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少数民族女子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员,发展中国少数民族女子高等教育,对于促进少数民族及其地区的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以汉族女子、全国女性及少数民族男子作为参照物,以教育机会均等为突破口,揭示两次人口普查之间少数民族女子接受高等教育的发展特点与存在问题,并进行原因探析和对策研究。  相似文献   

2.
浅谈新时期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现状和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英 《前沿》2013,(12):199-200
随着高等教育制度和政策的改革,国家越来越重视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使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学生到内地高校接受教育.少数民族大学生是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一股新生力量.但是少数民族大学生由于受历史文化、地理环境、宗教习俗、生活方式、社会氛围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表现出与汉族大学生不同的思想、心理、品德等自身特点,新时期如何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不同特点开展思想教育和管理是我们高校管理者着力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中国少数民族女子高等教育的内部发展极不平衡,其民族差异与地域差异十分明显.究其原因,在于历史发展和地理环境的差异,地域经济发展的失衡,以及基础教育的不均衡发展.为此,发展经济,对落后地区实行财政补助,因地制宜发展各种高等职业教育等措施可以缩小差异,促进教育机会均等.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现代女子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金陵女子大学选择了一条特色化的办学路线:控制办学规模,强化个人教育;依托海外联系,服务女子留洋;挖掘女校优势,促进女子成才;注重课外实践,培养新型女性。这种办学路线取得了较大成功,同时也为当今女子高等教育提供了不少启发。  相似文献   

5.
云南少数民族女子成年礼探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云南各少数民族中,女子成人礼仪的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本世纪50年代以前,这些礼仪被完整地保留着。与男子成人礼仪不同的是,女子成人礼仪不仅体现了一个人从此成为社会正式成员的意义,更多地还体现了以女性为中心的生育文化、家庭生活的文化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女子成人礼仪出现了明显的文化变迁,这种变迁和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的。  相似文献   

6.
冲突与融合:中国少数民族高等教育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新中国成立以来 ,我国少数民族高等教育取得了很大进展 ,但由于历史、地理、经济、文化观念等原因 ,在新形势下中国少数民族高等教育仍显得相当落后 ,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本文针对少数民族高等教育中的问题 ,分析了造成这些问题的文化方面的原因 ,并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我国女子高校的历史回顾与发展趋势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重新出现的女子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日益受到人们的注意。本文回顾了我国女子高校的发展历史,并将新出现的女子高校与近代的女子高校进行了多方面的比较,并对女子高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与今后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贵州地处西南属"西部"欠发达地区,有17个世居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总量占全国的11.03%,国家级贫困县比例约占60%,长期以来区域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伴随我国高等教育普及提升了少数民族贫困学生上大学的机会,贫困大学生家庭经济收入低下使得他们在校消费与学费上交陷入窘境,研究贵州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求学过程中心理问题,探索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之有效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来,有关少数民族高考优惠政策的议论很多,甚至有人对实施少数民族高考优惠政策的必要性产生了质疑。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少数民族高考优惠政策本身存在不足;另一方面,是缺乏对少数民族高考优惠政策的必要宣传。从马克思主义民族识别理论的视角来看,实施少数民族高考优惠政策是非常必要的,这是因为不但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化、风俗习惯和历史渊源影响了他们接受教育,而且少数民族生产方式和心理认同也影响他们接受教育。因此,在制定少数民族高考优惠政策时,应综合考虑民族识别理论所涉及的因素,这样才能使少数民族高考优惠政策更加科学、合理,才能为更多的人们所理解和接受。  相似文献   

10.
少数民族人才培养一直是党和国家非常重视的一项事业。少数民族被给予同等地接受各级教育的机会,内地高校更是逐年扩大招收来自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少数民族学生大学生学习生活倍受关注,也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1.
在70年的历程中,我国民族高等教育在遵循国家整体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形成了中国特色民族高等教育体系。我国民族高等教育70年的发展经历了初步建立(1949-1965年)、遭受挫折(1966-1976年)、恢复与初步改革(1977-1991年)、调整与优化(1992-2000年)、规模与质量并举(2001-2014年)、交融与创新(2015-至今)六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相应的标志性事件与发展任务。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背景下,民族高等教育应以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为基本价值取向,以更精准的发展方式和更完善的结构为保障,进一步深化改革,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迈向普及化。  相似文献   

12.
少数民族女性的国民教育问题颇多,其主要原因受性别意识、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的限制和约束。少数民族女性的受教育过程和结果,与我国的现代化进程不相协调。构建少数民族女性教育评价指标体系,对正确评价目前我国少数民族女性教育有着现实意义,同时,对决策部门有着科学的参考咨询价值。  相似文献   

13.
本文考察了巴伯奖学金制度的理念、设立、运作模式及其对近代中国女性留美的重要影响.1918年设立的巴伯奖学金是密西根大学第一个主要只针对亚洲女性的奖学金.它的设立目标是鼓励提高妇女地位,向亚裔妇女灌输西方理念,增进东西方理解.巴伯奖学金的设立影响深远,不仅成为中国女性赴美留学的重要通道,造就了许多卓越的女性人才,还为她们提供了一种救国救民的示范.设立近一个世纪的巴伯奖学金已经成为美国高等教育关注女性问题、少数族裔问题的象征,值得中国高等教育借鉴.  相似文献   

14.
新时代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关键在于保持时代感,具有鲜明的价值主线和科学的方法引领。由此,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立足历史唯物主义根基,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宏观思维,多维度创新合力机制,造就有崇高价值的时代新人,培育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效果,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实践育人的效果,促进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国家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15.
大学语文教学在大众传媒时代面临着文化接受方式转变、图书出版模式转变等带来的诸多新情况。在大众传媒时代大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改进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批判性地接受媒质知识,回归文本细读,规范使用汉语以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与文化素质。  相似文献   

16.
台湾原住民族教育立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台湾原住民族教育是中华民族多元文化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加强台湾原住民族教育立法研究,是两岸双方共同关注的课题,是推进大陆少数民族教育立法理论与实践建设的需要。本文在实地调研及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对台湾原住民族教育的概况、原住民族教育立法的缘起、内容、特点、经验等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的阐述。  相似文献   

17.
在整体性与形象性思维的影响下,在民族教育跨学科属性的背景下,在定性研究范式的助推下,田野调查在民族教育研究中备受推崇。但研究者在运用田野调查进行民族教育研究时,仍存在以民族文化调查附上教育功能阐释为研究模式、以移植人种志的田野调查法为研究模板、视田野调查为民族教育研究的必选方法等误区。于是需要在今后的民族教育研究中具备从田野调查中"走进去、走出来"的思维,实现田野调查在民族教育研究中的因地制宜,运用田野调查扩展民族教育的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认为<中国女性高等教育的历史与现状研究>填补了中国女性高等教育研究的空白,其对问题的阐述、理论分析及评价皆有建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