神之间的关系。城市经营中市场精神与公共精神之间既存在冲突,又具有某种贯通。城市经营中,必须在正确认识这种关系的基础上以政府再造中对政府公共性的强调促进市场精神与公共精神的协调。而政府再造又要以市场调节为基础、以政府再造为关键、以公民参与为推动、以依法办事为保证。  相似文献   

14.
公共精神孕育于现代公共生活之中、以公共性为基本价值信念和伦理诉求,其"公共性"的核心在于关注公共利益,追求公共价值,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公共精神能为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精神支撑,但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等五个层面来看,我国社会公共精神仍然比较缺乏;从个人、社会和政府三个层面来看,我国公共精神的培育面临系列困境。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当代中国社会亟需公共精神的关照,加强公共精神教育、扩大公共参与、拓展公共领域和完善法治体系是当前我们培育公共精神的现实途径和可行举措。  相似文献   

15.
李广波 《世纪行》2014,(4):28-28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也是人民政协工作的根本宗旨。要把为民服务的要求落到实处,必须靠务实的作风作保证。一、要有为民的朴实公仆情怀。感情是党群干群关系的纽带和基础。只有在感情上同群众打成一片,才能在思想上与群众愿望共鸣,在行动上与群众要求合拍。对人民群众的感情问题,是世界观问题。一是要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和公仆意识。  相似文献   

16.
公共管理理念的跨越:从政府本位到社会本位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公共管理存在着政府本位和社会本位两种不同的管理理念。公共管理内在的公共性、社会性、管理性等特质,决定了必须超越政府本位理念,树立社会本位理念。在政府管理中,应渗透“人本、责任、服务”与“参与、互动、合作”的精神,推动政府管理走向社会治理,形成完整的公共管理观。  相似文献   

17.
实现"中国梦"的过程必定是一个充满生机与挑战的伟大进程,作为最直接和主要的公共力量的政府必须发挥重要的保障和推动作用。管理型政府模式被证明难以很好地担当实现"中国梦"的重任,政府要保障和推进"中国梦"的实现,必须实现自我转型,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实现了伦理价值重塑、治权共享、服务导向和实质公共性的服务型政府将在服务支撑、价值输出、社会协调和制度供给等方面为实现"中国梦"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18.
公共精神的"公共性"本质在于其关注公共利益,追求公共价值。生态问题是当今世界最大的公共性问题,生态关怀是公共精神的应有之义。然而,观照现代人类文明历程,人类以群己之私架空公共利益,造成生态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割裂与分离、全球环境危机和"公地悲剧"一再重演。究其原因在于社会公共价值的生态缺位和生态性公共精神的阙如。培育生态性公共精神需要有正确的价值导向,要从理念教育、组织建设和制度垒砌三个方面予以关照。  相似文献   

19.
公共政策的非公共化:寻租的影响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公共政策作为一种正式的制度安排 ,在解决社会公共问题时应遵循公共利益最大化原则 ,这是公共政策“公共性”的本质属性。但寻租现象的存在往往导致公共政策的非公共化 ,利益集团和一些自利的公职人员以公共利益为代价谋求其特殊利益 ,从而导致公共政策偏离公共利益最大化原则。本文主要运用公共选择理论探讨制度非均衡状态下寻租与公共政策之间的共生关系 ,指出“租”本质上内含于公共政策制定和实施之中 ,寻租破坏了公共政策的公共性 ,又将导致新的制度非均衡。  相似文献   

20.
述职评议是一项政策性、法律性很强的工作。要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以党的十四大和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围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在省委的领导下,对省政府部分组成人员进行述职评议,以增强他们的法制意识、公仆意识和创业精神,加强廉政建设,从而促进我省的改革开放和两个文明建设。一、述职评议必须坚持的原则:1、党的领导和党管干部的原则。述职评议自始至终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评议中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